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创业园区运行机制初探

2018-03-29 09:01徐小威
商情 2018年9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民办高校

徐小威

[摘要]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建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本文基于系统论的原理分析了创业园区的要素和环境,提出了运行机制完善的创业园区的形成,需要构建符合实际的管理体系、打造结构合理的培养模式、建立高效优质的服务机制、搞好层次分明的课程设置和强化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民办高校 创业园区 运行机制

运行完善的创业园区,可以为大学生创业开辟广阔的空间,并提高创业成功的机率。通过运行完善的创业园区为学生解决创业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梦,也是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迈上新台阶的重要途径。

一、创业园区运行机制的系统要素和环境分析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告诉人们,一个系统的功能如何,取决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作用及系统的结构。本点首先针对大学创业园区的运动特点,分析大学创业园区系统的各要素,并根据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及系统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大学创业园区的内部运行机制,同时对大学创业园区运行系统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以便进行对创业园区运行机制的研究,促进机制良性发展。

(一)创业园区运行机制的系统要素分析

在以系统的观点分析创业园区的要素和环境,对创业园区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中,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构成这个机制,这个系统的要素是什么,如何才能进一步的去研究系统的运行机制等等问题。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部分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那么如何确定大学创业园区运行的基本要素呢?第一,它必须是大学创业园区运行过程中所共有的构成要素,这是它的“共性”;第二,它必须是在在大学创业园区运行过程中完成特定的功能,即使在功能上个基本要素不能相互包含,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三,它必须是在大学创业园区运行过程中为实现起整体功能所必不可少的构成因素,这就是“不可替代性”。根据上述条件,可以将大学创业园区运行机制(系统)的要素归为管理人员、培训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资金实力,环境设施,信息,管理体制。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可以把这些要素分为四类:一是主体要素——管理人员,培训人员和技术人员;二是支撑要素——资金、设施;三是动力要素——信息;四是控制要素——管理体制。

(二)外部环境对我校创业园区运行机制的作用分析

大学创业园区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发的系统就意味着必须要和环境发生联系,并进行物质、信息的交换,并在流通过程中实现自组织,维持其结构功能的有效性。因此在接触周围环境的时候,也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一般而言,好的环境可以促进发展,,优越的外部环境可以促进大学创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在研究大学创业园区运行机制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外部环境,最大限度地改善环境,以促进机制的良性发展。根据大学创业园区运行机制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策环境——坚强的后盾:政府政策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为大学创业园的建设和负责提供有力的保障。

(2)社會环境——重要的发展地:大学创业园区如果发展得好会为社会创造新的服务和产品,同时也需要社会不断地提出新的需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以及配备有效的产品生产能力等。而社会价值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消费心理、宗教信仰及教育状况等都深深影响着大学创业园区的发展。

(3)以及人文环境——潜在的助推器:等等。他们不断地给系统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有力的促进了大学创业园区的良性运行。

二、构建符合实际的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是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总称,大学创业园的管理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大学校内创业园区的运转效果。当前,各大学创业园区根据自己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各自的管理体系,主要有:①政府管理型;②大学管理型;③企业(公司管理型)④混合管理型等等。而浙江树人大学主要是大学管理型的管理体系,是由大学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大学创业园区的运行,这一方式是适合树人大学创业园区目前的规模和形式的管理制度。

大学创业园区是在创新教育下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产物,各大学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情况,确定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以达到创建创业园区的目的。像树人大学这样各方面条件不突出的大学,建设管理创业园区就不能盲目的照搬其他资源优势突出的大学建设创业学院和创业学院管理体系的条件。既要把握创业园区符合国家规定的教育部评估考核的要求,又要突出本校培育应用型人才的自身特色和竞争优势,同时还能为本校和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些都是创业园区建立和发展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树人大学创业园区的建设历史不长,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建设和发展没有太多的经验之谈,难度可谓是不小。对于树人大学而言,既然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就只有认清本校创业园区的内部条件情况和外部环境,选择最适合的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像大学管理型这样的由学校内部安排管理人员,规划运行的方式,既方便了管理又节约了资源,做到了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符合要求又不超出我校应有的能力。

三、打造结构合理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划,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综上所述,树人大学创业园在培养模式方面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主,集中精力培养有潜力的,有创业方面素质的学生。当然,也不是就表示树人大学创业园在培养上“厚此薄彼”,而是在培养学生上呈现一个金字塔,从面向全校的培养到专业学生的深入培养再到试点的重点培养,从多数人的基础培养到少数的专业人才培养,从全面到试点,从多数到少数。这样做,才符合树人大学的实力水平,充分利用了本校创业园的资源。

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有优秀的创业人才,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是树人大学校创业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校内和创业园区内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将会很好的促进本校创业园区的发展,但是,引进人才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优秀人才的聚集能起到创新创业的倍增效应。引进人才还可以作为师资力量培养出下一批的优秀人才,培养有基础的人才,让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以适应树大创业园区的发展和需要,鼓励园区内参加各类有利于培养能力的活动。

搭建学习交流平台,鼓励创业园区内外的优秀人才之间多多交流。人才之间的交流更加重要,有益于新的理念、新的创意,新的思想、新的创新思维和新的创业冲动。

四、建立高效优质的服务机制

服务机制也是树人大学创业园区的一个重要要素。在校内,尤其是对于一些有对创业有倾向,但是了解不多的学生十分有益。如果树人大学创业园区的服务机制完善,有疑问的学生问题能在这得到解决,也许创业学院就会增加未来的人才。在创业学院内,大学生创业者遇到阻碍,也在这个机制的范围内,但是在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是给学生支持,不能一手包办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是提供方法建议,建议支持他们自主实施,实践,才能在解决这个问题后吸取经验。

在校外,树人大学的创业园区也不是封闭式的存在,不可避免的要与外界接触,比如,有校外的企业来与树人大学创业园区寻找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性,短期内,企业对树人大学创业园区的内在实力与水平做不到充分的了解,一些比较直观的外在表现才是对来访企业造成深刻印象的。这种情况下,树人大学创业园区的服务机制运行的越好,接待,接洽做的到位,给企业留下的印象就越好,那就很有可能为树人大学创业园区带来潜在客户。

五、搞好层次分明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其实类似于培养机制,都是筛选优质的创新创业的种子选手,利用树人大学有限的条件资源,培养优秀的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是从多数到少数,如下:

(1)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主要是面向全校,此类课程的授课对象大多是不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一些对创业只停留在浅薄的了解的学生。

(2)创新创业学科专业课程主要面对创业学院内的专业或相关、相近专业的学生,以专业课的形式为他们加深对创业的了解,发现有潜力的优秀学生,加以培养。

(3)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主要针对在创新创业方面有这方面素质的,有能力的,有兴趣的学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起步。

这样的设置设起了门槛,避免一些同学对认识不清,没有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却浪费了时间,也是节约了资源,符合树大的实际情况。

六、强化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作為培养人才的主力军,师资力量在创业园区也是主要动力之一。学校配备的在职老师并不多,也有创业园区是一个实践的场地,需要大规模的理论教学的时间已经过了,现在更重要的是实践的指导,而在校的老师大多没有创业的实践经验,所以还应当引进创业成功并且时间不是很长的优秀人才为树大创业园区在校的学生进行实践经验的传授,弥补在校大学生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

同时对于在校创业有获得成就的优秀学生也可以组织他们传授经验。应该制定激励制度,在引进人才和交流经验之外,激励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对于在职的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在不影响教学和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加大型的创新创业大赛,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明确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工作应当给与的奖励,奖励要有据可依,使教师在这一方面上更有积极性。在最大的程度上激发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七、结论

大学生创业园区的运行有许多方面,想要创业园区运行完善的就要将以上几点做到,做好。做到帮助有创业意向和行动的学生解决创业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做到符合国家教育局要求,实现社会价值,帮助促进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民办高校
在线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运行与保障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方向思考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油田企业清洁生产初探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