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实践中的当代建构

2018-03-30 10:57杨露
学理论·下 2017年9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

杨露

摘 要: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积淀形成的核心思想信念和价值准则,在全球化的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及其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拥有了全新的时代背景。建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现实转换,是当今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当代建构;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020-02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议上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1]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仍旧十分重视。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意蕴和现实境遇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意蕴

由于中华民族独特的自然环境、长远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以及特有的文明进程,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了丰富的内涵,有着丰富而庞大的内容系统,是56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情感、道德规范等方面形成的共同的精神特质。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体现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民族传统事实上是既离不开,也摆不脱的……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适应现代世界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2]到了现当代社会,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一系列思想补充以后,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前进潮流,总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境遇

中华民族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共同体。当我们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境遇时,并非把由古老历史传承下来的那种谓之“传统”的民族精神作为封闭的思想观念放到当代历史环境和语境中进行分析、研究其境遇,而是把它作为一个表述当下的民族思想信念和价值准则来进行研究。因此必须关注当下的全球化背景和中国时代背景。

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和制度文化,与中国传统民族精神有所冲突。第一,全球化带来的思想文明交流使西方个人主义思想观念与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集体本位思想产生冲突;第二,全球化的态势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疆界,对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构成挑战;第三,全球化带来了高度发展的生产力,高度物化的现实世界容易导致精神危机而产生颓废文化,这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主旨相违背;第四,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使掌握世界信息舆论传播主导权的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世界舆论和思想言论,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多样,对中华民族精神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全球化不仅给中华民族精神带来挑战,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自觉建构,促进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发展进程,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仍处于理论和制度完善的过程中,社会意识也在调整和发展的进程中。“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們,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73作为意识的一种形态,民族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着发展和转化。第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带来了巨大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的改变。但中华民族曾遭遇了长期的屈辱和压迫,给民族精神带来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中华民族精神面临着迫切的转变需求。第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的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在民族的基因中植入物质生产的强大精神动力,突出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个体的创造力。第三,当下“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也迫切需要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与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要求相一致的精神形态。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建构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根据全球化形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仅能给民族成员个体带来益处,还能够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指明道路。

首先,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构建能够促进个体精神世界的升华,为个体的精神世界提供思想源泉。个体的人是社会的人,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就必然或多或少地被环境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所影响。缺乏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会使个体的人陷入精神的困境,失去精神支柱;即使个体形成了某种信念,也会在失序的混乱环境中丧失自身的判断。而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建构就可以从传统和现代的接续中较为全面地为个体的精神世界提供价值判断和选择,既表现出历史延续性,又贯通了时代性,能够提供丰富的思想源泉。

其次,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构建能够提升民族自信,促进国家认同。中国是历史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在国家内部存在着文化差异。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同时产生了具有共识性的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如今,中华民族的现实自信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但在物质生产提升民族自信的同时不可忽视精神生产也能为民族现实自信提供精神支柱。而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历史的总结和各民族共同价值提炼的成果,必然要承担起这个重任。因此,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建构,就必然要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精神需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追求,从而各族人民就能对国家的文化历史基础以及价值观形成共识。

最后,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建构能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心愿,必须在思想上确立和平与发展理念,树立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文化中居于最高层次、核心地位,是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高度概括。其建构必然是以民族精神的开放性、包容性为前提,而不是狭隘的、保守的民族意识的自我禁锢[5]。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有着丰富的和平思想,引导着民族追求和平、友好交往、安居乐业的美好向往,其深处蕴含着对人类社会的理性关怀。再加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建构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相契合,与全球化的趋势也相协调,所以,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建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思想精华。

三、中华民族精神当代建构的路径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夯实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民族精神建构的物质基础,是其建构的必要前提。中华民族精神建构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生产,因而需要在一定物质条件下进行,而强调这一点并不是语义上的重复,而是立足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民族精神建构的实际的需要。“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約”[4]71-72。马克思揭示了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高速发展,物质文明得到了显著提高,国民素质也有显著提升。因此,要想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得以建构,就不能忽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推动创新发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让中华民族精神在相对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进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和当代建构。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

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马克思提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6]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精神交往和意识形态规范化,能够长远、整体地反映经济基础要求,是对政治上层建筑的一种补充,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中华民族精神当代建构本身是一种价值观、思想信念的构建,中华民族精神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精神等都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中体现出来。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贯彻和执行,又在一定程度上弘扬和构建了中华民族精神。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性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想实现其在当代的价值追求,就必须重视制度保障,加强制度设计,既要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也要在具体制度上进行创新。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民族精神认同的内生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社会健康运转的精神纽带,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对个人实现自我、发挥潜能有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有效增强民族认同,使民族精神在全社会得到弘扬和传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在此过程中加强文化认同,引导制度设计,在文化层面和制度层面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认同,与此同时又无形中增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途径和教育方式,让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得到了建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198.

[2]罗荣渠.中国近百年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3.

[3]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9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郑宗保.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建构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及其路径
以“中国梦”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建筑结构设计与隔震技术应用研究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