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f小调叙事曲的风格特征

2018-04-02 02:16陈童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丝路艺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叙事曲曲式小调

陈童心(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肖邦作为浪漫派时期的典型作曲家,可谓是音乐文化史上最伟大旋律大师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悲痛深刻的情感、鲜明的民族性以及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往往需要演奏者有丰富的阅历和音乐感知能力才能诠释一二。

叙事曲题材与19世纪的文学叙事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肖邦则赋予叙事曲音乐更丰富生动的情感,以高超的作曲技术、精妙的曲式和声构思、华丽的旋律走向以及精致的织体,使叙事曲具有交响性规模,得以戏剧性地发展,丰满地刻画了田园式的、英雄性的、戏剧性以及悲剧性的叙事曲音乐形象。

一、乐曲简介

(一)创作背景

《f小调叙事曲》创作于1842年,此时的肖邦,本就病痛缠身,再加上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迫使他在当年的2月开始停止了演奏生涯,再在公众视野公开演出已经是1848年了。雪上加霜的是,约翰·马图欣斯基-肖邦最亲密的朋友之一,在这一年去世了,这使得肖邦与祖国的联系更加艰难,倍感孤独。《f小调第四叙事曲》正体现了肖邦此时的忧郁和孤苦,但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大概就是在绝境中依旧心怀美好与希望,乐曲中对大自然的回忆带给肖邦安慰,更带给听众油然而生的悲情的温存。

(二)曲式结构总览

《f 小调叙事曲》的曲式结构复杂,很多理论家及音乐评论家都对此曲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如符拉季米·普罗托波波夫在书中写到“这首叙事曲是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1];勃·阿拉波夫认为“肖邦的第四叙事曲是变奏和奏鸣原则”[2]; A·索洛甫磋夫认为肖邦第四叙事曲“是用很自由的形式写成的”[3];钱仁康则认为“其结构是奏鸣曲式的原则和变奏原则的结合”[4]。以上各位权威理论家虽在曲式定论上稍有差压,但终归是以“奏鸣曲式”为核心主导分析的。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此曲的变奏:肖邦运用了变化伴奏织体音型的变奏手法,加之以考究的和声和装饰性的旋律,此为肖邦巧妙的变奏手法;肖邦在有些变奏中使主题旋律的色彩变得浓重、气氛由轻松转化为深沉,使主题动机更加具有表现力,对听众的情绪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还有一些变奏已出现了全新元素和调性,即本质的改变。

(三)乐曲分析

现以奏鸣曲式为主线,并将其他结构原则渗透在各个部分中,探讨f小调叙事曲的曲式布局。

引子(1~7):引子部分似冥想般,如远方飘来的隐约的风或是歌声,带有安静惬意自然之美,运用平稳的旋律、舒缓的节奏、平淡的和声安排。引子的层次细分可多达七个,右手的旋律带着两层和声,左手的根音支撑着三层的和声。此起彼伏、若隐若现的声部需要演奏者极其细腻的控制能力。引子由三个逐渐缩短的小语句构成,好似在耳畔的温柔叮咛,一句句地精简,娓娓道来地引出主题。

主部(8~72):主部占全曲篇幅比重较大,其本身就是一个是三部性变奏曲,由主题--变奏1--插部—变奏2组成。主题在色彩上暗淡而忧郁,好似哭诉般的自怜自哀。

主部主题是不规则的三部曲式,每个乐句由可划分出两个乐节,前一节有切分连线而后一节由休止断开,连线如喟然长叹,休止若锥心抽泣。三句细分如下:第一句(8~12)的开始注意是mezza voce的力度标记,应注意将左手柱立式和弦集中且控制力度,才能很好地衬托右手的哀怨情绪。左手以圆舞曲节奏,由根音带出两个柱式和弦组成。此句的调性由f小调转为降A大调。第二句(13-16)以模进的手法将旋律上升小三度,结束在降b小调上,情绪有悲怆转入慷慨。第三句(19-22)调性游离于降b小调和f小调之间,旋律变化重复第一句。

主题变奏一(22~36)句法结构与主题完全相同,只是在每一处句尾加了装饰音型,突出了肖邦独有的哀怨的美。结束在降b小调。

主题的第一次变奏(23-36小节)保持了主题的伴奏音型,但在旋律中加了一些装饰,情绪和感情色彩基本保持不变。

插部(36~57)很长,由降G大调引入,左手尤其弱而连的八度爬行,衬托着右手的持续性和旋,需要演奏者极强的声部感知能力和触键灵敏度,给人以幻想朦胧的听觉感受。和声上,肖邦对于四度连续屡试不爽,善于运用属七连续、减七连续、自然七和弦连续多种方式,以强有力的倾向性导出主题的第二次变奏[5]。

主题变奏二(58~71)好似情感的极度宣泄,肖邦云哟经复调手法极大程度上扩充了内声部线条,以ff的力度演奏左手低音八度的下行,并加入了各种形式的大规模的和弦形态。

连接部(71~84):以密集的音符跑动和戏剧性冲突的情绪对比,在展开部出现之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1小节强有力的贝多芬式大和弦,转入72~74小节一跃而起的高难度分解柱立式和旋模进,再引出74~80小节的速度推进及绚丽出彩的过渡性旋律,最后幻化出四个小节平静温暖的情绪。

副部主题(84~99):

圣咏合唱般的副部主题由4~6个声部组成,委婉抒情。肖邦作曲技法的高明之处体现在,他每一次使用和弦外音,都是有去向、有出处的,内声部主题之间相互渗透呼应,使和声得以自然舒缓的延续。肖邦还多次运用大库普兰独特的装饰音型。

展开部(100~128):

肖邦巧妙的将一出现过的前奏、主题、连接、副题核心材料有机结合,以六度音程为音响主体,以复调形态呈现出多种线条的织体组织。此段调性不断转化,使音乐带给人动荡不安的情绪。调性分别经历了g小调—a小调—g小调—f小调—降D大调—降A大调和降A弗里几亚大调。

主部再现(135~164):

由主部主题的第三次、第四次变奏构成。第三变奏(135~151)由赋格段引出,很好地承接呼应了展开段的复调化。第四变奏(152~164)中肖邦将音距拉大,并多次使用典型的肖邦式“回音—半音阶—双助音曲折—倚音收尾”装饰手法,层层推进,将澎湃的情绪宣泄到极致。

副部再现(169~210):

以长线条的气息展示了肖邦内心恢弘气魄的大我,称得上全曲真正的高潮。伴奏织体以六连音节奏出现,波浪型的分解和选配合着右手圣咏般的歌唱,层层叠进,感情上尽显汹涌开阔。然而,195—201小节的长琶音和大和弦速度加快、力度加强地步步紧逼,直到于202小节如敲醒命运般沉痛的三个和弦。

尾声(211~239):

由持续跑动的三连音十六分音符贯穿着,应关注每一个细微的力度记号。此段运用了困难的双音双三度复节奏演奏技术,在231小节达到顶峰,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恢宏的结束全曲。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很好地演绎这部作品,除了高超的技术把控能力、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之外,对作品整体的曲式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研读乐谱的重要性。肖邦叙事曲作为肖邦首创的器乐题材,是音乐史上崭新的突破和戏剧性地创新,具备高度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世界音乐之林永不褪色的瑰宝。

猜你喜欢
叙事曲曲式小调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奔驰在祖国大地上
——选自大型交响叙事曲《苗寨的故事》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五河小调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性依存叙事曲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