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敦礼体育思想研究及其当代启示

2018-03-29 12:25苏琴李方方周晓刚
东方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启示

苏琴 李方方 周晓刚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方法,对袁敦礼留世著作、报刊报道等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袁敦礼体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体育即身体的教育的体育本质观;理论与技术并重的体育授课观;德才兼备、健全人格的体育人才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袁敦礼体育思想对当代我国体育发展的启示:素质培养与能力提高并存,贯穿体育教育过程的始终;道德品格与专业才能兼备,储备人格健全的师资力量;理论灌输与技术训练并重,培养高水准体育专业人才。

关键词:袁敦礼;体育本质观;体育人才观;体育授课观;启示

袁敦礼,字志仁,于1895年10月26日出生于北平。1917年毕业于北平高等师范学校英語系,并留母校任职[1]。1923年赴美国留学深造,专攻体育。1930年至抗战结束,袁先生先后在国内几所高等院校任职并应邀去美国讲学。1946年回国后担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此后也是一直在高校肩负重任。他一生撰写了许多具有独特体育思想的文章和演讲稿,如《校际竞赛》、《现行师范学院体育系课程的检讨》、《近代体育教员的准备专业》、《近代体育理论之基础》等。

1.袁敦礼体育思想前期研究概述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检索后发现,自1962年至2017年,涉及袁敦礼的文献共232篇。有关袁敦礼体育思想的研究文献共20篇,其中3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前人对他的研究主要从他的生平事迹和体育教育思想两方面进行,并且有关袁敦礼的生平概述的文章较多。通过梳理和归纳,笔者认为当前针对袁敦礼体育思想的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1)对其思想研究深度不够。许多文章仅限于对袁敦礼生平的描述,涉及的思想研究不够深入。2)研究所提出的启示较少或实用性不强。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袁敦礼体育思想及其启示的研究还尚有深入研究的较大空间。

2.袁敦礼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1提出了体育即身体的教育的体育本质观

当时许多学者认为教育是陶冶情操的,而体育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这表明了当时学术界对体育的认知存在极大的偏颇。袁敦礼认为,“体育意义之第一点即系教育之一方面”,[2]体育自有以来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只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二者各起了偏重,教育重于心,体育重于身。他曾在《我也谈谈“体育教育”和“体育”这两个名词》一文中明确反对“体育教育”这个名词[3],由此可以看出,袁敦礼先生认为体育的本质就是身体的教育。

2.2倡导了理论与技术并重的体育授课观

当时的体育界大多重视方法技巧而忽视知识理论,许多教师被斥为“卖艺式之体育家”。针对当时的现状,袁敦礼指出不管是哪种事业都一定要有理论依据作为支撑。他建议在对体育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对理论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科学素养。他认为“体育是用许多科学来训练人、教育人的方法,以体育为职业的,对于体育有关的科学,必须了解以后,方能对于体育本身有彻底的认识”。[4]

2.3提出了德才兼备、健全人格的体育人才观

袁敦礼先生认为,衡量教育目标实现状况的标准应该是是否培养出学生的健全人格。因为“体育为发表自我机会最多之学科,...故体育为培养各种态度最良好之学科。”[5]他指出,在许多体育教师的训练中,往往只注意他们的学科及术科,却不注意到他应如何去训练人,认为这是一种很大的错误,并从人格的陶冶与心理条件方面论述他的观点。袁敦礼先生的整个体育思想中,无不渗透着对素质全面、人格崇高等的追求。

3.袁敦礼体育思想对当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启示

3.1素质培养与能力提高并存,贯穿体育教育过程的始终

体育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能强健学生的体魄、丰富学生的生活,并能培养学生敏捷果敢的思维、坚韧不屈的性格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团队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要想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让体育发挥作用,用体育活动去诠释教育。体育教师应把体育当成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的价值内涵和功能,使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使得素质培养与能力提高并存,贯穿于体育教育过程的始终。

3.2道德品格与专业才能兼备,储备人格健全的师资力量

体育师资力量的储备,是事关体育事业发展的大事。袁敦礼强调教师应当德才兼备、人格健全。袁先生曾经在谈到“怎样才可以做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员”时,指出“品格的陶冶,人格的修养,知识的充足,都在专家范围以内,凡是一个专家,非努力找到这些条件不可”[6]不难看出,袁先生的这种“健全人格”体育思想启示现今体育院校的基础理论课程要向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融合的方向发展,注意道德品格与专业才能兼备。

3.3理论灌输与技术训练并重,培养高水准体育专业人才

袁敦礼认为体育教师应当在传授技能的过程中对理论的教授也要重视。需要明确的是,高水准的体育专业人才应当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的,而不是只重理论,纸上谈兵,或只学技术,缺乏理论视野的体育人。因此,应加强对体育人才的理论教育和培养,重视技术背后的动作构成因素、历史渊源、情感寄托等理论知识,坚持理论灌输与技术训练并重,以此培养高水准体育专业人才,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蕴瑞,袁敦礼. 体育原理[M]. 封5《袁敦礼先生小史》. 上海:上海勤奋书局出版, 1933.

[2]袁敦礼.体育之功能[J].中国青年体育季刊,1945( 2) : 3-7.

[3]袁敦礼. 我也谈谈“体育教育”和“体育”这两个名词[J]. 体育文丛, 1957(3): 18-20.

[4]袁敦礼. 现行师范学院体育系课程的检讨[J]. 高等教育季刊. 1942(4): 169.

[5]袁敦礼,吴蕴瑞. 体育原理[M]. 上海:上海勤奋书局出版, 1933:150-153.

[6]袁敦礼. 近代体育教员的专业准备[N]. 勤奋体育月刊,1935(7): 473.

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7ATY008。

作者简介:苏琴,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与体育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