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池镇看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扶贫

2018-03-31 08:08雷晨雨李峰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可持续

雷晨雨 李峰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成果(编号201710697042)

【摘 要】 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因地制宜在产业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并以陕西省国家级贫困县合阳县黑池镇产业扶贫成效为例,提出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紧扣农民需要,提升社会参与;发挥区域优势,应对市场变动;科技人文并举,健康扶贫共赢;依托政策引导,尊重劳动脱贫。

【关键词】 产业扶贫;可持续;黑池镇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我国将贫困线标准调整为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并提出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扶贫目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思想,政府投入大规模的资金和资源打响扶贫攻坚战。截至2015年底,我国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239亿减少到5578万,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00万,这意味着我国将在2020年之前实现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的全部脱贫,届时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将会在统计上消失。但是贫困人口在统计上的消失,绝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的终结。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农村人口具有较大的贫困脆弱性和动态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会使其返贫;二是贫困线的调整会再次产生绝对贫困人口。产业扶贫作为农村扶贫的核心,必须要具有可持续性,只有切实强化贫困群体脱贫能力,才能有效应对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

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力求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分析因地制宜在产业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发展要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匹配,扶贫发展亦是如此,而且更要与贫困群体的切实需要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11月考察湖南湘西时就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之后又多次提到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顾名思义,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本文认为因地制宜在产业扶贫中应引申为根据区域实际情况,以居民扶贫需要为出发点,以提升贫困群体参与能力为关键,发挥区域优势发展产业以实现脱贫目标的一种方式。其中,需要应具有合理性、多元化等特征;综合考量贫困群体的合理需要,有利于科学、公平地决策,确保产业合民心、顺民意,产业发展有后力才能可持续;区域优势应包含区域内经济基础(特别是产业基础)、居民发展优势、现有政策等多重因素,让地域优势资源成为扶贫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总体来说,文中认为因地制宜就是要做到知民需、用地利,从而实现产业扶贫可持续。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学界对于产业扶贫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本文仅选取与拙作有关的文献加以梳理。首先,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产业扶贫的定义略有差异。李荣梅(2016)提出,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地区特色产业为手段的扶贫方式,其目标是给贫困户摘帽、解决地区贫困问题,同时又要建立可持续稳定收益的长效机制,促进地区人口共赴小康,即实現脱贫小康双目标。[2]徐翔和刘尔思(2011)指出,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产业集聚为依托、资源开发为基础,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工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专门化服务,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的经营机制,把贫困地区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统一为产业链体系,通过产业链建设来推动区域扶贫的方式。[3]从中不难看出,学者们对于产业扶贫内涵所包含要素的认识基本一致,即主体多元,包括市场、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客体是贫困群体;手段多元,包括资金、行政、科技等;目标是为了消除贫困,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其次,学者们研究大多偏重于产业扶贫模式与机制、问题和绩效提升的个案研究。许尔忠和齐欣(2015)基于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以及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产业扶贫的“庆阳模式”;[4]覃建雄和张培等(2013)结合秦巴山区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和贫困成因提出了构建秦巴山区特色旅游产业扶贫模式。[5]刘建生等(2017)基于江西省25个贫困县的抽样数据研究提出产业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在于,扶贫主体和客体立足于各自行为动机,将生产要素投入到产业发展中,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6]许汉泽和李小云(2017)基于对华北李村产业扶贫项目的考察,发现在产业项目申请阶段、产业进行中出现的“精英捕获”、“弱者吸纳”、“政策性负担”等诸多问题,最终会脱离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初衷。[7]莫光辉(2016)提出通过建立利益捆绑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确保扶贫产业发展,并且与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相结合的优化路径。[8]再次,学界对产业扶贫可持续性的研究较少。舒银燕(2014)在梳理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界定产业扶贫模式可持续性的内涵,确定适用性、效果、政策、载体等4个评价准则以及10个关键性问题,并试图据此构建产业扶贫可持续评价体系。[9]最后,国内的研究文献中主要以西方理论为主,中国特色的扶贫理论研究较少。主要依据理论有,经济学的反贫困理论、政治学的参与式治理理论、社会学的社会互构论等对我国贫困问题成因、影响以及治理等进行分析;也有少部分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扶贫开发思想进行梳理,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扶贫开发的新理论,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黑池镇产业扶贫成效

黑池镇位于陕西省国家级贫困县——合阳县境内,地处黄灌区,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较好,生态环境良好,没有大型工业生产的污染。截至2015年底,黑池镇共有3048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0831人。近年来,面对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的现实情况,黑池镇以合阳县政府扶贫总体部署为依托,认真了解农民扶贫需要,深入挖掘地区优势资源,通过引资、引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进行扶贫产业。扶贫产业的发展遵循因地制宜的理念,体现出满足农民需要、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整合地域资源、扬长避短促进可持续的鲜明特征。

扶贫产业满足农民现实需要,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扶贫产业发展后劲足。自2016年开始,黑池镇充分认识到辖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红薯这一传统优势作物,并积极寻求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前期的准备及努力,黑池镇红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以及有机转换认证,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关专家提供种植生产技术培训及指导。通过土地流转在申庄村成功建成428亩有机红薯脱贫攻坚示范园,示范园涉及申庄村、西休村、太定村、南连村、东洼村和峪渠村等6个村的94户贫困户,除每户贫困户种植2亩红薯外,农民还可以参与其他生产环节,第一批参与有机红薯种植的94户贫困户在2016年底全部实现脱贫。经过比较2016年和2017年随机抽取数量相当(2016年150份,2017年156份)的黑池镇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黑池镇此项扶贫举措满足了大多数农民的扶贫需要。农民需要虽然仍以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就业机会为主,但占比有所变动(见图一)。农民对技术支持需要有较大幅度下降,这是因为有机红薯生产全程有专业技术团队提供指导;对资金支持需要不降反而大幅度上升,主要是由于此次被调研居民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变化导致的(60岁以上人数占比51%,上升接近20%;小学及以下学历人数占比59.6%,上升12.6%),由于年龄及认识受限等因素,少部分居民偏向于认为政府提供资金是解决贫困最好的方式,因此导致资金需要涨幅较大;就业需要小幅上涨,原因和去年基本一致,一是希望就近工作,照顾家庭及土地;二是增加收入,弥补土地收入不足;其他需要中也以畅通销售渠道为主,这主要是由于农民群体市场消息闭塞,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示范园的发展立足当地红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这一产业基础,贴近农民需要,扶贫效果显著,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势必会促进产业扶贫的可持续。

个案1:一位60岁的阿姨表示:“扶贫除了政府之前给的1000块钱比较直接见效快,其他的措施对我这个年龄也没有什么用。”

个案2:一位30多岁高中学历的居民表示:“母亲70多岁养老保险、低保都有,身体不好离不开人照顾,土地种植小麦收入没有多少,目前希望扶贫的产业中能提供一个可以晚上回家的工作,这样既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照顾母亲。”

整合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因村制宜发展扶贫产业。黑池镇根据辖区内各村优势,着力打造“多村一品”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就业需要。为解决农民资金不足、满足农民产品销路需要,黑池镇通过镇村共建、引企入驻等方式,正在建设西休村千亩黄花菜产业园区、北吴仁村千头养猪基地、豆庄村肉猪养殖基地、富礼坊村香蕉梨示范园、苹果示范园、全兴寨村种植莲菜产业等7个园区或基地。此外,黑池镇在积极扩大红薯种植面积,引资建厂对红薯进行精深加工的同时,在产品销售上下足功夫,多次参加国内外农产品推介会,并通过二维码技术让消费者可查询红薯产区,在产品包装盒内放置卡片讲述基层扶贫故事,这不仅在较大程度上增强了产品的市场影响和社会知名度,而且还提升了产品的人文价值。多样化的扶贫产业,每个贫困者都能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农民通过自身劳动摆脱贫困,不再依靠政府,减轻政府压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农民的脱贫能力。

因地制宜地发展扶贫产业,将农民需要与区域优势紧密结合,调动农民广泛参与,真正做到了人尽其能,地尽其利,最终促进了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

四、产业扶贫值得思考的问题

黑池镇践行了产业扶贫的发展理念并初步取得了成效,但是一种好的理念和方法不及时总结经验就难以持续发展,可持续性就会大打折扣。为了助力基层扶贫开发,在扶贫理念和扶贫方法上给予集中连片且地域优势或特色较为明显的贫困地区以借鉴,下文简要总结黑池镇产业扶贫成功之处以供参考。以下成功做法在具体的借鉴中因地区差异所引起的“水土不服”还需依实际情况而有所创新发展。

1、紧扣农民需要,提升社会参与

扶贫产业的选择将农民需要考虑在内,调动农民参與积极性;高校与地方相结合,实现科技资源与基层需要的有效结合,使得科技转化成为生产力;政府、市场、农民多元主体共联互动,共同建设扶贫产业链条,实现互利共赢,促进产业良性持续发展。合民需、全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后劲十足,产业扶贫才能持续发挥效力。

2、发挥区域优势,应对市场变动

扶贫产业尤其是有机红薯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区域内生态良好、种植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政策支持等多种优势的有机整合,引导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因村制宜,多村一品,全民参与,有利于缓解单一产业在应对市场需要变动时的不利地位。利用多元化的优势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使得产业发展的扶贫效益与日俱增。

3、科技人文并举,健康扶贫共赢

发展有机红薯产业除生态优势外,还得益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转换与科研人员的技术保障,产品销售讲述基层扶贫故事,彰显人文情怀;产品可追溯查询生产地信息,安全有保证,消费者饮食健康需要得以满足,产品必然会赢得良好口碑、销路畅通。由此,科技保障健康,人文推进扶贫,必然促进产业扶贫可持续。

4、依托政策引导,尊重劳动脱贫

黑池镇地处国家级贫困县境内,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统筹区域资源,通过产业扶贫发展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有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鼓励居民尤其是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通过自身劳动实现脱贫,让贫困群体有尊严、体面地摆脱贫困。扶贫先扶志,在促进产业经济带动脱贫的同时,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劳动的氛围。

【注 释】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 李荣梅.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实践模式及经验探索[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4)1-4.

[3] 徐翔,刘尔思.产业扶贫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2011(7)85-88.

[4] 许尔忠,齐欣.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庆阳模式”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09-115.

[5] 覃建雄,张培,陈兴.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7)134-138.

[6] 刘建生,陈鑫,曹佳慧.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6)127-135.

[7] 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对华北李村产业扶贫项目的考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9-16.

[8] 莫光辉.精准扶贫视域下的产业扶贫实践与路径优化—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三[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1)102-112.

[9] 舒银燕.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16)206-210.

【参考文献】

[1] 汪三贵,张雁,杨龙等.连片特困地区扶贫项目到户问题研究——基于乌蒙山片区三省六县的调研[J].中州学刊,2015(3)68-72.

[2] 李淑芳.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的经验、困境与绩效提升—以湖北省为例[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7(2)71-75.

[3] 胡联,王艳,汪三贵等.精准扶贫的成效分析——基于安徽省12县(区)调研数据的分析[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10(1)124-128.

【作者简介】

雷晨雨(1997.2-)女,汉族,陕西渭南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可持续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基于公益讲座在本土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探析
房地产业调控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意义和作用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产业联盟”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