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沙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研究

2018-04-02 04:31吕嘉
防护林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海西州治沙枸杞

吕嘉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林业局,青海 海西 817099)

海西州主体为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沙漠是全国八大沙漠之一,沙漠化土地总面积947.1×104hm2,占全省沙漠总面积的76%。长期以来,海西各族群众饱受风沙危害之苦,生存空间逐步缩小、居住环境日益恶化、草地不断退化、民生问题十分突出,土地荒漠化严重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海西州始终以防沙治沙为重点,在国家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草原保护等重点工程带动下,局部地区的土地退化、沙化现象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质量和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农牧民经济收入迅速提高,防沙治沙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同时,坚持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方针,在治理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把沙地治理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地区经济发展、扶贫攻坚等有机结合起来,依托丰富的沙区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1 发展现状

1.1 沙生植物开发利用

海西州在沙生植物的开发利用上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和尝试,已开发出具有高原特色的藜麦、酵素、枸杞黄酮、枸杞粗多糖、枸杞软胶囊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制产品,延伸拓展沙区特色植物精深加工产业链,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成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流和方向。

1.1.1 枸杞 柴达木盆地属干旱荒漠区,气候土壤条件适合枸杞生长,是我国枸杞的原生地之一,天然野生枸杞生长在海拔2 700~3 000 m的德令哈、都兰、格尔木等地的沙漠地带。近年来,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战略决策,将枸杞产业发展作为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及防沙治沙的重点工作,枸杞产业发展迅速,建成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园和都兰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区,并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所生产的柴达木枸杞糖分和氨基酸含量高于宁夏枸杞,而且口感好、甜度大、产量高,深受市场欢迎,通过大力宣传和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加快了枸杞经济林发展,种植面积已达到2.94×104hm2,年产量达7.82×104t,产值达到21.6亿元。年采摘务工人员达7万人左右,实现枸杞劳务收入5.6亿元以上,人均收入达到0.8万元。目前,全州已获得多家国际知名认证机构有机产品认证的枸杞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达27家,认证面积0.67×104hm2,有机枸杞产量位居全国首位,生产的枸杞已注册了“柴达木”商标和地理保护标志。

1.1.2 白刺 白刺为多年生灌木,适应性强,耐旱、喜盐碱、抗寒抗风、耐高温、耐瘠薄,为荒漠地区典型植物,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格尔木、乌兰、小柴旦、诺木洪、宗加、香日德、铁奎等地,海拔2 750~3 100 m,适生于湖盆、冲积扇、河流沿岸、风积沙丘和盐碱滩地。据2014年海西州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天然白刺资源总面积8.27×104hm2。由于白刺果产量不稳,加之采集不便,目前仅州外少数企业收购鲜果加工饮品和保健食品。

1.1.3 黑果枸杞 柴达木盆地还分布有大面积的天然野生黑果枸杞,其中以诺木洪-大格勒-格尔木一线面积最大,面积超过1.93×104hm2。近年来,又将黑果枸杞产业作为沙产业又一主打品种开始着力打造推进发展,种植面积已达到4.6×103hm2。积极引进青海华纳、鑫德杞、诺蓝杞等企业,大力发展黑果枸杞种植、加工产业。

1.1.4 肉苁蓉 柴达木盆地天然梭梭林主要分布在都兰、德令哈、乌兰等地区,自2014年乌兰县在天然梭梭林人工接种肉苁蓉获得成功以来,已在天然梭梭林人工接种肉苁蓉已达233.33 hm2,为当地沙区资源开发利用、沙产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目前,德令哈市建成人工梭梭林基地266.67 hm2,接种肉苁蓉33.33 hm2,已成为沙产业基地建设的一大亮点。

1.1.5 藜麦 柴达木盆地的气候、土壤、海拔和地质地貌特征都与藜麦的生物学特征相吻合,在柴达木盆地有广阔发展前景。近年来,大力引进藜麦特色种植业,提高了沙地生产力,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特色种植面积近1 533.33 hm2,每年可为农牧民增加收入0.3万元。

1.2 生态畜牧业

柴达木盆地沙地辽阔,发展特色养殖潜力巨大,在地方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政策扶持下,以“梅陇模式”典范为引领,以推进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为核心,以村为单位组建的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150个、联合社7个,初步实现了草地畜牧业资源集约化、资产股份化、生产专业化、用工统筹化、营销市场化,开创了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经济发展“双赢”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生产新局面。

1.3 沙区生态旅游业

充分利用柴达木盆地特有的自然资源,突出点、线、面结合,把发展湖泊湿地游、沙地雅丹游、大漠风光游、民俗风情游、自驾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带动了全域生态旅游发展。如茶卡盐湖湿地景区2018年9月16日,迎来了2018年第300万名游客,景区运营以来首次实现年游客接待量突破300万人次大关,不仅实现旅游收入2.1亿元,而且带动了餐饮、住宿、零售等产业发展。

1.4 发展沙区新能源业

近年来,海西州充分利用茶卡、希里沟、蓄集、柯鲁柯、诺木洪、大格勒、锡铁山、冷湖等沙漠化土地大力发展工业商业项目建设,相继安排2.24×104hm2沙化土地打造风电、光伏、光热、储能等多种能源互补集成优化的纯清洁能源基地。目前,已建成172个新能源项目,实现并网容量5 617.5 MW,实现新能源技术规模化、集群化,在沙化土地资源利用上实现了“高效”与“生态”的有机统一。

2 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海西州沙产业已初具规模,不仅拉动了防沙治沙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而且成为沙漠增绿、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的金山银山,但是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2.1 技术水平落后,科技含量较低

海西州沙产业仍处于探索和培育阶段,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缺乏从事沙产业研究的专业研究机构和技术人员,产品科技研发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多停留在原材料供应生产阶段,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抗击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仍然较弱。而且沙产业企业规模小,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精深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低,没有规模优势,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不多,导致了低产出与低效益,逆向拉动生态建设能力不强。

2.2 发展资金不足,配套设施滞后

近年来,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重点生态工程投资逐年加大,但沙产业企业缺少专项扶持资金,而且优惠政策以及产业扶持不到位,导致沙产业企业融资困难,相应配套的渠、路、电、林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沙产业企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柴达木盆地风沙大、严重干旱缺水,这一恶劣自然条件,决定了发展沙产业风险大,投资回收期较长,经济收入前景不明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沙产业的发展[1]。

2.3 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完善

目前,海西州沙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种类单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枸杞龙头企业滞后于基地,突出表现为加工、销售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低,商品化处理落后,市场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低,深加工的企业仅有5家,98%的枸杞以干果的形式销售。沙产业社会化服务不健全,市场发育不成熟,社会中介组织和信息网络建设还很薄弱,产品生产的认定认证和市场准入的质量体系亟待健全,在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中处于劣势,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能力较弱。

3 发展思路

3.1 发展思路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遵循自然规律,立足实际,发挥特色,合理布局生态、生产和生活“三生”空间[2],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防沙治沙,以工业化的思维调整沙产业结构,结合柴达木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支持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科技创新平台,完善服务体系和融资渠道,大力推动沙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发展经济林、特色农牧业、新能源产业、生态旅游业、新兴业态产业示范建设引领作用,引领生产方式向绿色、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带动海西州沙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沙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海西州绿色富民产业新常态。

3.2 发展对策

3.2.1 尊重自然规律,优化水土资源 依托现有自然生态特征,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大自然的人为干扰和损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照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红线的要求,注重走特色化、集约化、生态化和低碳化的沙区产业化路子。一方面强化土地供求机制。科学规划,有效组织,高效利用,建立与沙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源供给体系[3]。另一方面强化用水保障。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与产业集约化发展相适应生产供给机制[4],形成合理的用水模式,保证柴达木地区水资源的长期、高效、持续利用。

3.2.2 完善政策机制,营造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沙产业激励约束机制,激发现有从事沙产业企业、合作社的内在活力,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发展沙产业,提升了沙产业建设整体水平。完善政府投入、税收减免和金融扶持等政策体系,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沙产业格局,规范市场秩序,依法保护沙产业主体的合法权益,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沙治沙事业,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防沙治沙的良好局面。实施区域合作策略[5],加强与周边省市的纵向经济技术协作,充分利用联合优势,扬长避短,增强产业凝聚力。

3.2.3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发展水平 技术创新是沙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6]。因此,加强科研攻关,努力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助推沙产业发展。一是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资源利用率。二是完善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鼓励基层技术人员大胆探索,总结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新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沙产业发展。 三是鼓励教学、科研单位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组建产业联盟,构建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实体。四是鼓励沙产业主体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积极进行创新,推动产品的加工升级换代,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最大化增值。五是加强人才的引进、使用和培养,营造用人环境,促进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2.4 优选建设模式,助推扶贫攻坚 坚持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建立集治沙造林、生态节水、生态农业、绿色发展、扶贫攻坚“五位一体”的沙产业发展模式,把沙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和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实现治沙与脱贫双赢。一是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形成沙产业发展生态安全屏障。二是加快枸杞产业标准化建设进程,走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有机化的路子,把柴达木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三是发展生态经济型沙产业,充分利用沙区资源和种质基因库,扩大沙产业的生产空间,建立一批新技术、新工艺中藏药生产基地。四是发展设施农牧业、生态畜牧业、特色农牧业和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产品的市场化和商品化处理能力。五是以“旅游+”为抓手,积极培育生态旅游新业态,促进旅游业与工业、农业、城镇化、文化、体育等领域全面融合发展。六是以风光电产业为龙头,着力打造了高原绿色新能源产业基地,带动发展风能、光能、新能源装备制造、大飞机拆解、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3.2.5 健全服务机制,夯实发展基础 发展沙区产业是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7]。一是建立沙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实行沙产业环境准入制度,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和方式,推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借鉴各种成功经验、技术和发展模式,为沙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快绿色产业园区建设,拓实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努力把园区建设成沙产业的“孵化器”、“助推器”。四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的集聚和关联效应,提升拓展沙产业发展链条。五是强化品牌意识,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三品一标”的开发和认证,支持鼓励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六是优化市场要素,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产品安全生产秩序,抓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海西州治沙枸杞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是酸是碱?黑枸杞知道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宁夏六月枸杞红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枸杞到底是怎么养生的?
通过物流一体化促进海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