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侗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2018-04-02 02:16陈思超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丝路艺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黎平县侗族服饰

陈思超(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贵州黎平侗族服饰传承现状

近年来,随着传统农耕社会的现代化转变,经济实用、追求简便且时尚的大众化服饰理念开始被越来越多地侗族人民所接受,外出打工的侗族妇女,已经基本告别了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换上了经济实用、简便入群的时装。侗族服饰文化的正常延续和传承受到了强大冲击。靠口耳相传、揣摩心记的经验性学习的传播方式和教育方法,在节奏快、事务杂、时间散的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机。

(一)尚重镇侗族服饰传承现状

宰晃寨距离尚重镇3公里,与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村民的生计方式也是以外出务工为主。但当地妇女在接受现代服饰的同时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在一身现代服饰的装扮下普遍都戴着本民族特有的头饰。在宰晃寨,侗族的传统文化还有一定的保留。就服饰而言,家家户户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民族服饰,只是平日里并不穿戴,仅用于婚嫁、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时穿着,每位女性一般都有两三套侗族服饰,包括:儿时一套,婚嫁一套,长大定型后一套。

盖宝村距尚重镇有20分钟的车程,由于长期以来与外界交流较少,这里的民族文化还保有传统特色。进入村中,村民主要穿着青布衣,少数穿着现代服饰,在寨中随处可见农闲在家的妇女们正在进行刺绣、织线等服饰制作。调查发现,这里还保留着传统的服饰制作技艺。据盖宝村村长介绍,因为这里的服饰并不作为商品出售,所以服饰的制作都是利用农闲时间进行,且都是纯手工的,并无专门的人员进行作坊式的批量生产,服饰的图纹、样式、织法都是最为传统和古老的。

二、侗族服饰的保护现状

(一)黎平县政府保护措施

笔者通过对黎平县民宗局的采访得知,就整个黎平县而言,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主要是通过申遗、对非遗传承人的补助、举办各种节庆活动等渠道来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如:黎平县每两年举办一次“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这便使得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宣传。

此外还有对民族商品贸易的鼓励支持,当地政府对涉及到民族商品贸易的贷款进行2.8%贴息,以此支持民族贸易的发展,使民族文化产品得到传播和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当地政府积极“申遗”,保护非遗传承人,通过补助等方式改善传统艺人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水平。

(二)尚重镇保护措施

1.政府层面:(1)组织传统服饰刺绣培训班,并不定期进行刺绣比赛,比赛次数为一年6次或一年2次。(2)举办琵琶歌比赛,借助琵琶歌的展现形式来达到对侗族服饰的宣传和保护作用。(3)定期举办大型活动:例如在2014年6月13日在尚重镇举办的“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文艺展演活动”,便由当地60余位各级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与侗族群众着节日盛装,在鼓楼前为观众表演了精彩的侗族琵琶歌以及传统服饰刺绣技艺。

2.民间层面:(1)自发组织的民间活动。如:祭萨、牯藏节等,都是当地特色节日,均穿着民族盛装参加,在传统习俗文化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起到了对民族服饰的保护及传承作用。(2)民间传习室:在尚重镇盖宝村,当地村民自发创办了传习室,专门用于教授侗族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服饰的教学。文化站杨站长介绍说:“这都是由村民自己组织自愿参加,县文化局会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但这种传习室不是每个镇都有”。(3)家庭传承: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离不开每户侗家的努力,作为传统婚礼中的嫁妆,侗族服饰一直在家庭中沿着母系血缘传承下来,在对尚重镇盖宝村的走访调查中,采访到一位十岁的侗家小女孩,她八岁时便已开始跟着妈妈学习服饰的制作,现已能够熟练的操作线椅和刺绣,这样的家庭传承是传统文化保护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三、侗族服饰传承中的断代危机

由于青年人的大量外出务工,使当地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的文化传承出现了断代问题。探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没时间。贵州自然条件恶劣,坡陡谷深,人多田少,经济落后,当地侗族居民多已外出务工为生,有的一年回一次,有的几年不回,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本民族文化技艺。在尚重镇盖宝寨的调查发现,寨中多为老人与小孩,即使老人愿教,小孩愿学,但没过几年小孩长大,要么上学在外、要么外出务工,同样是时间的缺乏导致技艺无法有效传承。

2.不愿学。其一,耗时长,一块侗布的制作往往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而传统服饰的制作则可能花上几年时间,所以年轻人根本不愿静下来制作服饰;其二,经济价值低,虽然一件侗族盛装可以卖上几万元,但算上时间成本则不值,年轻人宁愿选择打工挣钱也不愿意花大量时间来制作服饰;其三,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当地年轻人过早过多的接受了外来文化,使得他们更倾向于穿着简易便捷、物美价廉的现代服饰,因此也就不愿去学传统服饰的制作,有需要就直接购买即可。

3.不愿穿。笔者前往贵州调研时正值七月,烈阳高照,所以当我们在采访中问及为什么不愿穿着传统服饰时,受访者往往第一句就是:“天气热”,因为相比现代工业服饰而言,侗服在透气、轻便方面不如现代服饰。而其不愿穿着的原因还包括:穿着麻烦,过程繁琐,仅卸装就有近20道程序,而穿上整套侗装则花费近半个小时。实用性不强,因其服饰过于华丽、精美、厚重,所以穿着整套盛装并不利于平日里的生活劳作。

四、原因探析

1.生产力的提高。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等,往往都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发生改变,这就决定了人类在生产力发生大的变化时,其相应的社会文化也将发生急剧变化,其中具有时代特性标志的便是人们的服饰。贵州省黎平县虽坐落于大山深处,但是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的改善,农用器械的普及运用,如今的生产力较之过去已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为适应新的生活、新的社会环境,民族文化便主动寻求自身的改变。侗族服饰也是众多文化变迁中的一员。

2.思想观念的转变。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在大城市里接触了太多的现代事物、流行文化等等,为适应新的环境,为了能够让城市更好的接纳自己,所以主动融入到现代的生活中去,并且群体从众行为使得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城市生活规范作为准则,通过流行文化来做出社会判断并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新的环境、新的文化、新的思想也就必然导致了年轻一代的侗族人更倾向于穿着流行服饰来展示自己。

3.文化隔离的打破。心理隔离是促使服饰文化传承最根本的原因,这是民族间意识形态、宇宙社会观、哲学观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根本隔离。[1]而如今,贵州黎平的侗族社会已经渐渐没有了这些文化隔离,交通设施的改善、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侗族人民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交流也越来越多。所以,有利于服饰文化传承的文化隔离已被打破,这种隔离的打破,就促使侗族服饰在发展将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

4.传承环境的消亡。所谓传承即有传者与承者,在贵州黎平,作为服饰技艺传者的多为中年妇女和老人,但是老人数量每年都在减少,而掌握服饰技艺的中年妇女往往为了生计和家庭管理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教会下一代。作为承者的年轻人,要么在上学要么选择了外出务工,这样便导致服饰技艺无人承接,传承断代。

结语

笔者认为,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单纯的保护只会使传统文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失去固有的生命力,而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和长期保护。而大力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虽能在一定形式上得到传承,并在短期内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但一味的发展终会使其失去原有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从而谈不上保护。所以,对于黎平县当地侗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政府可以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吸引并鼓励企业家把目光投在少数民族服饰上,在发展侗族服饰的同时,更多的注重对民族服饰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已避免在发展的过程中使服饰的文化价值受到破坏。同时,政府、企业与群众都要共同努力,协调合作,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达到以民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再以经济发展为动力带动民族服饰的繁荣和对民族服饰的保护。

注释:

[1]宋湲.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异[J].哈尔滨学院学报,第23卷第5期,2002(5):140.

猜你喜欢
黎平县侗族服饰
酸的思念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侗族春社节女性盛装服饰考察——以黎平县龙额镇为例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