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学乐思课堂新 师生互问创新易

2018-03-29 12:25闫庆国鲁莉
东方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孔子课堂教师

闫庆国 鲁莉

教师常常被称为“职业提问家”,“问”是一门科学、一座桥梁、是一根纽带也是一门艺术。问得好,问得巧,能促进教与学之间,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开发学生潜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提问而言,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有教师向学生发起的提问,也应有学生向教师或同伴发起的提问,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一、教师巧妙设问,提高阅读效能

1.有目的地提问

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这是我们在备课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设计提问的依据是:对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凸显重点的问题应该提,必须提;反之,应该舍,必须舍。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益。我在备课时常常在问题边上写上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提这个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样保证了提问的有效性,使无目的无价值的问题不提,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不提,没有思考力度和张力的问题不提。有效问题一般应是开放性问题、发散性问题,要求回答者运用其思维机制进行回答,需要回答者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推理能力;有效问题应发人深省,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问题应意思明了、具体,为回答提供清晰的回答模式;有效问题能够引发活跃的课堂对话;有效问题应照顾学生的思想,学生的理解力,能够运用学生的语言,从而给学生提供一 个安全的氛围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2.找准切入点提问

(1)一石击起千层浪——问在揭题时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或揭示文章的主旨,或概括课文的内容,或明示文章的行文思路……在此处设疑,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而读书,产生明确的阅读目的及欲望,按照设疑思路去品读课文。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写了王冕几岁到几岁的成长经历。是啊,长达12年的跨度,如果写传记可以写成一部书了,而本文只用了900多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么做到的?

上课伊始,老师抛出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教师话题一转,在不知不觉中拨起了学生“问”的琴弦----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此时学生心理升腾起的是快速读书的欲望,一个学生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书的“场”,被教师巧妙地营造起来了。

(2)动之以情——问在兴趣点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兴趣更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问,尽量发掘他们的兴趣点,激发他们探究的乐趣。如:教《孔子游春》,孔子博大精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而这种影响也已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时代。上课伊始,直接揭示课题后,先让学生交流对孔子的了解,接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总结:“孔子生活的年代距今差不多2500年,世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孔子的思想从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地区走向中华大地,从中国又走向世界。在评选的世界‘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在美国,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在韩国,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在德国,仍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孔子塑像。全世界都在研究孔子,学习孔子。”

这一环节的教学明确了孔子的地位和影响,必将激起学生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和民族的自豪感,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学习的“愤悱”状态。

(3)牵一发而动全身——问在关键处

阅读中学生的动情点往往也是最能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地方,这时提出的问题及解答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如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师问:“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指天游峰很巍峨很高大。

师:那顶天立地的扫路人又怎么理解?

生:扫路人的精神太伟大了,他的精神顶天立地!(掌声响起。)

生:他的品质太高贵了,让人敬仰!所以说他顶天立地!(掌声再度响起。)

生:他的心灵太美好了,虽然年事已高,本该退休了,却还在这样为人们付出自己的辛劳,所以看着他,就像面对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样。(热烈的掌声)……

掌声折射出学生对文本的精彩感悟----好一个“顶天立地的扫路人”,多么独特的阅读感受,顶天立地是对扫路人品质的最好诠释。学生之所以有如此深的感受是与老师的恰当设问分不开的,不难看出,教师以情激情的点评,因势利导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再次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出人物品质的高大,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4)柳暗花明又一村——问在疑难处

当学生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应善于点拨诱导,几经回环,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如在教《水》一文时,学生对文中作者对母亲说孩子太饿不理解,教师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理解山区水的珍贵,使学生头脑中的问题迎刃而解。“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围绕疑难点来提问,既可节省时间,又有助于引发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豁然开朗地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体会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能问”、“敢问”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在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怎樣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1.让学生“能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1)多采用自主性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讨,在自主活动中发现问题。

(2)创造机会让学生发问。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在学生自主练习时,设立“师生门诊”,有疑问提出来,门诊开处方,然后以处方再练。在练习中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3)拓宽学生的交往空间。通过改变课堂组织形式,形成“师——组”,“组——组”,“个——个”多层交往关系。在交往中学生从动作交流 → 问题交流 → 心理交流,使个人的知识得到讨论、分享、扩大或改变。

2.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生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1)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给与学生自主发展和自我表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发现困难,发现问题,承认失败。能够提出问题,并积极设法解决问题。如: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相对的难点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为师生提供一个思想感情磨擦、碰撞的机会,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真诚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2)以问导问,把学生的思维通过提问统一到课堂教学中,开阔视野,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3)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及时发现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思维火花,给予鼓励和表扬。

3.培養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4.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徐希明.《论阅读教学中的“生本对话”》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

猜你喜欢
孔子课堂教师
欢乐的课堂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