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018-03-31 19:47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维度绿色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扩张引发了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关系异化产生了私有制,自然观扭曲滋生了利己主义,生态帝国主义加深了生态危机全球化,这些社会条件促成马克思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也构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起点。马克思生态思想是马克思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探寻人和自然关系发展演进的科学认知,由人与自然的三重关系构成,即“本位”关系、“对抗”关系、“和解”关系。

人与自然的“本位”关系,这是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起点,包括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自然实践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是研究自然史和人类史一般规律的理论科学。马克思远离神秘的自然神学、神学生态观和抽象的唯心主义生态价值观,把研究对象落实到具体的物质对象,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遵循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同时,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象性关系。人依赖于自然而存在,而自然也是人存在的社会性自然。自然实践观是指人和外部自然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实践是人与自然发生作用的载体,使人与自然发生对象性关系。实践是人生存的基本方式,是作为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存在的基础,体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哲学维度。为了获取最基本的生存资料,人必须开展实践活动。人通过实践和外部自然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实践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一次否定,包括人与自然的异化思想、自然代谢和社会代谢中断的“代谢断裂”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和经济理性推动着资产阶级对人与自然的双重剥削。首先,人本应是自由的个体,统一于人的类本质。可是,在以利润为最高旨向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过程中人和自身的关系发生了扭曲,带来了人的异化、消费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同时,马克思考察了生物学上的新陈代谢概念,发现自然中和社会中存在着双重代谢规律,包括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大土地所有制引起的圈地运动导致城乡分离,大批农民移居到城市,土壤作物被运至城市供给城市居民,然而消费掉的物品却被当成垃圾随意堆放,再也无法回到农村土壤中,因此土壤缺少养料,自然代谢断裂。作物无法继续存活,物品供应中断,人类社会代谢断裂产生。社会代谢的变化导致自然代谢的中断,必然再反过来影响社会代谢的顺利进行,这过程中就产生了整个循环系统的“代谢断裂”。

人与自然的“和解”关系,这是对人与自然原始“平衡”关系的否定之否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终价值旨向,包括“绿色科技”思想、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

马克思承认科技手段对人与自然的侵害,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劳动技巧的提高,也反映了其破坏土地技巧的进步。但是,马克思也认识到科技的绿色运用会带来积极意义。如果使用绿色科技,自然危机可以得到缓解,甚至环境恶化现象可以得到解决。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以自然发展为逻辑前提,马克思建构的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的统一体。公平性体现在经济成果的共享性,持续性体现在代际繁衍的长久性,共同性体现在人与自然发展的协同性。所以,人类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为之一生奋斗的人与自然的合理状态应该是这样一个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

马克思的生态智慧的实践价值是指导我国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国际关系方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清洁、美丽的世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从政治维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摒弃了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人人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对立的关系才能消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成为可能。生产资料公共占有,经济成果、物质财富人人共享,异化现象消失,人与自然达到平衡互动状态。

从经济维度,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以高效、节约、环保、绿色的发展模式为特征,以“循环经济”为主导,以“绿色科技”为抓手,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的平稳发展,更为关键的是效率高、污染小。“循环经济”理念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运行遵循“自然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产模式,把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同时,“绿色科技”手段已经广泛运用到全球生产实践中,我国应努力开发绿色新能源、提供绿色新动力,生产出清洁、干净、安全的产品,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氛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社会维度,完善公正体系。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要和现实的环境发展之间存在矛盾,而公平和正义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所以,政府应秉持经济合理和生态合理的原则,以坚持环境正义、生产正义、消费正义为价值目标,制定科学严谨的“生态红线”,制定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罚,严重者进行刑事处罚;设立自然资源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制,统一责任和职责,加大监管力度。

从文化维度,树立生态自信。我们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生态思想,赋予其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首先,我们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眼光不应局限于当前的利益,而是要长远地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发展。其次,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都不是孤立地、单独地各自存在,而是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的共生关系中。同时,自然确实对于人类具有工具价值,但不是纯粹的经济、利益价值,还有审美、科学和道德的价值。我们应充分发挥自然的其他非经济价值,促进我们的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秉持按需消费和适度消费的原则。

从国际关系维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致力于构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打破“资本逻辑”的生态霸权主义的压制,谴责任何生态特权和生态帝国主义行为。各国应坚持“共同但有差别的原则”,在权力、责任和义务相统一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倡导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新秩序,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价值指导,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改造自然,使国家内部、国家之间、世代之间平等享有环境权和发展权,共同维护世界生态平衡,实现“双赢”战略。各国应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和“各国需要长久相处”作为逻辑前提,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合作探索“绿色生态”新路径,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猜你喜欢
马克思维度绿色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绿色低碳
马克思像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光的维度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