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习的心理过程解释

2018-03-29 08:34袁晓芳
新闻爱好者 2018年3期
关键词:心理现象教学活动变化

袁晓芳

在教育学中,无论是具体的教育理论研究,还是相关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在参与某一学科时,其具体关注的内容中,不仅有与考试相关的具体知识内容,同时,吸引其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因子,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具体使用的素材内容能否与其兴趣点相一致。这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握“认知”和“动机”两项因素。纵然我们对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机制的研究与构建实现了“改革式”探索,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走向学生的“内心”,而这实际上也是当前学生所参与的体育学习过程始终停滞不前的关键所在。

对于很多体育教学工作者来说,更善于从事的是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而关于研究学生的心理变化等问题,对其来说,认知较浅,且研究能力较为薄弱。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由吕慧青教授和王玉秀教授所编写的《体育学习心理现象探新》(2016年12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则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分析两个视角,向我们阐述了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相关变化。本书更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研究,使用了大量的、丰富的、完善的实际案列,让我们对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心理变化有了有效的理解与认知。

结合当前具体的体育教学与实践活动,我们认为,体育学习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其以认知文化为基础的意识认知,并且呈现出具体的行为反应。可以说,想要对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有效研究,就必须通过采用科学而系统化的研究机制,结合大量教学实证,从而对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规律,形成全面而具体的认知与理解。比如,《体育学习心理现象探新》一书指出: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过程中,其片面而客观的认知,会影响学生对整个体育课堂内容的认知与理解,同时学生自身的心理认知与变化,对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应用价值。当然,其中所提出的心理活动的“正效应”与“负效应”,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更是难得的认知观点。

在学生参与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时,其课堂上的消极表现和怠惰的精神状态,令人堪忧。在参与体育课堂学习时,学生从学习初期的“愉悦”到中期的“消极”应对,直到末期的“无人问津”,整个学习过程中精神状态持续下滑。如果我们对这些学习现象的根源进行解剖,可以看到,其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认知出现了相应的变化。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对当前所实施的体育教学活动进行改革优化与全面创新,就必须立足体育学习过程中其心理的具体变化,通过揣摩学生的心理变化,让整个体育教学改革走向实处。

本书始终以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过程为写作主线,其中尤其注重探索,并且尝试性地去解读学生在参与整个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操作—体验”。可以说,本书在学生学习心理现象方面的诸多认知,都是以往其他研究书籍中所不具有的。尤其是本書所使用的“理论+实践”研究视角,更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法,让我们全面而客观地理解了整个体育学习心理现象的具体内涵,并且对精准把握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整体心理变化提供了全面而有效的支持。

《体育学习心理现象探新》在实践研究方面,通过使用基于实证的研究数据,探究相关理论的具体应用机制。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体育学习动机理论、体育学习归因理论、习得无助的理论等诸多理论概念进行解析,并对相关心理问题机制的构建进行了具体的解释。因此,本书表达的主题思想在于所有关于体育学习心理现象的理论感知,都来自于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这不仅极具前瞻性,也向教学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今天,整个教学体系始终以融合和发展的姿态,持续保持其生命力和价值内涵。我们认识到:只有实施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机制,才能实现教学活动的应有价值。就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特点而言,其中有着浓厚的理论特色以及丰富而具体的实践色彩。所以,在当前我们对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的心理现象进行具体研究时,需要具体把握的不只是学生课堂上的行为变化,更要从学生背后的心理认知角度出发,弄清学生具体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学需要创新,但是,整个创新活动必须是以合理的理论指导为前提的教学探索活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实现对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状态认知,就必须选择合适的研究思维。

猜你喜欢
心理现象教学活动变化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从9到3的变化
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以《创造101》粉丝集资应援现象为例
这五年的变化
“网络社区”与心理现象及研究展望
中职学校“两后生”自卑心理现象及对策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鸟的变化系列
新闻传播效果异化与受众认知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