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新平堡

2018-03-31 11:31刘媛
文史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平榆林长城

刘媛

新平堡位于大同市天镇县北26.5公里,东经114o04'20",北纬40o39'25"交汇处。西邻内蒙古兴和县,北傍西洋河,东面是西阳河堡,向南翻过山是瓦窑口堡。新平堡原是明大同镇的军堡,明清时期在西洋河两岸方圆近百里的众多村庄里一直都有“老大”的地位。

如果把中国的明长城看作是一条长龙,那么大同长城正是这条龙的“七寸”,而新平堡就是这个“七寸”的喉尖。新平堡的长城如今依然壮观,残高数米,多是土夯墙。这里是明大同镇下辖阳和道的新平路,包括保平堡、平远堡、桦门堡等。新平堡边墙绵延,戍堡并峙,烽堠相望,所驻守的参将负责守边18里、边墩26座、烽火台16座,其中仅新平堡的驻军就曾经达到1642人,为三晋之北门、京畿之锁钥、宣大二镇联络之要冲。

成书于明万历晚期的《三云筹俎考》中记载:“新平堡(嘉靖二十五年土筑,隆庆六年砖包)该路将驻扎之地,设在山后,出山口若莺嘴然。东为宣镇西阳河藩篱,南为瓦窑、天城屏翰,嘉隆间节被入犯。今五路台吉、松木儿及守口夷人俱在古城并榆林旧县等处住牧。内水泉儿沟、榆林县川极冲,若虏从此入犯,投南则大同镇兵马并力拒堵,投东则宣镇兵马可以拒堵。今虽设有市口,诸酋往来交易颇称恭顺,脱或渝盟,此为首祸之地,不可不严饬也。”

以上内容中提及“榆林县”“榆林旧县”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地理位置,涉及到明朝早期和中期疆域的变化。今人看明朝地图有两张,其中重要区别就是北部边境线的变化。明朝早期,蒙元势力一度被赶到了今呼和浩特以北的地区,“榆林旧县”属于明朝疆域。随后几十年里明朝的北疆又逐渐一点点南缩,先后分几次放弃了东胜和榆林以及周围地区的防卫,这些地盘逐渐又回到了蒙元手里。到了明朝中期,明朝的边防疆域已经从大同以北200多公里的地方缩减到了大同界,大同成了边疆,而大同镇的先头哨所新平堡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极冲”之地,“榆林旧县”也成了蒙元部落的驻牧之地。

明蒙“隆庆和议”之后,新平堡开放马市。隆庆五年(1571年),朝廷在大同镇设置官办马市三处,分别是新平堡马市、得胜堡马市、守口堡马市。到明隆庆六年(1572年)又在大同镇开辟许多新马市,包括助马堡马市、宁虏堡马市、灭胡堡马市、云石堡马市、迎恩堡马市、杀胡堡马市等,从而使大同长城成为“中三边”马市最多的地方。

新平堡附近有2个马市遗址。早在嘉靖三十年(1551年)三月,著名的“庚戌之变”发生后,明朝就在这里开始设置马市与蒙古鞑靼进行交易,《明史》中的《鞑靼传》对此有详细记载。但是不久由于“诸部内犯”而罢市。后在“隆庆四年定封贡,议立互市”,每年七月初三至十四为十天的市期,进行集中交易,这个马市的位置在今平远头村北,今为一个村庄,归河北。明万历元年(1573年),蒙古王俺答汗的大儿子黄台吉奏请明廷,另在新平堡之西不到一公里处又开了一个马市,独立与明朝互市,交易规则方式都和原先保平的马市相同。这样在新平堡地区就形成了两个距离很近的马市,根据两个马市相对于新平堡的方位,史称“东马市”和“西马市”。西马市口现在是一个小村庄,距离新平堡只0.5公里。这个村庄在今天的晋蒙界边,长城在此地是南北走向,以残存的土夯长城为界,长城以西是内蒙古兴和县古城村。两村(也是两县、两省)之间,有穿长城而过的乡村公路连接。在西马市村东的空地上,遗留有一块旗杆石底座,保存完整,表面轻微风化,砂岩质,下面是四方的,上部圆形并雕刻有圆润的莲花型图案,底边长0.7米,高0.49米。上部中间凿有一孔,周围雕饰覆莲纹样。下部素面,南侧刻有“马市口千总张锦钰创建”。据《天镇县村镇简志》载,原为西马市口驻兵营前的旗杆石。

新平堡里最具特色的就是那里至今仍然有大量的明清古建筑。以马芳府邸为例,该院落坐北朝南,门楼设在南墙中部,宽2.8米,深4.4米,高约4米,硬山顶,墀头及廊心墙均有砖雕,图案各不相同。门楣上有9幅木雕,雕刻有狮、鹿猴等各种吉祥图案。门内有一对雕花的圆形抱鼓石。大门左右两侧又各有一门,各通一进四合院,所有建筑均为石基砖墙瓦顶。一进门迎面照壁颇为精美,影壁宽约2.3米,高约3.6米,砖雕仿木结构,须弥底座。檐部仿木构雕出垂花柱、一斗三升斗拱等图案,还有连串的各种精细草花瓣。中间是“月下追韩信”图,四角饰雄狮飞舞。堡内还有贾家大院、进士第等多处古迹,都各有风采。

根据文物部门的普查资料,新平堡内保存的明清建筑有三十多处。玉皇阁位于堡中心,为明代遗物,亦名镇边楼,是全堡的制高点。阁为三层两檐,歇山顶式楼阁,阁上飞檐伸展,阁内道教内容的彩绘流畅而逼真,阁下为十字相交的道路,至今仍是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道路两边大多仍为明清建筑,各种商铺林立,夹杂着浓厚的现代化生活气息,置身其间,恍若重回明、清时代,令人生出今昔何昔之感。明大同长城沿线近百座城堡里都曾经建过类似的楼阁,平时做交通要道,战时可以充当中心指挥部,同时也供奉安定军民心灵的神灵。但如今这样的楼阁多被拆毁,遗存到现在还大体完好的,只有新平堡的玉皇阁了,这也是历史缝隙中的奇迹。

新平堡让人骄傲的还是它曾经有过发达的商业。明清时期堡内七成人家经商,这里的大商人也曾经称得上富甲一方,他们曾经把店铺开到了二连浩特、俄罗斯等地,单看他们留下的大量住宅,就能看出他们曾经的辉煌。现在新平堡的北街仍是商贸一条街,街两边店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每年的阴历五月十八这里都要开物资交流大会,周边冀、蒙各地的村民纷纷来赶集,一派盛世繁华。

历史上的新平堡是军事重地,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这里依然被当作重点防卫地区。在新平堡堡墙西侧几百米处,有一片砖混楼房,整齐而划一,有的还是当地农村少见的单元房楼,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驻扎之地。根据当地百姓介绍,从1970年来这里驻防到1998年撤防,近30年里,这里先后住过野战军的步兵团、炮兵团和地方守备部队。1998年部队整体移驻他处,营房遂虚。 2002年,新平镇党委与政府带领民众创设移民新村“延陵苑”,将部队废弃的军营大院的一部分,改造成了一座容纳五千多人的生活设施齐全的新村,方圆几十里世世代代在干旱少水的沟壑中艰难生活的乡亲们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居,从此尽享交通相对发达、市场交流便利的新光景,从根本上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的新平镇政府大门前,立有一块碑,记述了这一次移民:

“盛世移民建城邑。

新平镇地处山区,沟梁相伍,地广人稀,经济、文化、交通发展滞后。壬午之年,新平镇领导谋全镇之发展,富移民,强集镇,辟新区,建新居于斯地。此乃全镇之民众思发展、图富强、与时俱进、群策群力之大成也。

是年仲春,经多方奔走,终使移民项目省内列项。又多与军方磋商,促成原驻新平军营微偿转让。然年久失修,房屋破损,设施残缺,修葺在即。叔夏暑季,破土动工。数千人战酷热,沐风雨,填沟壑,开新路,引水源,架电网,修住所,建市场。期间,各级领导多方關怀,各界群众箪食壶浆,工程建设日新月异。历时五月,工程告竣。区内道路纵横,绿树成行,新居耸立,灯火通明,焕然借新。十三村移民离别大山,告别封闭,欣然入住。此为该镇三百五十余年最大之人口迁徙,为人文和经济相埒之浩繁。亦为新创造之起点,新发展之开端。

该区东倚延陵旧郡,商贾云集。西接内蒙古城,鸡犬相闻。南望长城巍巍,凉山苍苍。北俯田野悠悠,河水洋洋。故名:延陵苑。迄今,集镇人口达五千之众,五年将成万人集镇。

中共天镇县新平镇党委

天镇县新平镇人民政府

公元二零零二年十一月”

笔者熟悉大同长城沿线乡村百姓的生活状况,他们大多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居住条件更是恶劣。新平堡这样的移民,大幅度整体提高了几千人口的生活质量,影响深远,值得在此大书特书一笔。

猜你喜欢
新平榆林长城
美好教育三秦行
让蘑菇
登长城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新常态下榆林地区群众监督机制建设分析
陕西榆林海关正式通关
长城,长城
“数与式”复习专题
娶个保姆就能守住第三次婚姻?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