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45—1949年东北电影发展环境

2018-03-30 03:27朱思昆
戏剧之家 2018年36期
关键词:制片厂东北文艺

朱思昆

【摘 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满映”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电影业大部分被国民党掌控,作为敛财和统治的政治工具,战后电影重建工作困难重重。以东北电影制片厂为首的一部分现先进电影工作者,将战后电影由过去推向未来,在艰难的开拓和重建下走向本土艺术的丰收与成熟的黄金阶段。其背后成功的原因与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战后电影;先进电影;东北电影制片厂;政治环境;经济水平;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6-0092-02

东北电影制片场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第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事业的制片基地,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其兴盛期间完成新中国第一部大型纪录片、第一部木偶片等7部类型影片的初次拍摄,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的蓬勃发展对于战后电影重建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初建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干粕正彦自杀。“满映”随之解体,留下大部分工作人员和电影器材设备,中共东北局宣传部接收“满映”在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爱国人士的支持下,于1945年10月1日组成一个全新的电影摄制机构——东北电影公司。公司成立后,很快投入生产工作,但因为拍摄条件受限,只能从事舞台剧的演出,前后排演了《阿Q正传》、《葛嫩娘》、《家》等多部作品,都获得较高赞誉。1946年,4月14日,苏军撤离长春。4月18日,东北民主联军占领长春,东北电影公司由延安来的干部接管。接管后,中共中央东北局任命舒群为东北电影公司总经理,张辛实为副总经理,袁牧之为顾问。兴山抗战胜利后,东北的形式瞬息万变,面对东北的紧张形势,东北民主联军决定撤离长春,并决定把东北电影公司迁往当时的大后方兴山(鹤岗)。在舒群、袁牧之、田方、许珂、钱筱璋等人的组织和部队的协助下,东北电影公司迁往黑龙江省鹤岗市。修建厂房,恢复生产。10月,经过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东北电影公司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这是东北民主联军在解放战争中成立的第一个电影基地,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由此翻开中国电影新篇章。制片厂由舒群任厂长,张辛实任副厂长,袁牧之任顾问。恢复生产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人员重置,合理的归纳和安排随解放军北撤到鹤岗的日籍电影人员,把他们安排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并重新重用从延安来的东北老演员、老导演等,彻底改变旧“满映”体系,大多数解放区来的文艺工作者成了新东北制片厂的骨干力量。制片厂下设艺术处、制作处和管理处三个机构。在这三个重要机构下面,又分设编导、新闻、音乐、美工、摄影等18个科室。同年10月1日下午,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大会在新建的俱乐部召开,厂长舒群在会上要求全体演职人员要以解放东北战争为动力,争取早日拍出新作品,以实际支援前线。因此东北制片厂首先组织拍摄了第一部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其随后传到全国多个解放区放映鼓舞和激励了各解放军民的士气,有效发挥了电影的宣传作用。不久,舒群调职,袁牧之担任厂长一职。1947年初,袁牧之提出了一个“七年生产计划”口号。他为东影拟定的“七片生产计划”,即指三年内,东影要在战争形势下完成七种影片的拍摄和制作任务。截止到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完成第一部纪录片《民主东北》、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教科片《预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以及酝酿四年的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并且译制第一部片苏联电影《普通一兵》。在鹤岗所拍摄额这些影片为以后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得天独厚的商业环境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便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丰富的矿产、石油资源又为东北地区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让东北地区成为战时经济储备的天然宝库。

十四年的伪满洲国时期,东北经济得到飞速发展。鞍山发现了铁矿,抚顺建立现代煤矿,形成了铁矿、煤矿互动的现代煤矿产业。而全面内战爆发后,东北民军共接收和修复铁路5700多公里,通车线路里程9818公里,占全东北通车线的98%,修复机车885台,截止到1948年12月中旬,东北已完成1350公里最重要的铁路线修复。东北铁路的修复对于当时全东北所处的备战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保证了战争的顺利进行更为东北形成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和以粮食加工、纺织、食品工业为中心的轻工業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铁路的全面修复更是贯通全国促进工业全面发展。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快速发展,截止到1945年,东北工业规模位居亚洲第一。人口的快速城市化,交通的便利化让东北地区被冠以“东方鲁尔”的美誉。截止到1945年,占全中国工业产值的85%,其余部分,台湾占10%。

商业的快速发展为电影产业的复兴建立了经济基础更带动了整个东北地区战后文化的复兴与创新。东北地区电影院院数的增加与拍片量的增加都为站后电影复兴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共产新生的电影政策

伴随着战争结束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独裁倾向的弥漫与扩张,自“满映”结束后国民党利顺理成章德全中国大半部分中国影片公司利用电影产业来作为战时经济储备来源,利用外汇管制与电影检查等手段来限制和拘限民营电影的发展。国民党通过对电影公司的全面接受来达到对社会主流价值的统治与群众观念的洗脑来达到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需要。

另一方面,自1936年11月,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博古等人在中国文艺协会上的发言表明,文艺发展要有明确的思想,毛泽东提出的文武两条战线,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解放区文艺提出的明确要求。至此,1936年11月—1941年9月期间,解放区文艺主要继承了苏区文艺传统,发挥文艺武器的功能,坚持文艺对战争的实用性特征,把文艺的大众化、通俗化、宣传化作为文艺的主要发展方向。战后进步电影不断得进行自身的解放与更新,不断得寻求自身的解放与更新,不断寻求一种新的增长点,在严峻的国内战争形式中寻求一股新生力量带动进步电影一步步成长。他们让电影不再仅仅是统治阶层的政治武器而是寻求自由、民主的新方式。其中以东北电影制片厂为代表,拍摄真实反映战争情况的纪录片《民主东北》以及表达一种英雄与高亢的革命精神的故事片《桥》、《光芒万丈》等作品。这些新作品的问世,不仅反映出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风貌与英勇的斗争场面激荡着群众的爱国精神更是社会意识的进一步强化,不仅反映了当时复杂多样的战阵环境更是创作者作为民族成员对革命责任的承担,将文艺与政治相统一,响应民族战争的号召。他们把苦难人民的生活写进剧本中;把激烈的矛盾冲突映入画面中,用最直白最强烈的心情冲击着群众,加入这场寻求心生的自由之战中。也是为了适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发展的需要,展示解放区的最真实的本色电影。

四、结语

时代对于艺术最大的影响是社会观念、群众意识的启蒙,从传统思想开始向思想靠拢,从个人恩怨开始向揭示社会矛盾发展,从表现的社会现象开始向生活本质开掘。战时进步电影的工作者们用故事讲述真实生活,用镜头记录苦难人生,用作品呈现电影带来美学体验。

参考文献:

[1]窦应泰.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电影制片厂[J].党史博览,2011(08).

[2]丁亚萍.“进步电影”:在历史的边际追索与超越—1945-1949年中国电影的透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02).

[3]朱志亮.横岗与东北电影制片厂[J].奋斗,2018(04).

[4]李聪.浅析解放战争时期苏联与东北铁路的关系》[J].黑龙江史志,2014(01).

[5]谢阳.用影像记录“时代的面貌”——解放区电影研究》[J].奋斗,2018(04).

猜你喜欢
制片厂东北文艺
《中国银幕》制片厂巡礼
1942,文艺之春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大东北的春节
□文艺范
落寞或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