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互联网谣言传播与公共安全治理

2018-03-29 17:43陈娴江西警察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安全事件公共安全谣言

陈娴 江西警察学院

一、网络谣言引起的公共安全事件

我国的网民数量世界排名第一,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网民通过互联网阅读咨询、浏览信息、沟通交流、娱乐办公。一旦互联网谣言四起,那对于公共安全将产生极大的危害。根据互联网热点事件的形成的方式来看,互联网上1%的人员制造话题,再由10%的人来参与,引来70%的人围观。这是互联网热点话题的推广模式,这种话题传播一般是商家用来产品销售和造星推广使用,一般都是由组织有计划的进行,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但是互联网的谣言一般都是由个人引起,通过互联网的自然传播,一般不会有人刻意去营销,若是影响范围较大,则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其始作俑者只制造谣言的1%的人员,而大部分人都是在参与和围观,但是最终造成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这类的互联网谣言属于无中生有,或者是某件事的断章取义,制造谣言的人员无非也是博取一些关注度,找到自身的存在感,或者就是恶作剧。虽然造谣者的初心并没有多大的犯罪动机,但是这样的谣言一旦广泛传播,很可能会造成群众的恐慌,严重的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和社会治安,给社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公共安全事件引起的网络谣言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平台成了当下一个主要的信息发布和交流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有效证件开通一个自媒体平台,并且发布信息。现在社会上一些突发事件,经常在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还没有得到消息的时候,现场目击的普通群众就已经开始通过自媒体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目前这种情况就连公安机关也无能为力,只能呼吁群众自觉。首先,若是涉及到恶性犯罪,群众的这种盲目的进行第一现场的信息制作和信息录制,很可能会破坏案发现场,对之后的公安部门的犯罪侦查带来较大的困难。另外,若是信息不加处理就随意传播,会泄露受害者的隐私,对受害者的家属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公共安全事件在权威部门未了解情况和定性之前就在互联网上大规模传播,引得公众参与和讨论,在网民进行转发评论过程中很容易无端臆想,甚至是夸大了事件的效果,对于公安机关的侦破和社会的舆论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网络谣言的控制和公共安全的治理

(一)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

对于网络谣言的控制,首先从网民自身开始进行。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 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02亿。如此庞大规模的网民数量单纯仅仅依靠治安执法机关来管理,那样绝对是不行的。首先要对我国的网络群众进行法制和道德的教育,教授他们正确的使用互联网,对互联网上所传播的信息有选择的接受,提高他们的辨识真伪的能力。对于官方没有公布的公共安全事件不随意制造信息、传播信息,提高互联网使用的法律意识。其次,对于公民进行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身份的荣誉感,合理约束自己的网络言行。

(二)增加互联网舆论的监管力度

目前的互联网使用率逐渐升高,互联网也成了信息发布的重要阵地。我国有关部门应该认真看清互联网的发展状态,从法律和行政的角度对互联网进行严格的规范。比如,在所有的自媒体平台要实行严格的实名制登记,杜绝不法分子采用虚拟身份制造不实言论和信息,煽动网民情绪。在网络中影响较大的公共治安事件,有关部门要及时进行网络舆论的控制,及时删除可能会对事件造成恶劣影响或者侵犯受害者隐私的相关信息。对于恶意制造谣言的不法分子或者相关组织要采取强制的行政手段进行控制,并且在全网进行通告。其次,在公共安全事件发生之后,权威部门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进行网络发声,向社会公众汇报公共治安事件的详细过程和处理结果,并且及时进行处理反馈。通过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网络谣言才会不攻自破。

(三)建立健全的互联网管理制度

互联网从诞生时起到如今的规模,发展的速度令人难以想象。世界各国都对互联网的发展感到惊讶,也对互联网所创造的虚拟世界没有任何准备。就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使用状况来看,虽然网络使用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渐完善,但是还是无法与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技术所同步。这样就导致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干扰正常的网络环境。所以我国的相关部门,要通过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同时对互联网进行监管,不断完善互联网的使用方式,才能净化网络空间,创造和谐上网的环境。

四、结语

网络谣言从制造到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若是在互联网上不加制止,必然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影响。于国于民,都要进行重视。随着人民群众对互联网的使用性越来越频繁,网络谣言的管理和控制也要进一步加强,才能建立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安全事件公共安全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2020年度区块链领域安全事件达555起
在公共安全面前别任性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谣言π=4!
谣言
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对机制
食品安全事件的价格冲击效应
社会组织介入公共安全管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