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综艺”现象的“冷思考”与管理策略研究

2018-03-29 17:43彭雨晴杨芷芸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综艺明星

彭雨晴 杨芷芸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8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广播电视总台原台长、广州大学特聘教授欧阳常林提出关于明星扎堆真人秀、天价出场费、收视率造假等广播电视制作领域问题的提案,建议应限制各大卫视引进节目的数量和节目明星化的比例。欧阳常林曾提出,“大片综艺”主要是指目前电视综艺节目版权资金大投入、节目嘉宾青睐大明星、节目场面运用大制作的综艺节目生产形式,这些生产形式使得电视综艺节目生产成本一路走高,该提议旨在引导电视综艺走出“大片综艺”的困境。巨大的成本投入未必给电视综艺带来高创新、高质量、高收益的回报。研究认为,政府应加强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管理力度,引导电视综艺节目走向“知”综艺、“素”综艺、“轻”综艺的多元发展之路,建立综艺节目合理的长效发展机制,实现综艺节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三重表象书写“大片综艺”

(一)版权资金“大投入”

2013年,《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儿》两档从韩国引进版权的综艺节目在国内引发收视热潮,其对引进节目版权问题具有转折性意义,一方面,国内综艺节目制作方开始了海外节目版权购买的热潮;另一方面,海外原创综艺节目团队普遍意识到节目创意的巨大价值,进而争相提高版权购买费。2012年,灿星制作与浙江卫视从荷兰Talpa公司引进《The Voice》节目版权模式打造《中国好声音》,最初的版权费用占节目整体制作费的5%左右,即200余万元,节目第二季,版权花费近2000万元。2016年初,Talpa公司单方面拒绝与灿星制作进行续约谈判,提出若要延用版权,须每年向Talpa公司支付2亿元人民币的模式费。水涨船高的版权费用让国内的制作机构处于被动的状态,依赖版权“大投入”容易导致综艺节目自主创新力不足,电视综艺必须建立科学的产业体系,才能形成可持续性的竞争力。

(二)嘉宾选择青睐“大明星”

时下以真人秀、竞技节目为代表的综艺节目几乎都主打明星坐阵,欧阳常林教授曾提出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团队已然出现“为小鲜肉打工”的困境。据《2017年腾讯娱乐白皮书·综艺篇》统计,在2017年度卫视季播综艺收视率前十的节目中,除了《最强大脑4》和《中国式相亲》外,其余8档节目均有常驻明星,且平均每档节目有4至5位大明星。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2017年省级卫视频道及以上级别平台的综艺节目阵容中,全明星占36%,素人占26%,星素结合占38%。偶像明星具有超强的粉丝效应,可以提升综艺节目关注度和话题性,但也暴露出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明星的高片酬使得综艺节目成本持续走高;第二,不少节目通过挖掘明星隐私,炒作话题来提升节目关注度,缺乏文化价值;第三,过度依赖版权与大明星,使不少综艺节目忽视创新和形式的变革。

(三)节目场面运用“大制作”

大场面、大舞台、高科技、电影级舞美已经成为国内很多综艺节目的竞争点。如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内容主打脑力竞赛,节目场面却注重“大制作”,为达到节目效果,节目曾打造出巨型蜂巢迷宫、45000个色块的魔方墙、仓颉造字技术等舞台道具。2018年7月,湖南卫视的重磅之作《幻乐之城》也可谓是“大制作”,舞台整体形似殿堂穹顶的结构,表演场地共有800平方米,根据音乐短片的需求进行布景,包括离别的火车站、温馨浪漫的家庭、马戏表演团、游乐场等大场面,《幻乐之城》视觉总监唐焱表示:“光是场景布置就要花费几天时间”。“大制作”是技术变革背景下综艺节目工业化的产物,精美的制作场面可以聚焦观众的注意力,但过度依赖大制作,一方面可能使节目成本不断走高;另一方面,容易形成“重形式、轻内容”的产业格局,不利于电视综艺的长效发展。

二、三项失衡引出大片综艺之“冷思考”

(一)资金投入与创新能力失衡

“大片综艺”的资金大投入并非都能带来高效的节目创新力。版权模式的固定照搬加重了国内综艺节目创新乏力的问题,除版权购买外,抄袭也是目前国内综艺创新力不足的另一表现。2018年10月7日,韩国《中央日报》发文谴责中国大量抄袭韩国的综艺节目创意,抄袭数量有34档之多。无节制的抄袭不仅有损大国形象,还会动摇民众的文化创新力与民族自信心。反观一些自制综艺节目的成功案例,如腾讯视频的《侣行》、《奇遇人生》两档节目,依靠小投资和小制作,也获得了平均每集2000万以上的点击率,其成功的关键,便在于节目内容的创新,而非形式的借鉴。

(二)明星嘉宾与内容优质失衡

明星参与是否能提升综艺节目的质量?“大片综艺”常通过展示明星的隐私和反差的形象来满足受众对明星的窥探欲,制作方在过度消费明星光环的过程中营造热点话题,但并不能使节目质量有实质性的提升。2018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曾钫提交提案,建议为明星演员高片酬上个“紧箍咒”。明星演员收入太高,令科学家、教授和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收入相形见绌。电视综艺节目中不少明星演员虽然拿着天价片酬,却未能为社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些还表现出偷税漏税、嫖娼、出轨等行为乱象。综艺节目制作方应该注重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真善美的价值理念,若一味迎合受众,追求粉丝经济效益,节目品味则难以得到保证。

(三)场面大制作与收益稳定化失衡

时下电视节目的制作通常以大型取胜,五六百平米的演播室、多变的室外场地、几十台摄影机、灯光、场景、舞美等等,其背后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铺陈。2018年湖南卫视的综N代《歌手》一如既往举旗“大制作”,不仅邀请了英国Jessie J、汪峰等顶级歌手参与,其演奏乐团和场景布置上都投入重金。但从2018年湖南卫视广告招商数额来看,节目流标严重,比2017年减少6000万,下降了45%。2017年新一季《奔跑吧》室外场景升级、游戏难度加大,在网络上引起了较高的话题热度,节目组安排嘉宾在联合国演讲,与合唱团成员在黄河大合唱,同奥运健儿和高校学生一起赛龙舟等活动,场景变化多样,制作投入的资金更大。但据《2017腾讯娱乐白皮书》显示,2017年《奔跑吧兄弟》的台播成绩仅是2016年的70%,据华谊兄弟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奔跑吧》冠名费是5亿元,但净利润却亏减了0.68亿元。由于广告商资金流失,电视综艺盲目的大制作并不能获得理想的高收益,节目应回归理性,提升其创新力,打造“内容为王”的王牌综艺。

三、三条路径走出“大片漩涡”之困境

(一)“知”综艺引领审美品味

从2013年至今,央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行了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导受众从一片“娱乐至死”的综艺海洋里嗅到了审美的品味。电视节目除了要注重收视率,更应肩负起寓教于乐,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的文化发展方向,为受众生产更多有价值的文化综艺产品。媒体监管部门应顺应趋势,大力推进和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电视综艺制片方、各大卫视频道积极进行人文综艺节目创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

(二)“素”综艺替代“明星当家”

2018年4月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表示,广播电视节目应遵循“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自主创新原则,避免陷入明星片酬过高的恶性循环,应挖掘普通百姓的传播价值,寻找各行各业的精英典型。提倡“素”综艺有两层内涵,第一,是从“星素结合”开始,降低制作成本,丰富节目表达,让电视综艺逐步成为人民的舞台;第二,是提倡纯“素”综艺,挖掘社会中那些不知名的优秀典型、精英代表,让有故事、有价值内涵的普通人站上舞台。

(三)“轻”综艺抒写人生美学

在“大片形式”的无限循环下,资本的大额投入与日渐缩水的资本市场不成正比。电视综艺的发展应摒弃“重形式、轻内容”,呼吁“内容为王”的回归。近几年,湖南卫视开始注重打造“轻”综艺和“慢”综艺,如《向往的生活》、《中餐厅》、《亲爱的客栈》等新形式的综艺节目,传递了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减少了娱乐狂欢的喧嚣场面,在一片“重工业”的“大制作”中巧妙脱身,以艺术的方式传递人生美学的深远意味。但目前国内的“轻”综艺还多以引进模式为主,邀请明星作为节目嘉宾,没有摆脱“大片”的痕迹。应注重提升节目团队的创新能力,打造更具中国品味的“轻”综艺节目,减少节目投入、缩短制作周期,关注生活之美,引导人性向善,以“轻工业”的模式传递正确的价值品味。

四、结语

好莱坞式“大片综艺”由盛转衰,经历了一场狂欢后逐渐走向没落。“大投入”、“大明星”、“大制作”的模式已经失去了刚刚崛起时的吸引力,电视综艺节目应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注重内容创新,打造“知”综艺、“素”综艺、“轻”综艺的多元发展,提升电视综艺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把握融媒体时代的媒介创新,国家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加强监管力度,治理行业乱象,营造电视综艺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共同寻求电视综艺长期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综艺明星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的出路
明星猝死背后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传统综艺“编导”与新兴综艺“编剧”工作异同分析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谁是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