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推动文山州生态文明建设

2018-03-31 19:47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委宣传部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山州文山石漠化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委宣传部

近年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深入实施“七彩云南文山保护行动”和“森林文山”建设,坚持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前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截至2017年底,已创建省级生态乡(镇)42个、州级生态村227个。

优化国土空间,建设天蓝地绿的宜居文山。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文砚平”半小时经济圈、沿边经济带、东西向经济走廊、西部纵向经济走廊、中部纵向经济走廊“一圈一带三廊”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制定印发《文山州域城镇体系规划》《“文砚平”城市群规划》等系列重要规划,深入实施《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年)》《文山州“三农”发展大规划》,以建设省级重点村、民族特色旅游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项目为载体,建设一批山清水秀、风情浓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美丽乡村。截至2017年底,全州共有国家、省、州级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141万亩,占全州总面积的3%,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177.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8%。

发展生态经济,推动产业培育向绿色转型。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线,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型、优质高效型现代农业,三七、烤烟、辣椒、甘蔗、木本油料等具有文山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产业培育壮大。先后制定《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普者黑景区保护条例》《文山老君山保护区管理条例》,妥善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自然保护区、湿地、草场、水源地、江河湖泊、喀斯特溶洞等保护,合理布局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推进。紧紧依托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坚持走自然生态修复与产业建设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生态林产业,实现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十二五”期间,全州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率达18.52%,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节能降耗下降12%的目标,累计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47.8万吨。

强化环境治理,建设山清水秀的美丽文山。坚持把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与科学规划结合起来,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出台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考核目标体系,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离任审计试点,严厉整治环境污染事件,认真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土地例行督察、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离任审计和反映问题整改工作顺利推进,环保督察反馈交办问题有效整改,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总体完成。严格新建项目管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否决。注重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建立多部门会商、通报、约谈、督查工作机制,狠抓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落实。健全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构建以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为主的污染防控体系,加大对重金属、出境跨界河流、重要湖泊和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的污染防治力度。2017年,文山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18%,其余7县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国家、省考核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100%;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2%;乡(镇)政府和村委会驻地实现免费公厕全覆盖,12458个自然村实现垃圾有效治理,城市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8%、95%;设立各级河(湖)长4242名,实现全州境内所有河流、湖泊全覆盖,“河长制”体系全面建立。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文山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建立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构建立足实际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重点构建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河长制”“湖长制”责任考核,完善州、县(市)、乡、村四级“河长”管理体系;建立“绿色考核体系”,对发展评价按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实行分类差异化考核,树牢绿色政绩观,构建全过程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体系,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抓好石漠化生态修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制定出台了相关规划,文山州作为滇桂黔石漠化核心区域,通过积极探索,总结出“六子登科”治理模式,坚持把整体推进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作为引领,围绕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体制机制障碍,注重石漠化地区的修复与保护,研究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打造立体多功能生态防护体系。

优化生态宜居城乡环境。一是让城市更具魅力。围绕构建“文砚平”半小时经济圈,把“文砚平”城市群打造成为中国西南开放的特色产业基地、云南承接东部产业、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的前沿示范区和带动全州跨越发展的主引擎。二是让农村更有活力。结合易地扶贫搬迁,进一步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逐步把村庄移到山脚下、水边、路边,打造一批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丰富、环境优美、美丽宜居的特色乡村。三是让乡愁更加浓郁。结合脱贫攻坚,深入实施好农村“七改三清”,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打造一批旅游特色小镇,推广全域旅游,提高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文山州文山石漠化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文山肉丁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文天祥与文山肉丁
山歌唱文山
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
文山州第七次文代会剪影
文山州扎实推进油茶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