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时代,不需要你记住一切

2018-03-30 07:39张佳玮
意林绘阅读 2018年3期
关键词:洪迈学士无涯

文张佳玮

阅读分享:庄子曾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用“有涯”的生命丈量“无涯”的知识,真的会让人精疲力竭。况且你我绝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无法拥有神话般的记忆,恐怕也难以做到勤奋如苏轼,抄三遍《汉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存方式,在当下网络时代,用好网络,亦可静待花开。(特约教师:山东邹城市第八中学 巩宝庆)

宋朝有位学者叫洪迈,入翰林院写诏书。散步时,见花荫中一个老人,八十来岁,一直在翰林院当值,跟过往的天才们谈笑风生,哪个学者也没见过。洪迈吹嘘:“今天写了二十来封诏书,都弄完啦!”老人夸了句:“学士才思敏捷真不多见!”洪迈于是矜持了,问:“苏学士大概也不过这么快吧?”苏学士者,苏东坡也。老人点点头说:“苏学士也就是这么快了——不过他从来不用查书。”洪迈后来跟人说此事,说他当时真羞得恨不能钻地缝里!然而苏轼的快并不靠过目不忘。朱载上在黄州见苏轼时,苏轼自称已抄过三遍《汉书》了——世上最可怕的,莫过于有人比你聪颖,又比你勤奋。

关于记忆力的神话,古已有之。所谓王粲走马观碑、王安石过目不忘之类传奇不少。莫扎特那种绝对音准天才,据说听过一首曲子,回去就能弹出来。一念及此,多少让人心灰意冷,觉得世界真不公平。但其实,也是公平的。

胡适先生是唐德刚先生的师父。胡适晚年写《柳如是传》,唐德刚帮衬着。到了20世纪90年代,唐德刚喟然感叹:有数据库了,有互联网了。师父二十年的功夫,如今一个下午就做完了。

胡适先生、钱锺书先生、王国维先生那代国学大师,固然个个胸中包罗万象,但他们没赶上互联网时代啊。那位说了:若他们赶上了呢?嗯,恐怕他们也乐意用互联网的。因为,古书与现代信息,实在不是一个体量。

在古代,书确实少。蔡文姬的爸爸蔡邕为当时大文士,家里藏书不过八百。蔡文姬说她能背出家中遗失的藏书四百篇,曹操大喜过望,派人跟着抄。举个形象点的数字吧:《史记》130卷,52万字;《资治通鉴》294卷,300万字。而金庸全集将近900万字。所以,设若钱锺书先生与胡适先生生于今世,就算他们过目不忘,也没法跟现代文明较劲。

古代人依靠语言、文字与图像,在岩洞里、图画上、书卷或口头传诵之中,记录信息,成其为资讯,然后成为知识。为了保持知识的准确性,传统艺人会连打带骂,逼徒弟记住;而在现代,单纯记住已经没什么意义了。从事过搜索的都知道,重要的是索引,然后善用搜索引擎,你自然能知道世上一切的事。

这是本时代最适合的方式:观其大略,建立知识结构,记住关键词并利用做搜索索引,然后持续整理搜索所得的信息来促成知识。这就够了。博尔赫斯描写过一位学者。他坐拥一个图书馆,所以并不乐意去记住哪个知识:“我只要记住那件事在哪个书架的大概哪个位置,就可以了。”对我们而言,记住更多的索引,搭建起知识的框架,知道哪块木头大概在楼阁的哪里就好了——至于木头具体的花纹,有搜索引擎在呢。

别试图记住一切,实际上,记住一切的方式早已过时——胡适先生天纵奇才,二十年功夫,都不及互联网一个下午。何况我们呢?

猜你喜欢
洪迈学士无涯
老年岁月乐无涯—湖北省鄂州老年大学校歌
如意剑
瓦学士
《学有恒艺无涯》
《宋史·宰辅表一》校正一则
刘野 《国际蓝》:童趣无涯
浅谈《容斋随笔》对“忠义”的书写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本科教育见闻及启示
南宋名臣的诗情雅韵——洪迈诗歌浅析
职业教育瞄准“学士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