优良家风:兴邦安国的“压舱石”
——学习习近平家风建设思想

2018-03-29 00:43祝中侠桂百桢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压舱石家教家国

祝中侠,李 艳,桂百桢

(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家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家教家风建设是中华文化的优秀品质,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崇高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家风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家风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加强家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号召全党全社会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家风文化,培育家国情怀,构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1 家风——崇高的家国情怀

通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及其论著,就会发现总书记的语言文字中常常引经据典,用中国文化经典中的微言大义阐释修身齐家之本、治国安邦之策,寓意深邃,启迪智慧。这种独具个人语言魅力的“习式风格”彰显了总书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崇高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同时也足以证明五千年沉淀并传承至今的中华家风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厚的治国安邦之智慧源泉。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1]353。“天下之本在家”这句话出东汉末年史学家、思想家荀悦的政治、哲学论著《申鉴·政体》,原文为“明于治者其统近,万物之本在身,天下之本在家。”意为善于治国理政之人,都明白人乃万物之本,家是天下之基,其治理原则不可好高骛远,须知“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治理的根本在于由内而外,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治好天下首先要治好家。荀悦“天下之本在于家”的治国理念与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以及儒家经典《大学》中所讲的“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

“天下之本在于家”诠释了浓厚而又崇高的家国情怀。所谓家国情怀,就是个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反映了作为个体的人对国与家的一种热爱与眷恋之情。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从古至今,家国情怀蕴含着中华儿女坚毅的民族性格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本质上说,家国情怀是对自己的家庭、家乡和国家,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所表现出的深情大爱,是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2]。

在中国传统家国情怀培育中,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风气或风尚即家风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中国历史上具有强烈家国情怀且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颇有建树的政治家思想家,都高度重视涵养家风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功能,进而成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这种文化特质“总的来说,以‘修齐治平’为目标、以积德行善为核心、以简约勤奋为准则、以尊老爱幼为崇尚、以知书达理为追求、以爱国献身为荣耀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价值取向,凝结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感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魅力,闪耀着人性的真理光芒”[3]。“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门楣家风紧紧凝固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家风文化,使得千百年来“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1]353。以明礼、忠厚、诚信、孝亲、勤俭等为内涵的“中国式”家风促进了人们的价值共识和道德伦理的形成,进而影响和培育出一个文明大国应有的“国风”。

2 家风——党风政风的“晴雨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强毅力和坚定决心,坚定不移地推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一批批贪腐官员纷纷落马,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甚至沦为阶下囚,受到法律制裁。从近几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腐败案件中,我们不难发现,致使他们破纪违规触法、步入危险深渊的原因,除了理想信念缺失、党性意识不强、宗旨意识淡漠、贪财恋色成性等因素外,家风败坏亦是不可低估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月12日中共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曾讲过“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不少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其危害不可低估”[1]165。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多行不义必自毙,走向人生不归路。痛定思痛,接下来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三句古语强调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第一句“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此语出自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著名诗人赵湘《本文》一书,意为要想治理好天下,就一定要治理好家庭,修养自身品德。总书记引用此语乃是告诫为官从政、施行教化者先要以身作则,管好家人,端正自身。第二句话“莫用三爷,废职亡家。”这是清朝官场上流传的一句谚语,这里所说的“三爷”是“子为少爷,婿为姑爷,妻兄弟为舅爷”,即少爷、姑爷和舅爷,这三种人不可委以重任,否则便可能导致丢官破家的结局。虽然历史上有过春秋时期晋国学者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奚荐贤”之典故,但“莫用三爷,废职亡家”的官场谚语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尤其是那些缺乏公正廉明和严于律己之心的为官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后,容易使至亲关系者有恃无恐,狐假虎威,行为失范,贪赃枉法,或官商勾结,胡作非为,或权钱交易,索贿受贿,误国害民。“殷鉴不远”,从这几年查处的官员贪腐案件中,一幕幕“夫妻店”“父子兵”“全家腐”活剧并不鲜见,到头来只会落个“废职亡家”的可悲下场,令人痛心。第三句话“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这幅对联出自清代学者金兰生编著的《格言联璧》,据传是明朝抗击后金名将袁崇焕的一副自题联,大意是:心术不可违背天地意志,言行举止要给子孙做榜样。在这里,总书记是要告诫人们尤其是为官者为人处世要以身作则、为后世树立典范,起好表率作用。

中国历史上关于家风文化建设的精辟总结发人深省,醍醐灌顶,家风关乎修身齐家,也事关国运兴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言:“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发表的讲话中再次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进而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1]352,我们“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65。“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1]349,“不忘本来、吸取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1]352。

家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家风关系党风政风,家风正则党风政风清。在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中,领导干部是塑造良好家风的主体,优良家风对领导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5年12月底,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围绕“三严三实”,习近平提出:“对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坚决纠正”。自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在《准则》中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在《条例》第十四条中明文规定: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违规经商办企业,不得违规任职、兼职取酬。”毫无疑问,以党内立法的形式将廉洁齐家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遵循的廉洁自律规范,其目的就是要以良好家风涵养清正党风政风,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形成讲家风、守家训的浓厚氛围。

3 家风——和谐社会的基石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体现先秦儒家哲学、教育、政治思想的经典著作《礼记·礼运》篇中,生动描绘了传说中的尧舜时期曾经有过的美好社会景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经典描述即是儒家知识分子向往的人类社会黄金圣世,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领悟出诸多建设和谐社会必须的崇高品德、高尚情操、忘我奉献、廉洁作风等家风文化的深刻内涵。时至今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子。

家风反映一国之民风,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建设。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强大,“在于公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在于民众表现出来对家国的情怀和责任担当,在于不断涵养家风、社风、国风”[4]。良好家风既是家庭家族成员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生活作风,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是兴邦安国的“压舱石”。

如何以良好家风塑纯正民风、促优良社风、养清正国风?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向全党全社会提出了殷切希望。

第一,家和万事兴。家以和为贵,所谓“家和”,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睦,“一家之际在于和”,家庭和睦则身心和谐、事业和顺、家庭兴旺。和谐幸福的家庭,是人生远航征程中温馨的港湾,是每一个家庭成员成长、成才、成功和成就的基础。国以家为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1]354。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大家注重家庭,让家庭建设“体现着向上的家庭追求,体现着高尚的家国情怀”,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1]354。

第二,养不教,父之过。家教是家庭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为人父母尤其是一家之主必须承担的家庭责任,是应尽的义务,良好的家教也是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家庭美德的重要内容,历史上成就大业或颇有建树者,无不受到良好家教的熏陶和影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354”家教既包括用言语讲解、开导、传授立世做人的风范原则,也包括以自身行动示范儿孙晚辈。历史上以文字传承至今的家教原则即家训数不胜数,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是我们比较熟知的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亦称《治家格言》)以及晚清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等。同样,以身作则、留好样与儿孙的示范典故也不胜枚举,历史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不知感动了多少炎黄子孙。大禹在洪水泛滥、人民流离失所的危难之际,公而忘私,顾大家忘小家,耗尽心血完成治水大业。大禹的言传身教影响、感染了自己的儿子启,最终培养造就了一代重德修贤、颇有作为的圣明君主,也使中华民族从此真正跨进了文明的门槛。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家教作为连接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桥梁纽带,其价值理念直接影响、涵养着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价值导向,为国家价值取向、社会道德风尚、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原动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5]。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大家注重家教,立德树人,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要在家庭中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1]355。

第三,治国必先齐家。所谓齐家,即以良好家风管教治理好家庭,“家风是融化在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骨髓里的品格,是立世做人的风范”[4]。家风是以家规、家训、家教等不同形式的家庭德育凝练而成的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影响着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周易》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其意是:家风好、积德行善的人家,先辈遗留的福泽必将造福子孙,使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相反,家风差、积累恶行的人家,先辈留下的祸患必会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因此做人要为善去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优良家风潜移默化地滋润着人们的精神家园,是整个社会乃至国家风清气正的基础,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大家注重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培育形成崇德向善的家庭风尚。在优良家风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1]355-356。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既有历史的深度,又具时代的高度,系统而深入,彰显出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厚重的家国情怀和治国理政的人文情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广大青年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我们应该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不断增强责任担当意识,率先垂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在严格教育中倾注爱心,在真诚关爱中严格要求,在家庭中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门楣家风,做培育良好家风的自觉践行者;同时在全社会弘扬优良家风、培育家国情怀的时代呼唤中,切实履行教育者职责,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以传统家风独有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厚度阐事明理、教化育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谈历史、晒家风、话时政等渗透家风文化,着力培养塑造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自律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处世心态及执着的求学精神,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基础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压舱石家教家国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抱紧人生“压舱石”
能源合作是中阿关系的“压舱石”
面对突发事件,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块“压舱石”
略谈“家国情怀”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