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洪莉:用终身学习服务培育创新生态

2018-03-31 09:33马文良
中关村 2018年2期
关键词:海淀区中关村学院

马文良

“不图名、不图利,只想把中关村学院办好,无愧于自己的内心。”

在北京市海淀区,这个名校云集的地方,有一所学校虽然没有显赫的地位,却在默默无声的滋润着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生态。中关村学院植根海淀,聚集科技企业,以社区教育、开放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抓手,构建了中关村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致力于培养科技公民,不仅深受中关村企业职工、政府公务员、学校师生和广大市民的热爱,而且吸引了全国大批高校老师和企业高管前来学习和交流。

作为中关村学院的院长,程洪莉在海淀教委工作了17年,分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那是一份按部就班、朝九晚五有规律的工作,但是自从2015年調任中关村学院担任院长以来,就变成了“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节奏,很多人不能理解程院长,中关村学院是海淀区教委直属的事业单位,没有经营指标的压力,在一般人看来,学院只需完成上级领导分配的任务就万事大吉了,为啥还要这么拼命呢?她坦言:“不图名、不图利,只想把中关村学院办好,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就是凭借这种情怀,她让中关村学院日新月异,年年都上新台阶。

面对终身学习发展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程洪莉带领中关村学院教职员工们,在认真分析海淀区情和成人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思考、详细设计和体系建构,运用系统创新方法,整合优化资源、创新教育模式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区域终身学习系统,进行突破性尝试,取得了丰硕成果。

理论创新,引领终身学习

程洪莉非常注重理论创新,她说:“我们不能在科技前沿用土办法工作,必须要在理论创新基础上研究终身学习的模式和内容”。在充分研究国内外终身学习教育模式和中关村终身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对终身学习进行了规律研究和模式研究,形成了终身学习系统和创新创业路径两大理论体系。

借鉴国内外终身学习理论,从国情和区情出发,设计出以支持群、学习群、价值群为价值坐标轴和以创意、创新、创业为实践坐标轴,每个维度分三环的“三环两空间”的理论模型。此模型将价值模式和实践模式结合在一起,实现系统的闭环运行,从而构建了区域终身学习系统的理论框架。

程洪莉带领团队通过对中关村20多年来的创新创业和支持政策的研究,发现任何创新创业项目都有一个坐标原点,就是找到未被满足的客户需求,由此经历五步:第一是创意,通过观察各种科技产品的创新点,打开思路,产生灵感,激发创意;第二是创新,通过小组头脑风暴,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创意加工成创新方案;第三是创造,将论证可行的方案加工成实际样品,让客户体验,并让团队得到成功验证;第四是创业,以创新产品或服务为载体,梳理业务逻辑,完成社会分工和利益分配,构建商业模式;第五是创富,要么是打动消费者,获得销售收入;要么是说服投资人,获得投资,总之可以保证现金流良好。

成功的科研项目和创业企业都会沿着“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和创富”五创路径发展。根据中关村受众对象的不同需求,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创意、创新、创造阶段的创新思维训练,即STEAM教育;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意、创新、创造和创业阶段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面向创业者开展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和创富的技能培训;面向企业家开展基于五创的战略思维培训。

与时俱进,改革社区教育

海淀区历史上有三山五园的皇家文化,构成了海淀文化的历史底蕴,改革开放40年来,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的创新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构成了海淀文化的现代特色。清华、北大等36所知名高校,中科院的60几个研究所,14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共同构成了海淀的科技力量。

几年前,程洪莉在社区教育的教室里,看到一位老年学员,手里拿着智能手机,电话铃声响了很久,老人却不能接听,她就问老人“怎么不接电话啊”?老人有点不好意思的说:“女儿刚刚给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太先进了,还不会用呢”。程洪莉帮助老人接通了电话,然而这件事引发了她的深思:“如何紧跟时代脉搏,将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通过社区教育体系,切实解决培养科技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现实需求?”程洪莉带领中关村学院的教职员工夜以继日的研究,通过革新社区教育内容和模式解决上述问题。

建设终身学习体验园,寓教于乐。中关村学院精心打造了“中关村终身学习体验园”社区教育学习模式,率先进行了终身学习路径的创新尝试。“体验园”是一个集学习、展示、研究、交流、传播和传承等功能于一身的区域性文化活动中心,将厨房、书房、花房、琴房等搬到课堂上,各项教学在功能各异的体验学习室内完成,体验学习西点、茶艺、厨艺、葡萄酒、书法、国画、古琴、摄影、礼仪、七巧绘、木工、拓片等课程,体验学习,寓教于乐。在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VR/AR等实践教室,学员能够体验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在老年科学素养课堂,开设有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电器的使用,互联网与手机支付的体验等课程,专门组织队伍研发针对老年人的科学素养课,让老年人能够跟上科技进步的节奏。中关村终身学习体验园植根于传统文化,设计系列社区教育课程,形成系列特色专业工作室,以体验式学习激发学员热情,为海淀区、北京市乃至全国提供了一个终身学习的创新方向。

植根企业,服务创新中心

在各项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情况下,程洪莉提出“中关村科技企业才是中关村学院赖以发展的基础,企业的需求是学院努力的方向,企业的创新是学院教学的内容,离开企业,学院的教育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围绕着企业的需求中关村学院不断创新。

常年举办“中关村自主创新企业大讲堂”,程洪莉提出“永久公益、智慧分享”的宗旨,承诺大讲堂对广大中关村企业永久公益开放,每年举办20余期,服务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数百家企业、数千名各层次人才,在2017年11月,被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周工作小组和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选为“2017年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从与学院有合作关系的上千家中关村企业中,优选出50多家企业参与中关村学院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共建,并将企业的创新产品作为教具,基于产品的创新点共同开发创新教育课程。

中关村学院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先后与中关村代表性企业百度、京东、联想集团、小米科技、新浪、北斗星通、中科龙芯、阿里巴巴、软通动力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展创新教育,陆续举办“全国高校创业导师特训营”、“政府公务员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培训”、“大学生科技创新游学班”、“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辅导班”、“中小学副校级领导干部轮训班”等各类培训,2017年12月先后组织近400多名海淀区的中小学副校级领导和幼儿园园长走进企业,考察交流,让基础教育副校级以上的领导们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和市场需求,开拓视野、打开思路,明确了创新教育方向。

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优选中关村具有创业示范性的企业引入中关村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以他们的创新故事和创业范例为广大学员进行现身说法的教学。无滤芯空气净化器、无水源饮水机、无极灯、石墨烯电暖画等技术创新,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等应用创新;共享单车、区块链、课件工场等模式创新;脑波训练系统、VR教学系统等未来创新。这些让学员们脑洞大开的产品,不仅开拓了学员思维,更是创业示范。

问起程洪莉的梦想和未来打算,她说:“中关村学院将不断在创新中前行,深度融合海淀创新资源与教育资源,建立科学的创新教育体系,在国内率先打造创新教育‘科教融合新模式,树立海淀区创新教育品牌,用终身学习服务滋润创新生态,服务北京科技公民培养体系,辐射全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海淀区中关村学院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初等教育学院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
学院掠影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