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的可行性研究

2018-03-29 04:38郭雪燕徐礼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活态文化遗产物质

董 锐,郭雪燕,徐礼娟

(1.滁州学院 音乐系;2.滁州技师学院 社会文化艺术系,安徽 滁州 23901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关于数字化的应用逐渐渗透到各个方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运用了这一技术.欧洲很重视文化主题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我国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下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涵盖各行各业.针对这一现象,信息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国乃至国外的前进方向,提供给全球学者进行价值研究和历史研究.

1 数字化技术对凤阳花鼓活态化保护的迫切性

安徽省皖东地区有着丰富而古老的音乐遗产文化,其中滁州地区的凤阳花鼓等音乐文化资源作为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屹立于此.根据这一现状,近些年由于受到现代经济发展的冲击,凤阳花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了解的人逐渐减少,传承人的减少等.凤阳当地政府为了保留住凤阳花鼓这一文化遗产,当地政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方案,并成立了相关的艺术组织,还创办了凤阳花鼓的艺术学习学校,给人们提供了学习,了解凤阳花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途径,也对于凤阳花鼓的艺术研究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这些保护措施当中,当然从曲种的收藏角度看,客观起到了保护作用,而凤阳花鼓曲种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

与以前相比,缺乏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基本是以传统的记录等方法进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数字化技术在国内外飞速发展.国内外运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势在必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不断发展,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已经太过于落后,有很多缺陷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比如照片的记录,经过时间的洗礼,照片不但不好保存,还会发生丢失等情况,珍贵的资料不能长久的保存,就会造成一部分文化遗产的丢失.除此之外,传统的保护措施很难进行资料的整合,无法实现数字化,不能与时俱进,也不能将我国的文化遗产推向世界,让世界感受我国文化瑰宝的魅力所在.这就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行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辕北辙,不能很好的进行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

2 凤阳花鼓活态化数字技术的保护发展

现如今信息化发展程度高,数字化技术较为成熟与稳定,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运用了数字化技术.要想更好地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要把数字化技术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优势.

关于信息技术对凤阳花鼓活态化保护的优势表现在:

2.1 大量信息的存储

对当地文化部门进行走访,获取针对当地凤阳花鼓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所采取的措施等相关资料.通过实地采风和调查,了解“凤阳花鼓”的现状,对其唯一代表性传承人孙凤城女士和表演艺人进行访谈,搜集、实时录制、整理研究资料.

再次,通过搜集整理的资料,从高校教育与地方文化发展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探寻“凤阳花鼓”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有效途径,通过后期录制整理高清影像记录以及通过各模块建立的专题虚拟博物馆等数字化技术,实时对凤阳花鼓进行真实、全面的活态化保护的具体技术路线.

2.2 完整记录,生动展示

要想完整的记录凤阳花鼓以及生动的展示,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对于文化遗产的记录,包括信息的采集,扫描,还有结果的储存,数据的分析与具体化等.例如:

3D多媒体技术手段: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物质遗产的展出,只是参观者通过静态的物品或者相关资料进行了解,很多深层次的意义没有具体的表现形式,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物质的传承.利用现代的3D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可以具象化的展示,还可以简化整个过程,营造出一种具体且逼真的效果,完成一些无法用物质传达的东西.

数字化记录:为了更好地对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发展,凤阳花鼓有很多不同于其他文化遗产的地方,很多动作是一瞬间形成的,只有通过数字化的记录,才能更好地记录每一步,每一个动作才能被记录,被了解.,保存下来后,再对其保存下来的图像进行深度数字化分解分析.通过数字化视频这一技术的应运而生,很多博物馆都纷纷引进这一句书,为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动画技术可作为辅助性研究动态图解,二者结合解决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保存的难题.因此,数字化手段是研究活态化保护与传承凤阳花鼓最显著的技术.

3 凤阳花鼓活态化保护的实践数据基础

3.1 研究基地基础

目前,笔者已参与的有关“凤阳花鼓”研究项目及凤阳县“凤阳花鼓”现有及正在进行中的研究材料大致为:舞步研究、词曲及音像的收集整理方面,而对于更深层次的分析以及整理与收录目前空缺.所以本人依托音乐学院内现有教师、教学、设备等资源,②地域优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为滁州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我院又为本地区唯一具有音乐研究能力的本科院校.③我院专业教师资源基本完备:在“凤阳花鼓”的研究上,从舞蹈、演唱到意识形态、音乐本体分析研究、时代历史、美学、人文社会等等相关层面均有科研功底较为深厚的教师可以胜任.④资料搜集途径完备:2010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阳花鼓”唯一代表性传承人孙凤城女士受聘于我院;外我院有完备的录音设备,与凤阳文化馆联系密切,专业教师可以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原生态的“采风”,收集第一手资料.我院于2006年被教育部指定为高等学校音乐课程改革试点单位,成立有“花鼓艺术团”,为研究成果的实践验证,提供了很好的途径.2011年,我院“音乐学”专业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为我所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3.2 研究科研工作基础

有关凤阳花鼓研究项目已取得校级人文社科项目4项,公开发表的论文数篇.研究项目组成员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对当代音乐以及花鼓艺术具有广博的积淀,前期已对花鼓艺术做出研究性的论文数篇,主要有《凤阳花鼓发展特征之历史追问》《凤阳花鼓舞蹈动作形态分析》《凤阳花鼓原生态风格的保持和教学方式的改进》等.

3.3 研究资料数据基础

在资料方面,课题组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撰写、抄录了与申请课题有关的笔记、文摘、文稿、乐谱手稿等20余万字;搜集、整理了与申请课题有关的部分文件、乐谱、《人民日报》社论、《光明日报》社论等重要材料;订阅了与申请课题有关的国内外重要期刊10余种,复印、下载了国内外重要学术论文80余篇(国内论文主要源于CSSCI期刊、人大复印资料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外论文主要来自部分国外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刊物);购买了与申请课题相关的国内外重要学术著作10余部;联系了当地的文化馆、歌舞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校等作为调研单位;所在滁州学院硬件设施完备.工作单位图书馆、院(部)资料室都拥有丰富的中外文图书和期刊储备,并配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链接中外重要电子学术资料库、期刊网的信息手段,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很大的方便;每位课题组成员都拥有宽带联网的个人计算机设备,我们必将充分利用大量的中外图书期刊资料、调研资料、最新学术信息以及一切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各种条件保证课题顺利开展;课题组成员大多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能够翻译、阅读国外相关文献资料;课题组必将通过合理分工、知识互补、通力合作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任务.

3.4 研究实践基础

实践方面,课题组已经开展相关各类活动: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阳花鼓”唯一代表性传承人孙凤城女士来我院讲学,2010年10月孙女士正式受聘为我院客座教授,参与“凤阳花鼓”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

同时选派专业教师赴凤阳采风,采集整理了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凤阳花鼓”,随后在音乐学专业中开设了特色课程“凤阳花鼓”.并且成立了“花鼓艺术团”,并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大型演出.2011年我院“花鼓艺术团”经过申报遴选,获批承担了教育部、财政部主办的“2011高雅艺术进校园”巡回演出,成为安徽省继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艺术团、安徽师范大学民族管弦乐团之后,第三个承担该项目的演出团体.2011年5月我院“花鼓艺术团”先后在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科技学院举行了主题为“故乡情韵”的专场演出,受到了两校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4 凤阳花鼓活态化保护的传播系统平台基础

通过前期的技术和时间基础的构建,除了自古至今的文化演出、文化活动以外,依托当地的音乐人在一至两年内通过实地采风、调查研究、音乐本体分析、社会历史、意识形态、美学、舞蹈、人文等方面对“凤阳花鼓”这一滁州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进行深层次的系统分析、研究和总结,逐渐将研究成果汇总,研究数据进行计算机整合,建立凤阳花鼓数字化博物馆.凤阳花鼓数字化博物馆,主要围绕对于花鼓研究、演唱、舞蹈、音乐本体、美学、表演、传承、保护等层面和结构,将实体的馆藏和虚拟的馆藏中有关研究性文论、乐谱资料、音拼资料、视频资料以及新闻报道、图片资料等形式多样的文献集中收集、整合,根据凤阳花鼓的模块建设进行分类和标引,最终形成了具有检索查询功能、全文浏览功能与音频、视频播放功能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多媒体专题字化博物馆.

因鉴于此,笔者寻求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数字多媒体技术方式作为非物质遗产的收藏、保管、展示、宣传、研究利用的载体,是种多媒体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的“活态化”继承、保护和传承上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各模块相关数据库的组建,与此同时建立“凤阳花鼓数字化展览厅”,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展示改变形式,让参观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文化,探析文化的意义,通过转变成通过实地采风实录、后期影音制作的展示实现,在数字博物馆中大量运用高清影像记录和专题虚拟博物馆形式来呈现“活态化”保护.通过数字化的视频技术等将凤阳花鼓逐一的进行细节的展示,形成一个生动且又形象进行推广方式,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凤阳花鼓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注入新鲜血液,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向可持续科学保护之路,坚定的响应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性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之路是可行的!

猜你喜欢
活态文化遗产物质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