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多情似故人

2018-03-31 09:10苏奇飞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桥

苏奇飞

“这是一个无用而迂腐的蠹书者的家当,青云志,辛酸泪,蜡炬心。”这是今年5月搬家,搬完书后,我发在微信朋友圈的一句话,还配了几张书架上藏书的照片,两天后还为搬书之事写了一首诗歌。当然,这可能会有卖弄学识的嫌疑,但也在无意中泄露了天机——嗜书人的性情、癖好和宿命。

我想,大凡出类拔萃的作家学者,总会有自己的怪癖吧。我虽然离出类拔萃还有十万八千里,但也有自己的怪癖。

我对阅读的地方非常挑剔。

为了选择适宜阅读的地方,我常常四处寻觅,大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惆怅。我不在家中书房阅读,不在学校图书馆阅读,而是到湖边、江边、大桥下、山中寺庙的佛殿里阅读,选一处能下坐的石头、台阶、草丛和树荫,而且往往是视野开阔、光线强弱适中、风景优美的地方。我喜欢在湖边阅读,面对苍苍蒹葭、萋萋萑苇,聆听着风吹芦荻的萧瑟之声,洗濯干净内心的喧嚣烦忧,才静下心来閱读。这时候,我会阅读《诗经》或者曹植的诗文。我也喜欢在北江边阅读,这大概是缘于自己是巨蟹座这个水象星座,所以总喜欢水边浒浦。坐在江边码头的一块洗衣石上,眺望江面上的渔舟往来和渔夫抛在半空的渔网,远瞩浩淼的江流,连绵不断的远山朦胧的黛色轮廓,而心旷神怡,神与物游。这时候,我喜欢读谢灵运写永嘉江的山水诗和孟浩然写桐庐江的山水诗,读来陶然忘机、身世两忘。

我偶尔也在大桥下阅读,但这往往是在下雨天,无处可寻更佳的去处而作出的权宜之计。外面,漫天白雨从遥远的南面山峦吹来,横过江面,白茫茫一大片,包围着我。而我躲在大桥下,读读《道德经》或者苏东坡的诗文,卧看千山急雨来,别有一番滋味和体验。而我认为最好的阅读之地,应该是南山佛殿了。香火缭绕,佛像庄严,而山中静谧空旷,回荡着梵音,让人心生一种虔诚神圣之感。此时此地,我喜欢阅读佛教经典《金刚经》《六祖坛经》《法华经》等,感悟佛法的精深,菩萨的慈悲和心灵的清净。当然,在这个地方,如果怀一颗虔诚之心去阅读杜甫、苏轼、莎士比亚,阅读古今中外的很多作家,都能读出一位菩萨来。

我一直想去江对岸的文峰塔,爬上第九层阅读《洛阳伽蓝记》,但始终未能成行,甚是遗憾。等待明年,选一个烟花烂漫的日子再去吧。

我对阅读的时间也非常讲究。

我一般不在早晨或上午阅读,如果一定要在上午阅读,那就得选在一棵柳树的树荫下,因为在阳光下阅读,光线太明亮,太耀眼;而在樟树下或阴香树下,光线又似乎暗淡了些。柳荫朦胧得正好,不太亮也不太暗,在阅读时容易引起冥思遐想。这时我喜欢阅读老庄哲学,或者阅读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和《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激发起诗与思碰撞的火花。一天中,我最喜欢的阅读时间是黄昏,这可能是源于我多愁善感、耽于幻象的天性。我坐在水边的芦苇旁阅读,天色由明亮渐渐变得橙黄、淡红,之后又变得墨蓝、暗淡,最后变得昏暗了。这些变化可以通过水面的天光云影觉察得到。但我往往沉迷阅读,故天色渐暗而浑然不觉。我常常在黄昏的阅读中,从神灵那里获取很多写作的灵感,从而进入一首诗的构思和写作之中。

事实上,我常常在晚上九点半到十一点半这段时间里阅读,而且是在户外。忙完工作和家庭琐事后,我会拿着一本书去公园散步,在灯光下阅读。由于我经常半夜回家,父亲出于担心,建议我带一把小刀出门。他的建议是很中肯的,但我一直没有采纳。随身带一把小刀夜出阅读,大有书生加侠士的风范,但说出来难免让人惊讶。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阅读,是在一座老桥下,时值冬天的夜晚,北风呼啸。我应了一位师兄的请求,为他的诗歌写篇评论,我拼命阅读余虹教授的《艺术与归家》,希望能从中找到一点灵感。一对夫妇散步经过,对我“指指点点”,窃窃私语说:“如果我读书有这么勤奋,早考上清华北大了。”说得我心生羞愧。老桥的灯是深夜十一点关的,这个秘密,估计知道的人不多。

我阅读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写作。写作除了要具备现实经验和写作经验外,还要有知识经验。回顾自己的诗歌写作,其中提及阅读的诗作就有不少。

如《忧患书》:“而冷风乍起,惊落后庭花/在阅读中袭来中年的忧患/在阅读中投下阴影,写作中/深陷文字狱。”

再如《书卷多情似故人》:“阅读的声音孤寂,像吱嘎作响的/载重马车穿过了暴风雪/像深远的车辙/在薄暮时分被雪渐渐覆盖。”

阅读和写作像双轮马车,载我前往精神的高远之地。

宋代大诗人黄庭坚云:“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而像我这样的蠹书者,总不至于面目可憎吧。

猜你喜欢
大桥
一图看懂怒江特大桥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槜李大桥有多长
数鸭子
上天入地——港珠澳大桥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港珠澳大桥:绿色通行
润扬大桥:镌刻“中国制造”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