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特质

2018-03-31 19:51周佳
实事求是 2018年5期
关键词:成果理念发展

周佳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共享发展理念是共产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必然产物,其实现程度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正向相关。共享的发展理念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中,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之中,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对共享发展加以界定:“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旨在更深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更全面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于此,十九大报告对共享进一步作出新时代的重大论断,要求发展必须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的起点和终点,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全面性共享;是惠及社会各个阶层的全民性共享;是在共建共享的互动中良性持续发展的共建性共享;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渐进性共享。因此,厘清共享发展理念在新时代的阶段特质,对探究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程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

1.共享主体。共享的主体毋庸置疑是人,也就是说共享紧紧围绕着人展开,而包含的主体范围为全体人民。这里的人民即可以理解为集合体群众,也可以理解为现实独立个人的存在。在共享关照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既要统筹个人、群体、当代人、后代人等多种交织关系,又要兼顾整体发展并平衡子群体利益的多样诉求。共享发展理念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母体文化中利民、为民思想的传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理论旨趣的一以贯之,体现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实践导向。

共享发展的人本性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以及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强调发展的逻辑前提,定格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党和人民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的起点和终点都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内核,现阶段发展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展开;发展依靠人民是发展为了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之间的必经环节,而依靠人民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要条件,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共享不是空想、幻想和设想,在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可以依据社会条件具体落实这一思想理念。“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1](P168)只有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依靠人民的智慧与劳动,才能为共享发展理念的最终落实夯实基础,才能推动整个人类社会持续不断的进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在发展依靠人民的过程中创造成果,人民是成果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主导者。这是发展依靠人民的必然结果,是发展为了人民的最终体现。

2.共享内容。共享内容是指在贯彻共享发展理念的过程,我们到底要共享什么于人民,以期达到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达到社会整体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由应然到实然的发展逻辑,将共享内容分为应然共享内容和实然共享内容。所谓应然共享内容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未来社会设想,从中归纳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差别消失,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应然共享的内容集中体现在社会生产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然共享内容是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状况、人民诉求的侧写,是逐步实现共享这一长期过程中的特指阶段,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然共享的具体内容也随之改变。按照当前中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共享内容包括四部分内容: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拥有合法平等的劳动权、发展成果个人所有权、保障和提高生活质量权;共享政治发展成果,在宪法法律的保障下公平行使各项权利,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先进文化发展成果,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共享生态发展成果,共享共建共护美丽中国。

3.共享原则。“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2](P582)公平正义是共享发展理念主要原则,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性原则,是否惠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真伪公正的重要判别依据。公平正义作为共享发展理念的根本包括三点作为其实践支撑。

其一,全民普惠。社会的进步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注重发展成果平等地分配和覆盖。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才能实现差异性高效率发展,全方面地解决利益问题,实现社会发展的持续推进,保证社会成员无差别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将普惠贯穿始终;其二,机会公平。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现实延伸,普惠发展主要针对的是人群的覆盖范围以及解决内容,而机会公平主要针对的是人在发展环节中的发展机会问题,社会成员在满足生存和发展权利的过程中,营造一个关于人人发展机会平等的环境,包含起点和规则的双向公平。只有建立在机会公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有序共享和可持续共享,否则,共享只能是短暂的共享,倒退的共享,只能是内耗性共享,而非再生循环性共享;其三,兜底群众。“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3](P368)困难群体作为共享中的特殊阶层,由于阶层存在固有的客观局限性,需要特别注重对于该阶层的关照倾斜。

4.共享动力。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共享是靠内在动力支撑的,这种动力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显性动力和隐性动力,内外动力统一双驱动,构成共享动力整体。所谓显性动力,物质力量的集中体现,外显为经济基础,以生产力作为源动力。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代表的是资本主义性质。反之,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则代表的是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生产资料极大丰富,是共享的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支撑着整个人类社会,社会发展轨迹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对立和私有制;另一方面,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也为解决这些发展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世界交往日益密切,进而形成普遍的交往,为开放的共享提供动力,实现有本之木,有源之水的共享。所谓隐性动力,属于社会意识,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针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阶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精神力量不可估量并影响整个共享进程。正向的精神导向,可以提高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个人的正向力量形成集体的正向叠加效应,集体的正向风尚也会带动个人力量的发挥。负向精神导向,影响国家整体形象,重则导致整个社会的消极循环,降低社会效率。构建和引导共享领域的正向精神导向,向内有利于理想信念的牢固树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向外有利于精神风貌的落地生根,将正向的精神导向化为改造世界的实践力量。重视隐性动力,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蕴藏”,可以不断激发共享的隐性动力。只有深刻把握好显性动力和隐性动力的有机统一,才能不断促进共享理念进一步向前发展。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特质

共享理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样态,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之共享也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紧扣时代特征,与具体实践相契合,有利于共享发展理念在新时代扎实落地。

1.矛盾与共享。社会变迁中矛盾的运动变化发展推动着共享的变化与发展,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的共享才能真正地发挥价值。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对于共享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共享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要求更加多样性的共享。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四十年的艰苦奋斗,社会发展取得丰硕的发展成果,人民对于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出现高品质和多样化的要求,多样化的共享需求不仅停留在社会物质的层面,已经扩展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超出了原有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范畴,展现了现代人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多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正视人民对于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避免由无视人民群众共享多样化要求而引发社会矛盾的积累和复杂化。其次,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转变,要求更加高效性的共享。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印证了生产力的一次重要飞跃。生产力作为共享发展理念的动力,基于生产力的带动下的共享变革,引领的范围包括“五位一体”和党建工作。这就要求依据实践程度,要形成检视发展问题和共享实效的评价体系,具体评判各要素的平衡与充分问题。

2.共富与共享。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4]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P373)共享发展理念与共同富裕二者一脉相承,共享是共同富裕的再发展,共享对共同富裕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处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背景下针对物质方面提出的,共享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作为共享发展的终极目标,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这一终极目标实现历程上的阶段性产物。

共享的实现程度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程度,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应然的社会主义本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初级阶段发展中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是社会发展量变引起的一个阶段性质变。以实然的社会主义为终极奋斗目标,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逐步渐进向其靠近。实然共享的展开同样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应然共享的实现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在共享的落实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只有依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共享才是有源之水,才可以实现持续性共享。应然共享向实然共享发展的过程中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然实现过程,这一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过渡的过程具备长期性,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长期奋斗的准备。

3.制度与共享。“在新时代的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背景下,[4]制度设计是取得伟大胜利的落地工程,也是共享发展理念落地的工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导向具备统一性。作为共享发展理念根本原则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人这一社会主体展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共享是多样化的共享,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共享,是“五位一体”全面的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广大无产阶级谋利益谋幸福的价值导向,坚定制度自信,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围绕人民幸福和国家复兴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围绕生产力发展这一根本要素展开,巩固其社会主义性质,实现共享的持续性,保证了广大人民对物质财富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围绕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展开,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利益和管理国家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保护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满足了大众对文化权利和先进文化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围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满足了大众对有序社会、平安社会、进步社会的共享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制度,围绕美丽中国的战略布局,满足了大众共享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的需要。因此,发挥好根本制度的优势,提升制度运行的有效性,能有效保证人民对共享的需求,只有映射进具体制度安排当中,才能为其提供全面高效的制度保障。

4.开放与共享。“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4]在世界开放的场域共享由国内共享向国际共享逐步拓展。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开幕式讲话中谈到:“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也就意味着共享理念不仅是国内的共享,更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概念下的共享。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实现了深层次的变革与发展,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展现了我国全方位的发展,国家实力的总体提升为开放共享夯实基础,顶层设计为开放共享保驾护航。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来看,古今中华文化蕴含着有容乃大和天下大同的胸襟。中国精神是开放的、包容的、务实的,我们不吝啬于共享,而是要在共商共享共建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开放共享包含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开放共享的开放对象是各国人民。既然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那就是为全人类谋幸福,把整个人类看成一个整体,各国及各国人民就是这个整体的构成部分。整体中的各个构成部分互信共存,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体的繁荣带动个体的繁荣,个体的繁荣促进整体的兴旺;其次,开放共享的具体内容为尊严、发展成果及安全保障。各个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基于本国人民的意愿,都有管理本国事务的自由,一切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文明都值得平等传播、分享和借鉴,各个文明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共享发展成果包括显性的科学技术、交通设施及配套服务等,隐性的先进的经验和责任担当。安全是人类最低层次的需要,但在一些地区仍无法保障,需共同努力排除安全隐患。最后,开放共享是有原则的共享,也就是俗称的共享红线。不走强国必霸的老路,也绝不会允许他国以“共享”为托词,干涉中国内政和放弃正当的权益。

5.自信与共享。自信的运用领域很广泛,这里讲的自信特指人的自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这种自信不是凭空产生,而是以文化自信为沃土生长起来的。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4]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面貌,其中包括了心理上不同层级的反映以及相应的外化行为。共享作为外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人的底色构建影响着并反映着共享的价值和效率,体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一般规律。从“站”到“富”到“强”,映射个人发展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全面的发展,不断趋于理性的自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统领自信,塑造社会成员。共享的主体是人,自信是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具有反作用。在构建引导自信中,以自信的正向叠加效应为目的,对共享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个体和社会群体从自信到自觉到自强,只有三者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真正的人为的和为人的共享的统一。

自信是由内及外,兼具心理与行为双重功效的复合概念,分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共享落地需要心理上的信心和坚守,信心是个体对自身成功应对特定情境的能力估算,是最基本的的心理预设。共享的落地首先需要人们树立信心,预设共享发展理念可行的和先进的效能感,面对共享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曲折和坎坷时,始终充满信心;二是共享落地需要精神上的信仰和定力,共享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的目的和归宿,是对马恩经典的继承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仰,是共享发展理念生命力的源头。三是共享落地需要行为上的果敢和高效,“撸起袖子加油干”通俗地概括了自信外化于行为的状态。社会发展成果是社会成员集体奋斗的结果,理应由社会成员共享自己创造的成果,把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贯穿其中,是高效行为的最根本的保障。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旨归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P294)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旨归。其一,共享发展理念体现“每个人发展”的价值旨归,“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7](P332)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共享发展理念,覆盖社会的各个阶层,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以创造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与健康发展为落脚点;其二,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P135)只有人的一切发展需求达到一个有机的平衡点,人才能实现全面性的发展,因此,共享发展理念是支撑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的充分条件。随着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人们会逐步从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在公平正义基调下的共享发展能够有力促进个体本身社会性质的深刻发展。共享发展理念满足了人的需要,为人们物质生活创造了条件,满足了人对生存资料的基本需要,保障了社会每个公民的生存权。在这一层面,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会为个体发展留下更多的盈余时间,从而为人的发展的需要创造必要条件,如扩大大众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丰富大众精神生活等;其三,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人的自由发展”的价值旨归。人的自由发展是根据自身的意愿,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的发展。人的发展在物质层面已经不再受到环境、条件等方面原因的制约,人们可以在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道路上追求具备个体特色、特点的发展,满足本心的价值需求。但与此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自由发展仍处于历史和现实的框架之内,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下共享实现程度的制约。只有把人的自觉性、能动性与时代发展的具体阶段相结合,才能实现与时代进步状况相适应的持续性自由发展。从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不难看出,共享发展在人的发展每一阶段中都属于必要条件,共享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土壤,同时也支撑着人更加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架构。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4]体现了“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有机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理念是这一根本立场的实践延伸。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本质是统一的,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以当前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为基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使人的活动目的、意愿、人的能力自由发展。以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引领,为促进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与社会的进步。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展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动力源泉,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营造人人尽其才的活跃氛围。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在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宏大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把握共享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共享改革红利的进程中不断把共享发展推向深入,补齐全面发展的短板。在新“两步走”的战略下,以共享为引领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成果理念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