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达咪山歌传承与保护研究

2018-03-31 20:53汪雪莲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堡子尼玛山歌

邱 敏 江 影 罗 杰 汪雪莲

1980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民族学与民族史学术上的“藏彝走廊”,在横断山脉上主要有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江流域”。雅砻江流域沿岸的九龙、木里、冕宁、盐源等地区,有一个藏族支系自称“纳木日”,玛达咪山歌是纳木日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于2014年9月、2016年11月两次,进入玛达咪山歌的传唱地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子耳彝族乡万年村万年组(俗称尼玛堡子)采风调研,对玛达咪山歌的保护与现状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与分析。

一、玛达咪山歌与纳木日

纳木日,与里汝、普米、尔苏等都被认同为 “西番”的藏族支系,是藏彝走廊中的重要支系之一,也称纳木依、纳木子等。林俊华[1]在《纳木日和他们的巫师》一文中这样界定纳木日群体:“纳木日”是居住在雅砻江流域沿岸的九龙、木里、冕宁、盐源等地区藏族的一个族群的自称。由于受其悠久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影响,纳木日文化独具特色。

纳木日文化近年来受到多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而纳木日山歌是纳木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与保护鲜见报道。但是,自2008年玛达咪山歌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作为纳木日山歌重要组成部分的玛达咪山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传承与保护也上升了一个台阶。纳木日山歌按传统的分类习惯分为婚礼歌、玛达咪、丧葬歌、劳动夯歌、酒歌五大主要的门类。

玛达咪山歌*本文玛达咪山歌以九龙县子耳乡尼玛堡子组为代表的研究和保护是纳木日山歌及其纳木日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玛达咪山歌由纳木日人演唱,目前演唱人群主要分布在甘孜州九龙县子耳乡、烟袋、朵洛、八窝龙,凉山州木里县、冕宁县等,且演唱内容、形式、唱腔等都十分接近。在采录资料的分析过程中发现,玛达咪山歌的旋律仅有几种,具有同旋律即兴填词演唱的特点,山歌演唱的场地不限,除丧葬时不能演唱以外,其它环境均可演唱,有独唱、对唱、齐唱等演唱形式。最具有特殊性是玛达咪山歌仅仅表达亲情,抒发亲人之间的情感。玛达咪山歌以其独特的“玛达咪哎……”衬词演唱而闻名。

二、玛达咪山歌传承的特征

(一)玛达咪山歌传承历史悠久

尼玛堡子隶属于九龙县子耳彝族乡万年村,是九龙县纳木日藏族最为集中的村寨,地理位置偏远,地势险峻,交通极其不便,这隔绝了纳木日人与外界的更多联系。纳木日文化受到外界文化冲击相对较少,使得原生态的玛达咪山歌代代相传,完好的保存至今。李锦[2]在《制度变革与藏彝走廊人群迁移—对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的田野调查》中提出,清代以前,纳木依聚居在邻近冕宁的三桠地区各乡,清末迁往县镜南部的子耳、烟袋、朵洛、八窝龙等乡,使用纳木依语。据此分析,纳木日居住在尼玛堡子组仅百余年。但实地调研时,九龙县尼玛堡子组村民,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李开华能够准确背出46代家谱,纳木日人居住在尼玛堡子约有800—1000年的历史。演唱玛达咪山歌的年代无从考证,玛达咪山歌能够经历多年的传承流传至今,显得弥足珍贵。

(二)家庭式口传心授是玛达咪山歌最为主要的传承方式

英国音乐学家约翰·布莱金认为:口传心授实际上是对传统音乐的精髓式的保存和发展,对传统技术的流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在那些没有乐谱的社会中,口传心授和准确聆听跟表演一样重要,并且是衡量音乐能力的尺码,因为它是确保音乐传统得以延续的唯一手段。”[3]玛达咪山歌最主要的传承方式也是口传心授。在尼玛堡子组采录过程中,李氏家族成员演唱了玛达咪山歌,演唱者主要有玛达咪山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开华[Li-Sa-Da 74岁],其妻子秦华美[A-Ga-Mi 82岁],其大姐[Mai-Mai-Mi 80岁](无汉族名字),二姐[Lu-Ji-Mi 77岁](无汉族名字),秦华美的妹妹,秦华秀(无藏名,76岁),女儿李海峰[Si-Ji-Mi 47岁]。他们或会讲解玛达咪山歌的由来,或会演唱、翻译。玛达咪山歌的演唱,是其生活中不可空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族式口传心授的方式,使得玛达咪山歌经过历代的传唱,至今仍然能够得以延续。

(三)母语传承环境是玛达咪山歌得以流传的土壤

纳木日语是一种独立语言,它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的一种语言[4]。即使纳木日人长期与汉族、彝族杂居,纳木日人仍保持着其独立的语言体系,并传承至今。现代的纳木日人普遍会纳木日语、汉语,个别的甚至会四、五种语言,但是,玛达咪山歌仍仅用纳木日语演唱。纳木日语言独特的发音、语调等决定了玛大咪山歌演唱的母语环境重要地位,没有母语环境,玛大咪山歌难以生存,母语环境是玛大咪山歌得以流传的土壤。

三、玛达咪山歌传承与保护的成果

(一)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省甘孜州政府历来对本地民间音乐文化极为重视,九龙县文化部门积极申报玛达咪山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7日,九龙县文化馆将玛达咪山歌作为第二批申报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玛达咪山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得到更大的关注与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

玛达咪山歌目前共有两位传承人,为李开华与李海峰父女。74岁高龄的李开华能清晰地记得玛达咪山歌由来的历史背景,并且能够演唱玛达咪山歌,因其年龄、嗓音的因素,没有办法准确的演唱玛达咪的音高,但仍能够演唱一定数量的玛达咪山歌。李开华会流利的纳木日语言,几乎不会汉语,讲解由其妻子秦华美翻译。李海峰以演唱为主,能演唱多首玛达咪山歌,其歌声悠扬婉转,音高准确,音色动人。李海峰会流利使用汉语、纳木日语交流,但仅能将极少部分的演唱曲目翻译成汉语,这为玛达咪山歌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难题。

(三)政府对玛达咪山歌的传承进行资金支持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玛达咪山歌,九龙县政府对尼玛堡子组村民房屋修建进行财政补贴,并且由政府与当地村民签订不能随意搬迁的合同。该政策减缓了纳木日人的外流,为纳木日语和玛达咪山歌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培育的环境。在九龙县文化馆内,政府还拨专项资金,设立玛达咪山歌传习所,让纳木日人们参加玛达咪山歌的传习活动。资金的支持与政府的重视,为玛达咪山歌的保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玛达咪山歌的采录、二次创作及其宣传

为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玛达咪山歌,各级政府部门组织音乐工作者开展对玛达咪山歌进行实地采录、二次创作等工作。同时,音乐工作者也在音乐创作中融入玛达咪山歌的音乐元素,例如九龙县文化馆馆长海日尔他,以玛达咪山歌音乐素材,创作名为《玛达咪》的舞蹈背景音乐,同时,为玛达咪山歌编写伴奏,并录制伴奏碟。近年来,玛达咪山歌得到较多的关注,2004年,中央电视台录播“玛达咪山歌”,2010年,康巴卫视对“玛达咪山歌”进行采录,并播出。近期,九龙县宣传部拍摄记录片《玛达咪,我的玛达咪》,九龙县文化馆组织成立九龙县民族风情艺术团,“玛达咪组合”,组合成员有李央忠、李康琼、洛桑志玛等,独具特色的玛达咪组合,多次参加大型活动及各类比赛。如:参加甘孜州60周年歌舞比赛,获得优秀奖,参加四月八转山节等。九龙县政府还定期组织藏彝走廊民歌大赛等活动,玛达咪山歌的演唱及各种形式的演出,均作为重要的节目之一,融入活动中,以加大对玛达咪山歌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玛大咪山歌。

四、玛达咪山歌传承与保护问题分析

即使政府为玛达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传承与保护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保护中,还有许多的难题。

(一)关于“玛达咪”山歌命名的分歧

玛达咪山歌,为九龙县文化局直属单位文化馆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与九龙县文化馆馆长海日尔他的访谈中获悉玛达咪山歌因其旋律均有“玛达咪哎……”发音而得名,“玛达咪”由申报时取名。申报书及百度词条中对玛达咪的解释均为:玛达咪是古老的西番民族民间音乐,它包括抒情山歌、劳动夯歌、丧歌、婚仪歌等。目前“玛达咪”山歌已发现的调式就有六种,每种调式韵调悠扬,各具风格,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价值,对弘扬该县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政府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使玛达咪山歌闻名天下。但调研时当地纳木日人反映,玛达咪山歌仅只是纳木日山歌的一种,政府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名时,将纳木日山歌定名为玛达咪山歌是不准确的,没有准确反映玛达咪山歌和纳木日山歌的信息和区别,笔者亦认为,尊重纳木日人民对山歌的理解,根据音乐研究者长期的调研,也可以将玛达咪山歌分成狭义的玛达咪山歌,即当地居民对玛达咪山歌的理解,广义的玛达咪山歌,即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中,已经使用的玛达咪山歌的定义。

(二)稀少的玛达咪山歌演唱群体为传承带来极大的难度

据资料考证,尼玛堡子共有43户人家, 228人,其中藏族21户[6],其余是彝族和汉族。采访过程中,九龙文化馆艺术团李艳介绍:目前居住在九龙县的纳木日人有600人左右,能演唱玛达咪山歌的仅二十人左右,既能演唱,还能翻译的人,更微乎其微*由九龙县文化馆艺术团工作人员李艳口述,李艳也是当地纳木日人,能够翻译歌词,会演唱少量玛达咪山歌。。玛达咪山歌的传唱范围主要集中在纳木日人中的老者,年龄分布在35—80岁之间,以女性为主,男性能够演唱的极少。35岁以下的人群均不会演唱。采录过程中,共收集8位女性演唱的玛达咪山歌,除李家的人以外,外姓的有王英[San-San-Mi 44岁],秀娃[Chang-Ying-Mi57]能演唱玛达咪山歌。男性共收录两位演唱者,其中一位是玛达咪山歌国家级传承人李开华。李海峰之子,孙子,均不会演唱玛大咪山歌。玛达咪山歌演唱人群处于中、老年的年龄结构,人员组成单一,人数稀少,为玛达咪山歌传承与保护带来极大的难度。

近年来,受经济发展和外界文化的冲击,纳木日人呈现出大量外迁的趋势,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也发生变化。年轻的纳木日人更是因为居住地点、教育及工作环境的改变,其生活逐渐的受到同化。在采录过程中,有5位演唱者现居住在九龙县县城,她们能演唱及翻译的曲目量相对较少。人口大量外流,主要向城市迁徙。城市生活使得纳木日人的生活受到同化,这使得玛达咪山歌的传承后继乏力。

(三)玛达咪山歌母语传唱的特征增加了其传承和保护的难度

玛达咪山歌独特的演唱语言与发声技巧建立在纳木日语的基础上,使得传承难度较大。目前尼玛堡子村寨中的纳木日人仍以纳木日语、汉语为主要交流工具,但是纳木日语仅仅局限在老者之间,年轻一代几乎已经不会纳木日语,这使得年轻的纳木日人极少会演唱玛达咪山歌。而人员的外迁更使得纳木日年轻人缺乏母语环境,玛达咪山歌传承和保护更加困难。虽然玛达咪山歌旋律单一,但纳米日语的发音和语调独特,据当地82岁高龄的村民秦华美介绍:玛达咪山歌歌词的内容有即兴演唱的特点,整个堡子会翻译歌词的不足五人。这给外来的研究者理解玛达咪山歌的意义,掌握其演唱的技巧和方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四)玛达咪山歌保护力度尚还不足

1.玛达咪山歌演唱者传承与保护意识淡薄

玛达咪山歌演唱者多数为当地村民,普遍不具备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没有任何音乐理论基础。即使外流的演唱者,也以小商贩、家庭妇女为主,采访的10名演唱者中,有5名务农,3名小商贩,2名家庭主妇。他们可以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自然传承与保护玛达咪山歌。35岁以下的人群,因其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等影响,没有主动学习玛达咪山歌。能演唱玛达咪山歌的人群,也很少主动、积极的来进行教唱活动,更没有音乐理论基础,音乐传承与保护意识淡薄。政府每年为传承人拨专项资金,为两位传承人发生活补贴。但是,政府对传承人培训较少,每年传承人仅仅需要对外界来采集录音的团队演唱几次,几乎没有外出展演过,也没有参观、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关知识。

2. 将玛达咪山歌的传承与保护和教育部门、院校的结合不足

尼玛堡子位于子耳乡境内,子耳乡共3所小学,均没有开设纳木日语课,使得纳木日语言缺乏传承的土壤,玛达咪山歌的传承缺乏母语环境。同时,甘孜州境内仅四川民族学院一所高校开设有音乐专业。据了解,招生二十多年来,九龙生源较少,主要原因来在于藏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藏区学生面对较高的文化分数,难以进入高等学府。即使招收当地生源,当地高校也没有相应的师资配置。通过高校培养的方式为玛达咪山歌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基地,也给音乐艺术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一)拓宽玛达咪山歌传承与保护的方式与途径

口传心授式的自然传承,能够最真实的让玛达咪山歌流传至今,但是,随着年老的人逝去,也许会逐渐将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并带走。仅仅靠口传心授的方式,显得势单力薄。政府进一步加强保护力度,扩大社会传承的比例。鼓励建立专门的演唱场所,多策划、组织玛达咪山歌的活动,引起更多人关注。同时,可以加大宣传,让社会团体、个人能够有意识的参与到玛达咪山歌的保护队伍中来。

(二)加大对玛达咪山歌的学术研究力度

据采访得知,目前,较多学者对纳木日藏族服饰、语支等进行研究,对纳木日文化的关注较多,甚至日本早稻田大学教师也对纳木日文化作过关注与研究,但是,通过对中国知网近二十年的检索,均没有出现玛达咪山歌、玛达咪等相关文章,没有学者对玛达咪山歌音乐特点、发展与传承研究,也没有出现任何调查报告,目前对玛达咪山歌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研究的滞后,对玛达咪山歌的传承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加大对玛达咪山歌的学术研究力度,让更多的民族音乐研究者参与到保护玛达咪山歌的行列中来。

(三)学校教育应该承担传承与保护的责任

让玛达咪山歌走进学校教育课堂是其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甘孜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多的地区,民族高校成为传承基地,责无旁贷。中国让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已有先例。比如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师范专业)开设了长调演唱大专班;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了侗族大歌班;福建师大与泉州师范学院正在开设南音演唱传习班[7]。在甘孜地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教育,是可行的。有针对性的编创教材,请玛达咪山歌的传承人,演唱者来高校担任客座教师。招生时,能够有意识的招入纳木日青年,让玛达咪山歌在青年一代,也能够传承下来。通过高校的学习,让学习者既能演唱玛达咪山歌,又能懂基本音乐知识、技能,也有一定的研究音乐的能力,为今后玛达咪山歌的传承和研究,起到更大的作用。

结 语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民族地区生活方式和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得玛达咪山歌等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更加困难。虽然玛达咪山歌的传承与保护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还要进一步拓宽传承与保护的方式与途径、加大学术研究力度,强化学校教育在传承和保护的责任,加强宣传力度,从而使得独具魅力的玛达咪山歌源远流长。

[1]林俊华.纳木日和他的巫师.西藏旅游[J].2004年第5期

[2]李锦.制度变革与藏彝走廊人群迁移—对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的田野调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 年第10期

[3]约翰·布莱金,马英.人类的音乐性何在? —人为组织的音响[J].音乐教育,2002年第2期

[4]刘辉强,尚云川. 拯救羌语支濒危语言—尔苏语、纳木依语、贵琼语、扎巴语资料记录和保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2期

[5]http://baike.baidu.com/view/6453754.htm?fr=aladdin

[6]刘俊波.九龙县纳木依藏族考察初记—以尼玛堡子为例[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10月,第18卷第5期

[7]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 中国音乐学(季刊),200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堡子尼玛山歌
堡子书
山歌还要妹起头
科学家公益宣传
———尼玛扎西
山歌
堡子坳10号
堡子记(短篇小说)
苗山歌
苗山歌
河北省遵化市堡子店1:25000高精度航磁异常查证效果
尼玛泽仁绢本彩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