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背景下的民生新闻迭代

2018-04-01 20:41何唯龙冰
视听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生栏目受众

□ 何唯 龙冰

十多年前,中国所有的城市电视台,包括一些省级地面频道,几乎无台不干一件事,这就是上马一档民生新闻栏目,由于它接地气、说人话,很快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成了各地方电视台新闻立台的看家法宝。但渐渐地,这道让城市台在央视和卫视的夹缝中争得了一方天地的“地方特色小吃”,在喧闹过后,收视状况开始逐年下降。到了2015年前后,当新媒体异军突起,对广播电视主流媒体阵地的蚕食步步紧逼,电视民生新闻便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各城市台广告经营的萎缩,也大都是以民生新闻栏目中的广告呈断崖式下滑为标志的。

事实上,民生新闻的兴衰并不是民生新闻的事实本身出了什么问题,但同样是身边的新闻身边的人,为什么与十年前相比,落差如此之大呢?

首先,这与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有关。十多年前,民生新闻诞生之初,中国的电视新闻还是精英新闻,能在电视新闻里出现的人,非富即贵,普通市民百姓根本不敢想像自己也能成为电视新闻里的主人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有一种新闻把镜头对准普通人,让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电视里的新闻主角时,那种身边人、身边事的亲近感、新鲜感和满足感,一下子引爆了人们的热情。但今天不同了,以自媒体、社交网络为主体的新媒体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政治、财经新闻在新媒体传播中本身就不占主流,反倒是以普通人在微博里、朋友圈里晒幸福、晒恩爱,宣泄情绪和表达意见成为主体,它相对于过去以贴近性为优势的民生新闻更加接地气、更加说人话,把那些生活中你所关心的人和事,更加直接地呈现在你面前,如此一比较,人们还有什么必要按时间节点守在那儿,等电视上一条一条地按顺序播放新闻呢?

其次,昔日民生新闻的火爆,或多或少都与其当年多有舆论监督、敢于直言、为民排忧解难等有关,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一些民生新闻节目多以“帮忙”“办事”为栏目名称。但中国社会经过近十年的治理发展,政府部门的办事作风和工作效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投诉的渠道更多了,更方便直接了,而且有时还往往比找媒体曝光更有效果,如此,就分化和转移了社会公众对媒体的关注和需求,久而久之,使曾经红火一时的民生新闻热线,不再是人们求助、投诉或者宣泄的唯一和优先渠道了。

尽管眼下在各城市台民生新闻的火爆程度已大不如从前,但也只是从其超高的收视峰值回落到正常的收视状况而已,它依然是各个城市台经营创收最重要的广告承载平台。如果各地民生新闻的掌舵人能清醒地认识到问题出在哪儿,以及如何破解来实现民生新闻的迭代,相信民生新闻还是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和美好的前景的。

一、开放式生产,让观众从被动到互动

在传统的广播电视一家独大的时代,新闻节目的生产流程是线性和封闭的,从采访、编辑到播出,形成一个内部的闭环。采编播一条线流程中,除了记者采访与外界有关联外,其他环节和岗位都不需要外界的参与,坐在家里便可以完整地出产一期栏目。但这种生产方式出产的新闻节目,是一个信息相对单一、单向的传播,只适合于新闻资讯相对垄断的社会环境下,电视说什么,观众就看什么、信什么,但在时下的全媒体背景下,新闻节目如果还是这样的“内部”生产,单向传播,受众也只是被动接受的话,就会发现现在的观众已不是那么好打发的了。这是因为,时下大行其道的新媒体,它从一诞生起,就先天具有与受众互动的功能和特性,在一种开放的语境下,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已发生了变化,受众已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也可以是新闻的参与者、生产者和传播者,除了看新闻,他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网民的评论和观点又直接丰富新闻的内容,拓展新闻的外延,成为新闻的一部分。甚至于在很多网民眼里,新闻正文后面的评论,因为代表着民意和公共意见,要比正文更有价值、更有可看性,关注度也更高。

开放式生产,不仅表现在让观众参与进来,互动起来,还要体现在,民生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打入”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各个朋友圈及工作群,这样一方面可以在朋友圈中发现第一手的新闻资源,培植编外记者,最重要的是,要让朋友圈,成为自己新闻产品的传播者,利用网络传播的病毒式扩散原理,放大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2016年6月,在湖北省襄阳市发生了一起武疯子街头持刀伤人事件,襄阳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今日播报》的记者在获取这一新闻后,立即通过警方的微信工作群,获得了公安监控的现场视频,这条再现了第一现场的新闻先是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当晚的电视新闻又综合整理了微信网友的观点评论,一经推出,立即在网上网下形成热议,不仅当天就过了10万+,而且因为网友的参与和在朋友圈的大量转发,直接促成了襄阳市综治委在事发第三天就紧急下发了一个关于加强精神病人社区管理及责任追究的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法治的建设和进步。

二、精准化生产,让节目从直供到订单

就像一种商品必须要知道它的客户在哪儿、卖点在哪儿一样,民生新闻也同样要知道它的传播目标是谁,受众在哪儿。十年前,民生新闻之所以能大红大紫,其实一定角度上讲,也就在于它把焦点聚焦到了观众基数最大的普通老百姓身上,找准了受众是谁。但十年之后,当新媒体出现,微信、微博、APP,包括电子商务在内,都可以利用其互联网技术,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和个人喜好,自动分类、点对点地精准推送时,作为大众媒体的广播电视,在传播对象和满足人们个性化资讯需求方面,就明显处于劣势。为此,现在不少城市台开始在民生新闻栏目的话题和内容上,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从“闭门造车”的纯粹主观性策划,向有客观数据支撑的“订单式”策划转变。例如2017年10月,湖北省襄阳市首次举办马拉松赛事,襄阳广播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今日播报》在制定“襄马”赛事的新闻报道策划案时,就没有像过去那样凭主观想像,把重点放在赛事的名人趣事上,而是根据襄阳广电自有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从公众的热议和朋友圈的转帖中,发现市民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参与“襄马”和身边有哪些人报名了等等,于是《今日播报》的现场直播就把重心聚焦到市民参与的热情和“城市的节日”这样一个主题,结果在与央视体育频道的同步直播中,襄阳台的直播因为在方向和内容上更能满足本地观众收视的需要,当天直播收视率超出央视体育频道1.3个百分点,它成功地说明,针对性更强、目标更精准的电视节目,更能受到一个地域受众的欢迎。

三、复合性生产,让传播从单元到多元

对于大多数城市台来讲,电视新闻节目的生产,一直都是“自产自销”,即自己采制,自己传播。这是基于传统的组织构架和生产流程而造成的,一条再好的新闻,大多都是在电视上一次播过就完了,它不仅造成人力资源和新闻资源的浪费,还严重制约了自己新闻产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而在全媒体时代,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它可以在电视栏目上播出,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和APP的推送转发、分享互动、反复置顶、嵌入热词、关联链接等多种手段,来扩大其传播和影响,让一个小事件在几小时之内就有可能迅速蔓延成全国性的热点话题,这在传统媒体过去一家独大的年代是做不到的。

而资讯传播的渠道可以更多、更广了,反过来,它也对电视新闻的编辑记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职业素养能力的要求,新媒体技术应用的要求,和对新闻产品复合加工生产的能力的要求。目前,各城市台基本上都已搭建有中央厨房,以实现媒体融合。而媒体融合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首先要让自己的记者转型成为全媒体记者,而作为全媒体记者,可以一人兼备文字、图片、视频等采访能力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还要有适应电视、微信等不同媒体要求的新闻写作能力,在差异化的视角、敘事、表达、语态等方面都能驾轻就熟。当一个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出产的新闻产品,同时也兼备了新媒体传播所具备的要素,二者在渠道上各展优势,传播上互推互补,让一条民生新闻通过多端发布,从而达到传播力和影响力被放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扩散效果。

所以说,在全媒体背景下,只要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在生产方式、思维理念、产品定位和传播渠道等方面全面进行了融合,实现民生新闻的迭代,就会让民生新闻继续拥有强劲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民生栏目受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关于栏目的要求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栏目主持人语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