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点
——玉龙县持续发展脱贫产业的实践探索

2018-03-31 19:47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油橄榄玉龙贫困户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云南省确定的首批脱贫摘帽县之一,开展精准识别工作以来,共有3个省级贫困乡镇,40个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54户15663人需要脱贫。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贫困户+产业+其他方式”为重点,在产业帮扶上狠下功夫。2014年至2017年累计减贫3794户14496人,其中2017年脱贫710户2571人,目前,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0户1167人,贫困发生率从8.36%下降至0.62%。

为脱贫产业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玉龙县贫困乡镇多为山区,既有发展种养殖业的优势资源,又是产业基础薄弱的地方,特别是专业化组织程度较低。为此,县委、县政府加强了协调引导,整合扶贫资金,鼓励社会资本领办企业,培训技术人才,为发展产业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为脱贫产业提供资金保障。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推进,玉龙县整合帮扶资金5300万元,实施产业扶持工程。玉龙县整合省市县挂包帮单位到户产业扶持资金:3家省级挂包帮单位每家整合15万元;29家市级挂包帮单位每家整合15万元;县级挂包帮单位、企业每家整合5至20万元。整合省市县整乡推进、整村推进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不低于1300万元。整合建档立卡插花户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合计整合挂包帮单位到户产业扶持资金5300万元,实现全县37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不低于1.4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全覆盖,重点发展烤烟、药材、雪桃、畜牧等高原特色产业,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至少有1项增收致富项目。

抓实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引入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玉龙县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保障,这不仅为企业进驻玉龙提供了环境保障,也为地方民众创造了适宜的生活条件。玉龙县累计投入16.88亿元,重点改善以水、电、路、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实施61个总里程达582公里的农村路网改造项目,开展农村饮水保障工程巩固提升3.8万户人畜饮水安全,实现4G网络村委会全覆盖;累计开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297户和4457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15279户,实施无政策挂靠农村C、D级危房改造提升1481户;投入5.68亿元实施3个贫困乡整乡推进项目,投资1306万元实施13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

为脱贫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玉龙县高度重视产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工作,积极组织专家学者进村入户传授种植、养殖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累计开展农业产业技能培训443期,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126人(次)。石头乡邀请养蜂技术达人给养蜂人、有养蜂意愿的人及贫困户在桃花村委会开展养蜂技术培训,采取集中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相接合的方式,从蜜蜂养蜂现状及规划、蜜蜂繁育、蜜蜂育王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详细讲解了蜜蜂养殖技术。

为脱贫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机制保障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不仅是使贫困户脱贫的有力举措,也是摆脱“贫困户—脱贫—贫困户”不良循环的长久之计。玉龙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政策机制保障。

为脱贫产业提供政策支持。制定下发《玉龙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持发展指导意见》,加快推进贫困户产业发展步伐。实施生态补偿,组织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不断修复金沙江流域林业生态。编制《玉龙县脱贫巩固提升规划(2018—2020年)》,投入43.1亿元扎实开展脱贫巩固提升工程,全力推进以产业发展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为主要内容的“九大工程”共1177个具体项目,持续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有效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贫困乡村发展后劲。

为脱贫产业提供机制保障。玉龙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集中力量、精准发力,一是制定决胜脱贫攻坚“1985”工作思路;二是在中央和省市脱贫认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贫困村“五有”、贫困户“六有”退出标准;三是制定脱贫攻坚工作“五个一”议事规则;四是深入实施扶贫开发和基层党建“联建双推”模式,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五是制定出台《关于举全县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实施方案》《贫困县退出工作实施方案》等20余份文件,农业、住建、卫生、教育等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制定了专项扶贫实施方案,初步形成了一系列脱贫攻坚有效机制体系。

完善脱贫产业责任体系。坚持“县负总责、部门联动、乡镇主体、村为重点、工作到组、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一是调整充实了由县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等6个工作机构,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组织保障;二是构建了以乡镇党委政府向县委政府、挂包帮单位向县委政府、挂包帮单位干部职工向单位负责人、挂包帮单位干部职工向帮扶贫困人口层层递交责任状等为主要内容的“四级联动,责任到人”的责任层级,为决胜脱贫攻坚压紧压实责任;三是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通过“书记抓、抓书记”让主体责任落地生根。

为脱贫致富营造浓厚氛围。积极主动开展扶贫宣传,推动各级党员干部思想再统一认识再深化,更加广泛、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增强行动自觉。坚持政策落实到户、干部帮扶到户、要素整合到户、教育引导到户,充分发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优势,进一步巩固大扶贫格局,汇聚脱贫攻坚正能量。

多措并举推进脱贫产业健康发展

玉龙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合作社+产业+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路径,把产业发展作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效的中心工作,上下一心帮助贫困户“引项目、兴产业、传技术、筹资金”,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持续努力。

引入龙头企业,持续巩固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玉龙县高度重视脱贫质量,注重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自2016年3月12日与云南省人民政府签订《支持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精准脱贫攻坚合作协议》以来,通过建立精准扶贫机制,4年投入2.3亿元,真情帮扶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普米族贫困群众。在三峡集团的大力帮助下,玉龙县把九河乡金普村、河源村、石头乡利苴村列入三峡集团普米族整族帮扶项目,并将普米族整族帮扶列入了脱贫攻坚“九大工程+四大项目”之一,作为玉龙县脱贫摘帽重大抓手来实施。目前,九河乡金普村、河源村、石头乡利苴村达到脱贫出列目标,通过项目实施,利苴村在中草药材种植、特色民居建设等方面有了较大起色。三全公司是玉龙县生产加工油橄榄的龙头企业之一,一直致力于油橄榄的产业化开发,其中以油橄榄种植、育苗、初加工为主,结合大具乡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目前已在大具乡坝区建立了1200亩公司基地,带动农户种植油橄榄规模已超6000亩。近年来,大具乡按照玉龙县油橄榄产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立足本地光热资源充足、土壤适宜种植的优势条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大力发展油橄榄产业,先后引进玉龙县三全油橄榄产业开发公司、丽江田园油橄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到大具发展油橄榄产业。通过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带动群众种植,吸纳群众进基地务工,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发展格局,实现了油橄榄产业的快速发展,整个大具乡油橄榄面积已发展到10980亩。

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的方法途径。玉龙县各乡镇党委、政府以农村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强化政策扶持引导,积极建立和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着力发展扶贫产业,持续推进扶贫成果长久稳固。龙蟠乡兴文村委会宏文组(三股水)充分挖掘茶马古道遗址、民俗文化、水文化和农耕文化等自身优势资源,2011年在乡党委的领导下,宏文组与千寻旅游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以村民为主体成立了三股水乡村旅游开发合作组织,形成了“村级实体经济股份入股+红色股份入股+合作社社员出资+合作组织经营+盈余返还分红”的模式,通过招商引资成立村企合作的“玉龙县三股水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截至2018年6月,宏文组村民在景区就业8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户11人,在景区通过种植或出售旅游农副产品间接就业的有102人,其中有建档立卡户2户。自2012年以来每年分红30万元,2015年起到2017年每年分红60万元。宏文组村民的收入由2010年人均不到4000元发展到2016年人均可收入达8420元,2017年人均收入可达9100元左右。鲁甸乡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适宜生长重楼、西洋参、附子、茯苓、五味子等天然植物药,结合实际因户因地大力实施传统特色中药材产业扶贫,每户建档立卡户均有至少1项致富产业,使贫困群众有了持续稳定增收的路子,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的产业发展路子,创造了“三集中一到位”的鲁甸模式,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林区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17年,鲁甸乡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9347元,同比增长12.5%,高于全县增幅,全乡已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均超过了3200元。

鼓励支持发展合作社经济,形成“合作社+”的扶贫新路径。近年来,以成立合作社的形式来发展农村经济得到国家政策的各种支持,合作社经济模式已经成功得到实践和推广。玉龙县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养殖场推动、专业合作社联动”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一个主要渠道。玉龙县盘龙养猪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10月成立,龙蟠乡党委、乡政府与丽江铭记高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推广“龙头公司+支部+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市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并且对专业合作社社员按照“五统一”的方式进行规范生产管理,即企业统一培育优良猪仔、统一配给饲料、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防疫、统一科技培训。为切实帮助黎明傈僳族乡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生猪养殖上无劳动力、缺资金、缺技术、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低等问题,玉龙县东盛种养殖开发有限公司与黎明、黎光、堆美、金庄、中兴等5个村“两委”按照“党支部+公司+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发展路径,共同实施了29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妊娠母猪代养。具体做法是: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与企业签订代养协议,乡镇根据市场价格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中将购买母猪成本资金注入养猪企业,企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购进能繁母猪,由企业代养。合作期间不管能繁母猪出现什么意外,风险都由企业承担,企业每年每头能繁母猪支付给建档立卡贫困户3000元收益。到第3年淘汰能繁母猪时,贫困户还可以获得1000元的淘汰资金。也就是说参加这个项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年总计可获得10000元的收益。玉龙县认真组织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脱贫致富增添了无穷动力,不断修复金沙江流域林业生态。目前,已完成植被恢复造林1600亩、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封山育林80565亩、人工造林26500亩,同时,投入800余万元完成天保工程封山育林1万亩、森林抚育6.75万亩,投入2336余万元补助资金完成退耕还林41637.65亩。为加大林业产业发展力度,确保村民脱贫致富如期奔小康,玉龙县积极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选择大力发展油橄榄产业,邀请专家通过半年的调研,完成了油橄榄产业综合调研咨询报告;编制完成以油橄榄、核桃、花椒为主的林产业发展及产业扶贫方案。为提升企业和群众发展油橄榄产业的信心,玉龙县及时组织主要种植乡镇到全国最大的油橄榄种植区甘肃考察学习,并对县域内龙头企业、合作社进行资金帮扶。在做好油橄榄产业的同时,玉龙县还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玉龙县金沙江流域的主导产业之一,按照高海拔山区发展中药材的总体布局,大力开展中药材种植,去年种植面积达12万余亩,采挖销售中药材7万余亩,产量5.09万吨,销售收入4.17亿元。药材初加工、市场营销具有初步规模,涌现出了云鑫、云全、百岁坊等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玉龙滇重楼”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中药材种植的快速发展为该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油橄榄玉龙贫困户
玉龙云峦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制备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
金堂县开展油橄榄栽植管理技术培训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油橄榄的速生早实丰产栽培技术
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猿”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油橄榄高接换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