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2018-04-02 07:03王淑金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畜牧兽医水产局福建南平353000
福建畜牧兽医 2018年5期
关键词:断乳水肿病白痢

王淑金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畜牧兽医水产局 福建南平 353000

大肠杆菌是猪肠道内正常的常在寄生菌群,只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才能引起猪只发病,常见的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水肿病3种。猪大肠杆菌病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及成活率,导致养殖成本增高,对养猪业的危害较为严重,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及早确诊该病,并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养殖户的损失。

1 病 原

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能运动,它存在于人、动物的肠道内,一直被认为是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因子,一直到20世纪中期,人们才认识到某些大肠杆菌的特殊血清型,对人以及动物具有一定致病性[1]。大肠杆菌的血清型排列通常以O∶K∶H来表示,主要抗原有O、K、H、F等4种,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主要抗原是O、K、F等3种,到目前为止,至少有O抗原173种、K抗原103种、H抗原60种,F抗原也正陆续被鉴定。它们通过产生与形成内、外毒素、细胞毒素、粘着因子等形成毒力因子从而引起新生仔猪腹泻和断乳后腹泻的不同病理过程[2]。随着近年来养殖业的密集性发展,致病性大肠杆菌对畜牧业发展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

2 流行病学

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在任何猪场均有可能流行。仔猪黄痢常发生于出生后一周内,以1~3日龄发病最常见;仔猪白痢常发于出生后10~30日龄,一般以10~20日龄发病较多;猪水肿病、仔猪腹泻主要发生于断乳后的仔猪[1]。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发生与病菌、周围环境因素和宿主因素相互影响作用有关。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携带病菌者,通过粪便排出病原体,散布于周边,污染外界环境,如空气、水源、饲料等,以及母畜的乳头和皮肤[1]。新生仔猪接触了产房,仔猪通过吮吸、饮食以及接触母猪的皮肤等严重污染的环境,从而引起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感染导致腹泻发生。

3 临床诊断

3.1 黄痢型 又称仔猪黄痢,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等引发的仔猪肠道疾病,是一种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潜伏期短,在出生后12 h内即可发病,最多见的是1~3日龄,日龄较大的较为少见,是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疾病。仔猪黄痢流行期间大都会引起邻近许多窝仔猪一起发病,每窝仔猪的发病率可高达100%。临床特征有剧烈腹泻、排水样黄色稀便,并且迅速死亡。病理检查有肠炎和败血症。初产母猪所生产的仔猪发病率最高,随着胎数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减弱。这是因为经产母猪长期感染大肠杆菌病后逐渐产生了对该病菌的免疫力。

诊断:根据1周龄以内初生仔猪大量发病,排黄色稀粪,以及特征性肠道急性卡他性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如果能够从发病猪肠道或粪便中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则可确诊。

3.2 白痢型 又称仔猪白痢,是由大肠杆菌引发的10~30日龄仔猪发生具有传染性的消化道疾病。该病常发于出生后1周龄到断乳的仔猪,1周龄以内及30日龄以上的猪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为排灰白色粥样稀便,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该病的发生大多是因为饲养管理不当、猪舍卫生条件差等。特别在冬、春季气温骤变、阴雨连绵或保暖不当,以及母猪缺乏乳汁时比较容易发病。猪肠道菌群不调、大肠杆菌繁殖过量是该病的重要原因。患猪突发腹泻,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黏性粪便。同时,患猪惧寒、脱水,食欲减弱,表现为吮乳量少或不食,有时可见吐乳[2]。病程一般为2~3 d,长的可达1周,多能自行康复,用药治疗效果也较好,病死率较低。剖检可见体表苍白、机体消瘦、被毛粗糙杂乱,脱水严重,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轻度炎症。

诊断:根据其临床特征、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最终以分离出相应大肠杆菌来确诊。

3.3 水肿型 又称猪水肿病,是引起小猪的一种急性肠毒血症,其特征性病变为胃壁和其他部位发生水肿。猪水肿病多发生于仔猪断乳后1~2周,但发病率不高,病死率却很高,可高达90%。体况越是健壮、生长越快的小猪越容易发病。该病多与饲料、饲养方式的改变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水肿病常发于饲料比较单一,特别是矿物质硒以及维生素如B族和E缺失的猪场。该病初期体温可能升高,但很快下降至常温或者更低,眼睑或结膜及其他部位水肿,病程数小时至1~2 d,出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转圈或盲目行走,口吐白沫,叫声沙哑,倒地抽搐,四肢似游泳状,渐渐出现后躯麻痹,倒地不起,在昏迷中死亡[4]。剖解病变主要是水肿,全身大部分组织出现水肿,特别是胃壁黏膜水肿最常见。有的病例没有发生水肿性病理变化,但是内脏出现出血现象,尤为常见的是出血性肠炎[5]。

诊断:根据发病日龄,特征性病理变化,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如从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并鉴定其血清型,可确诊。在临床上应注意与贫血性水肿、缺硒性水肿的区别,后二者均无明显的神经症状,治疗时注射抗贫血药或硒就能见效。

4 预 防

4.1 做好免疫工作 可选用大肠杆菌K88、K99、987P、F41四价疫苗。首先要做好母猪的免疫工作,初产母猪可分别在产前4周、2周免疫接种,经产母猪一般产前2周免疫接种即可[2]。母猪免疫做好了,仔猪出生后通过母乳饲喂可获得免疫抗体。健康仔猪在2周龄左右免疫接种仔猪水肿病灭活苗。

4.2 加强饲养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实施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出栏后对猪栏进行全面清扫、消毒。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及时清粪,定期消毒。接生时用0.1%高锰酸钾溶液对乳头及乳房进行擦拭消毒,然后挤掉乳头中少量的乳汁,尽快使仔猪吃上初乳。

4.3 加强仔猪断乳前后的管理 仔猪断乳切不可太突然,应提前补料。一般7日龄开始训练,14日龄适当补料,应坚持少给多舔,逐渐加量直至完全断乳。提前补料可满足仔猪的快速生长需要,增强胃肠道功能。切不要突然改变饲料与饲养方法,防止饲料单一,应合理搭配日粮,防止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适当搭配青绿饲料,并补硒。

4.4 药物预防 在断乳2周内仔猪饲料中添加适当的抗菌药物如土霉素、硫酸黏菌素、硫酸新霉素等,连喂3~4 d进行预防。在断乳期间也可添加抗应激药物如复合多维等,可提高仔猪自身抵抗力。

4.5 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健康 微生态制剂对大肠杆菌病有一定防治效果。国内近几年已有多种微生态制剂对畜禽腹泻进行防治,通过调节仔猪肠道内微生物区系平衡,抑制有害大肠杆菌繁殖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但与抗生素不能同时使用。

5 治 疗

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原则主要以消除发病因素、保护胃肠道黏膜、抗菌消炎、止泻、助消化和及时补液等为主。

1)对早期较轻微的仔猪黄白痢可服用微生态制剂,并再一次补充注射牲血素1 mL[2]。

2)对未断乳仔猪的黄白痢应对母猪进行产后康复治疗,可注射复方磺胺嘧啶钠20 mL与5%恩诺沙星10 mL联合用药治疗,并配合5%林可霉素8 g进行喂服。仔猪可灌服杨树花2 mL治疗,严重的可注射硫酸黏杆菌素注射液等进行治疗。

3)对较严重的断乳仔猪大肠杆菌病(黄白痢),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10%阿莫西林1 kg与10%恩诺沙星1 kg配合用药或者10%硫酸黏杆菌素1 kg与10%强力霉素1 kg联合用药,连用5~7 d。并配合5%恩诺沙星1 mL肌肉注射,或者肌注“毒痢血清”(硫酸黏杆菌素注射液)3~4 mL,每天1次,连用2~3 d,均可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仔猪水肿病的治疗可辅助强心、利尿、解毒的方法以提高疗效。在一侧颈部注射恩诺沙星20~50 mg,另一侧颈部肌注盐酸异丙嗪25~50 mg。体温下降时需皮下注射樟脑磺酸钠3~5 mL,口服利尿素,选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C、亚硒酸钠-维生素E等药物辅助治疗对较慢性病例有一定疗效[6]。对卧地不起的患猪则需要用10%葡萄糖500 mL、20%磺胺嘧啶4~6 mL、亚硒酸钠-维生素E 2~4 mL和强力水肿灵混合后静脉注射,每天1次,静脉注射时需缓慢,以免加剧心脏负担,使病情加重[7]。

5)对严重腹泻的可喂服补液盐或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并适当补充多维,补充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猜你喜欢
断乳水肿病白痢
浅谈鸡白痢的诊断与防控
断乳仔猪育肥初期饲养管理的探析
仔猪白痢的诊断与防治策略
幼年牦牛饲养管理技术
断奶幼兔如何饲养?
鸡白痢的防控
中药防治仔猪黄白痢效果探讨
小猪的断乳管理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仔猪水肿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