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简神逸 不堕家风
——文彭《草书滕王阁序》赏析

2018-03-31 02:54
老年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征明书风点画

□ 刘 燕

中国古代诗文书画讲究家族传承。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书画世家是兴起于明代中期的文氏家族。该家族以文征明为发端,从明代中期(约15世纪末)开始一直绵延到清代中后期(约18世纪中叶),前后历经近三百年,在诗文书画领域代不乏人,且被著录的就有三十多人。文氏家族虽然才俊众多,但是最有影响者当为文征明父子。文征明长子文彭、次子文嘉,皆善诗文书画。如果选“双璧”的话,无疑是文征明、文彭二人。文嘉主要在绘画上用力,且未能跳出文征明的笼罩。文彭则在书法上有独创之处。学书伊始,他便遵从父命,追源溯流,上学魏晋,下学唐人。明代许在《文国博墓志铭》中评价他说:“字学钟、王,后效怀素,晚年全学孙过庭,而尤精篆隶。”纵观文彭的各体书法,均带有明显的家族风范。詹景凤在评价文彭书法时说道:“(彭)才似胜之,工力远不及父。”或许,文彭先天气质里就带着一种“自我”因素,并有自知之明。其书法用力之处并不在法度工力,而是着意于性情的表达。

文彭所书《草书滕王阁序》,成熟老练,文雅从容。全篇61行,每行字数不一,共计717字。此作曾入清朝内府收藏,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件作品明显带有祝允明、文征明等父辈的影子,不过也很自然地体现出文彭长期学习孙过庭的痕迹:在笔法上提按变化丰富,使转圆转流畅又劲健硬朗。在用锋方面,文彭也有很大的突破。文征明作品主要使用中锋,很少用侧锋,点画比较细劲。但是文彭的用锋则突破了中锋为主而大量使用侧锋,这就使得点画的形态变化多端。因为中锋取凝练,能解决点画的质感,侧锋取妍媚,能解决点画的形态。以此作前半部分为例,许多钩挑,尤其是向右上挑出的钩法,如“庐()”“光”的末笔,以及大量的圆转出锋的处理,如“新”“兴()”“而”“荆”“列”的末笔,在经过轻提笔右转后迅速侧按笔,增加点画的厚度和轻重对比,再快速出锋变为中锋。还有“交”字后两笔的侧锋转中锋的变化更明显,这种笔法显然是由孙过庭转化而来。当然,若我们仔细看整幅作品的用笔,则不难发现,尽管文彭作品的线形对比明显,侧锋运用很得体,但他的中锋运笔还是弱了一些,点画有些琐碎感。

《草书滕王阁序》(局部)明·文彭 纸本 28.5cm×229cm(全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通篇来看,文彭在字的体势上改变了平正的家风而增加了欹侧跳荡,可以看出他或许借鉴了同辈陈淳的结体方法。陈淳是文征明的出蓝高足,其祖上与文氏家族大有渊源,他的父亲和文征明是好友。陈淳年少时遵父命受业于文征明,为其入室弟子。陈淳在父亲去世后性情大变,崇尚玄虚,放荡不羁,做派与老师渐渐不合,后来交往渐少了。但是陈淳与文彭、文嘉等仍然情谊深厚,且多有来往。陈淳在书画上是个不落窠臼的人,绘画自不必说,其书法亦是突破文征明的笼罩,广学唐宋名家,书风率意奇纵,对后来的浪漫写意书风很有影响。文彭在与陈淳的交往中,书法观念受其影响是在情理之中的。陈淳的结体纵横捭阖,以摇曳多变见长。文彭的《草书滕王阁序》,结体也有这种特点,但不是那么强烈。看“尽东南”“美都督”等字组的处理,皆体现出结体的左顾右盼,照应生情。

另外,从这件作品也可以看出明代中后期“吴门书派”书风开始变化,已经从应规入矩转向注重抒情。文彭书作中强调取势,用笔略有狼藉感,并且一丝不安之气也已露端倪。当然,这也是时代使然。明代中期,江南一带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小说、戏剧、曲艺等市民文艺形式得到蓬勃发展,对个性的追求和抒发日益成为文艺创作的价值取向,这股风气发展到晚明,浩然掀起了一股个性解放思潮。“吴门书派”也受到了影响,文彭的作品就是一个明证。总之,文彭在文氏家族中努力避开了父辈的某些影响,成为其家族书风传承创新中的佼佼者。

猜你喜欢
文征明书风点画
翻翻他的“朋友圈”,见证一段书法史
纵横有象
——晚清以降颜氏书风在湖南特展
文征明习字
楷书点画使转的学问
颜真卿楷书“点画”的教学课例
衣雪峰:盛世书风与理想人格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浅谈书法点画教学中的“三力”问题
《文征明 雨馀春树图诗》
七绝·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