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语块”理论与反递句的二语习得问题浅探

2018-03-30 03:26曹冬雪
文教资料 2018年23期
关键词:语块理论

曹冬雪

摘 要: 反递句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按照传统教学方法,留学生在习得时出现了较高的偏误率。本文尝试运用“构式—语块”教学法理论对反递句做初步的分析和研究,阐释其内部的语义配置及语块链,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期减少留学生在习得该构式时偏误的产生。

关键词: “構式—语块”理论 反递句 第二语言习得

一、反递句及其教学现状

现代汉语中的反递句指的是下面这类句子:

(1)爸爸吃了这些药,他的病应该好了,可是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严重了。

(2)我送她礼物,她不但不高兴,反而说了我一顿。

(3)雪不但没停,反而越下越大了。

这类句子,在语义上,前后分句之间既有转折关系,又有递进关系,句子整体存在着向否定方向进一步的关系。如例(1)中,“好转”与“严重”之间有着转折关系,“没有好转”到“更严重”有着递进关系,前后分句存在着向“好转”的否定方向(即“没有好转”)进一步的关系。

由于反递句语义及结构的复杂性,一般出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级阶段,下面选取目前比较通用的两本对外汉语教材中对反递句的讲解,分析这类句子的教学现状,教材分别为马德树编著的《现代汉语教程三年级·上》、岑玉珍编著的《发展汉语·高级》。查阅这两本教材对反递句的分析,发现两本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反递句:其一反递句从复句归属上为递进复句的一种;其二在结构特点上,前一分句表示否定,后一分句表示肯定;其三常用的关联词语为“……不但不/没……反而/反倒……。

按照目前的教学方法,留学生在反递句的习得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共检索到的反递例句482个(其中使用“反倒”一词的反递例句仅有8个),经过分析,有153个句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误,偏误率达到了30%以上。在这些偏误句中,偏误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4)*有很多报告说吸烟者会得很多病,但是还有很多人不仅不戒烟,抽得更厉害。(遗漏偏误,遗漏“反而”)

(5)*一座庙里,有一个和尚时,或有两个和尚时,自己或两个人去挑水,反而加一个和尚时,没有人想去挑水,结果呢,没有水喝。(误加偏误,“反而”为冗余成分)

(6)*允许抽烟的地方越来越少了,反而爱抽烟的人多了起来。(错序偏误,“反而”应放在“爱抽烟的人”之后)

(7)*如果人人都这样去做,将会造成社会不进步,反而停顿。(误代偏误,“反而”应该为“甚至”)

如此高的偏误率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如何调整目前反递句的分析思路和教学方法,使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反递句?

二、“构式—语块”教学法理论

构式语法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其代表人物为Goldberg。Goldberg对构式的定义是:“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且C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

语块理论(Chunk Theory)是由短时记忆理论发展而来的。在该理论中,语块是指在一个构式中,以一定的句法形式存在,并相对独立地代表这个部分的语义单元,是形式和意义的聚合体。

陆俭明、苏丹洁在构式语法理论和语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式—语块”教学法理论。该理论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认为语言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构式,构式是由多个语块构成的,每个语块负载着构式的一部分语义,语块按照序列组合,构成一条语块链。这一教学法理论主要应用于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语法教学中,由于该理论从人类的认知共性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汉语的句式,能够做到形式与意义的统一,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一些学者在兼语句、存现句、把字句、比较句等的教学实践中已经进行了检验)。

三、反递句的“构式—语块”分析及教学设计

(一)反递句的“构式—语块”分析

马真(1983)、邢福义(1986)、吴春仙(2001)等学者对反递句的语义、结构做了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构式—语块”的角度将反递句内部的语义配置归纳为:前提情况—预期—否定预期—与预期相反的结果,这样完整的反递句共有四个语义单位。如果一个语义单位对应一个语块,那么完整的反递句由四个语块构成,即用以下四个语块表达其构式义: 前提语块 + 应然语块 + 否定语块 + 肯定语块 ,这四个语块按顺序排列构成一条语块链。比如例(1)由“前提语块(爸爸吃了这些药)”、“应然语块(他的病应该好了)”、“否定语块(可是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肯定语块(反而更严重了)”四个部分组成。

通过对语言实例的分析,会发现例(2)由“前提语块”、“否定语块”、“肯定语块”三个部分组成,例子(3)甚至只是由“否定语块”、“肯定语块”两个部分组成。这是由于虽然完整的反递句应该包含四个语块,但是语言讲究经济原则,在实际使用中,“应然语块”是建立在情理之上的,通常省略不说,因此,反递句一般以三个语块的形式出现,有时“前提语块”可以跟后面的语块合并,变成两个语块。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以四个语块的模式进行讲解能使留学生从认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反递句。

(二)反递句的教学设计

下面根据“构式—语块”教学法制定一套关于反递句的教学设计,完整板书如下:

1.利用多媒体,导入语法点。

运用图片展示一个人吃减肥食品前后的两张图片,其中吃减肥食品后的图片比吃减肥食品前的图片更胖一些。教师一边提问学生一边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板书,提问1“这个人做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写出:“她吃了减肥食品”,提问2“吃了减肥食品一般会出现什么情况”,根据回答写出:“她应该瘦了”,提问3“可是她瘦了吗”,根据回答写出:“可是她没瘦”,提问4“相反她怎么样”,根据回答写出:“她更胖了”,然后在相应的位置加上连词“不但”、副词“反而”,并在关联词语下加上着重号,提醒学生注意。这样列出一个完整的反递句“她吃了减肥食品,应该瘦了,可是她不但没瘦,反而更胖了”,运用同样方引入其他例句并进行板书。

2.利用板书,强化留学生对反递句的构式义理解及反递句使用的条件。

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例句,与学生一起归纳反递句的构式义及使用条件:实际结果与人们的预期呈现相反的关系,板书中的三个句子皆为反预期的情况。下面这个句子在语义上虽然表示相反,但是没有反预期这样的语义关系,所以不是反递句。

(8)*我们都喜欢吃火锅,反而他不喜欢。(“反而”改为“可是”)

3.向留学生说明反递构式中各语块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三个语块为否定语块,形式上常常表现为“不但没/不但不”,“不但”有时可以不说。第四个语块中的“反而”、“反倒”为副词,应用在主语后,根据对语料库的分析,反递句的错顺偏误主要集中在“反而”与主语的位置上。此外,在第四个语块中,如果谓语中心语为形容词时,那么形容词前常用“更”拉大距离,凸显实际结果与预期的偏离。

4.教师提供前提句,学生进行完成句子练习。

过分疼爱孩子,____________。

科學技术越来越发达,____________。

已经是春天了,____________。

四、结语

本文运用“构式—语块”教学法理论分析了现代汉语反递句,并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构式—语块”教学法从人类认知的普遍性出发,易于理解、易于操作,能够较好地做到形式与意义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苏丹洁,陆俭明.“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J].世界汉语教学,2010(4).

[2]苏丹洁.试析“构式—语块”教学法——以存现句教学实验为例[J].汉语学习,2010(2).

[3]苏丹洁.构式语块教学法的实质——以兼语句教学及实验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4]马真.说“反而”[J].中国语文,1983(3).

[5]邢福义.反递句式.[J].中国语文,1986(1).

[6]吴春仙.“反而”句的语义逻辑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JJKH 20170400SK),项目名称:构式语法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猜你喜欢
语块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理论宣讲如何答疑解惑
英语语块在汉英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语块的定义与文体特征
从语块类型看英语专业大学生语块获取能力与听力理解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语块的性质及汉语语块系统的层级关系
诠释学视域中的语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