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2018-03-30 10:57刘贤蒙云龙
学理论·下 2017年9期
关键词:特征高校建设

刘贤 蒙云龙

摘 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历经了充分准备、蓬勃发展和完善繁荣等阶段。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民族性、实践性和国际性等特征,必须要坚持“两个巩固”的学科定位、坚持掌握“看家本领”的学科要求、坚持弘扬“中国精神”的学科使命、坚持讲好“中国故事”的学科表述,确保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生命力。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沿革;特征;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224-03

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素养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关系到党、国家、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基础工程。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如从广义维度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若从狭义维度审视,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含的五个二级学科(随后又设置“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为二级学科,故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含有六个二级学科)维度审视,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则在改革开放之后,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突破和发展。因此,应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沿革、提炼建设沿革的主要特征、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指向。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沿革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研究对象,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律以及目标指向的科学研究领域。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则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为研究对象,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规律以及发展指向的科学研究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迅猛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十分重要。

(一)充分准备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国外思潮趁虚而入,国内没落思潮沉渣泛起,党中央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深觉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必要性。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做出了不懈努力,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准备了充分的条件。1984年4月,国家教委决定采用规范化模式培养专科、本科以及第二学位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专门人才,颁布《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1987年12月21日,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科目录》规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门类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相应的部署。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博士点下设置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方向,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方向的博士层次由此诞生。1990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规定,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中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获得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并于当年5月13日颁发[学位(1996)12号]文件予以正式公布;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方向则直转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同年秋,清华大学也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这三所高校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属于国家第六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为我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层次已经完备。1997年 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发《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重新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把这两个二级学科整合与规范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隶属于“法学”门类中的政治学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席位依然空缺。

(二)蓬勃发展阶段

2005年,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决定设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同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通知》指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通知》还在“附件一”明确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五个二级学科的名称及代码,即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置于法学门类下,法学门类为03,“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0305,5个二级学科各自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03050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为0305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为030503,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030504,思想政治教育为030505。 至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的5个二级学科完全确立。

(三)完善繁荣阶段

根据(学位[2005]64号)精神,国务院学位办于2006年1月专门组织了对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5个二级学科单位的评审。经此次评审并做相应调整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硕士点453个。2007年,又建立了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设置了20多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至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共有6个二级学科。这一战略举措从根本上扭转了一度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萎缩的趋势,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设置比较合理、覆盖面比较广泛的学科点布局,构成了层次比较完整、结构比较合理、领域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学术队伍也随着学科建设蓬勃发展,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预示着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生命力強、前景广阔的重要学科。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沿革的主要特征

高校因人才密集、学科门类齐全、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学术活动频繁、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激烈等特质,决定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必然跟其他机构如社会科学院、党校、社科联以及其他研究机构等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有所不同。从高校层面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本身就体现着国家的意志,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学科支撑,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1]。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科定位、学科内容、学科价值指向、学科发展旨趣、学科建设路径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实践性和国际性等特征。

(一)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相对中华民族而言是“舶来品”,需要与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中华文明的展示范式等有机融合,才能为中华民族所认同和践行,彰显民族特色。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亦如此。回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历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科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程中,克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食洋不化”的弊端,体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鲜明的、浓郁的民族特色。切实以符合中华民族表达方式作为学科教材编写的要求,“使学科建设和教材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载体”[2],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迅猛发展,使中华民族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辉煌历程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彪炳了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也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蕴含着不可或缺的中华民族特色。

(二)实践性

毛泽东指出:“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立足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和实践发展需求,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成果,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实践性特征。“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始终坚持立足国情、面向实际,关注实践,积极宣传和解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己任,切实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为指向,创造出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可行性的理论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建言献策,切实服务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始终坚持合理布局、均衡发展的学科建设指向,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高校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切实服务于这些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

(三)国际性

“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主动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公民社会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揭露它们的荒谬性和欺骗性,澄清人们的思想误区,切实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置于国际环境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国际性视野和全球化态势。同时,出版一大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精品力作,汲取它们的理论精髓,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家对话能力,为建成融通中外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奠定基础。积极参与、举办、承办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会议,展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提高学科知名度和彰显理论自信,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构建中国全球性的理论话语体系发挥了举世瞩目的作用。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发展新指向

回顾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轨迹,尤其是“05”方案实施以来的十多年历程,效果喜人。但是,“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4]。随着全球化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态势加快、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以及应用的大众化,世界各种思潮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日渐频繁,各国争夺国际话语权斗争空前激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临此境遇,如何定位好、掌控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指向,攸关学科建设质量的高低、攸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劣、攸关“四个全面”的得失成败、攸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一)必须坚持“两个巩固”的学科定位

“05”方案的实施,标志着学科化、规范化、专业化、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宣告诞生,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言,就要明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5]的重要地位;就要明确提出和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计划的学科发展定位,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彰显理论自信;就要明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立德树人的学科思想定位,切实担负起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神圣使命。

(二)必须坚持掌握“看家本领”的学科要求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掌握“看家本领”,就是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于学科建设的每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6]这其中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的“排头兵”,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髓融入其中,切实做到“在马言马、在马教马、在马研马”,正确处理“洋马”和“中马”关系,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教、真用”,学科建设者和研究者能够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理论和实践难题,争取在全校形成浓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氛围,形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者反马克思主义妄图侵入校园的“防火墙”。

(三)必须坚持弘扬“中国精神”的学科使命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担负着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使命,而且还担负着与社会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做斗争、统一社会各界思想、凝聚社会共识、激发精神力量的崇高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新的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7]中国精神作为凝练中华民族发展轨迹、反映时代境遇和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体系,既是对历史沧桑足音的回应、体现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厚重感,又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先声、体现实践发展亟须精神引领的紧迫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只有坚持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的学科使命,增强国家的精神力量以及提升国民的精神境界,将中华民族历史沧桑足音以及时代脉搏发展先声融汇于学科建设中,才能确保实现“理论掌握群众”的目标,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有效性。

(四)必须坚持讲好“中国故事”的学科表述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积极引导人们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态势和世界发展潮流,就“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7],以生动形象的“中国故事”吸引人、鼓舞人、感召人、凝聚人、引領人,拉近全校师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距离,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影响力。为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7],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民族性、历史性、时代性和现实性。此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应把“接地气”“有暖气”“有情怀”“有温度”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建设标准,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渗透力、感染力,促使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服务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靳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J].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15(4):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51.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5]钟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J].教育文汇,2015(5):3.

[6]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19,(00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猜你喜欢
特征高校建设
寒露
抓特征解方程组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