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模式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8-04-02 16:55冒桂丽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还原剂应试现象

冒桂丽

(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 644200)

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着传统应试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双重要求,与之相对应的,高考对化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形成了新的模式.这个模式既是对传统化学教学优点的传承,同时又面向未来的教学需要提出了新的思路.有人在概括高考新模式的时候,作出了这样的总结:高考化学试题一直保持“夯实基础、强化能力、关注实践”的特色,近几年的命题,更加突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在化学实验方面,在强调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及基本应用的同时,突出了在真实背景下的实验设计能力综合考查.这样的判断,意味着对化学知识构建的途径中实验的作用作出了强调.其实,实验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认识,实验背后所需要的思维与整体化学知识的构建,仍然应当是化学教学与应试的重点.对此,笔者有三点肤浅思考,想与同行们商讨.

一、新高考模式背景下化学教学的立足之本

高考是学生的临门一脚,教师的修炼之功却应当在教学.新高考模式的背景下,化学教学的立足之本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有同行指出,当前高考具有“聚焦知识生成,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聚焦评价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等特点,基于这样的总结,其提出的观点是“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应该立足于教学之本,积极应对高考改革.”笔者以为,化学教学真正的立足之本,应当是基于化学知识的建构,培育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电化学”的教学中,一方面要面对高考提出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实践的要求,同时又需要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笔者在该内容的教学中,选择电解这一内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电池是一个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电路元件,而在生活中又看到许多为电池充电的情形.为什么有的电池不可以充电,有的电池可以充电呢?充电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

这一问题切中了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以及产生的问题(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类似的问题,但却没有解决问题的空间,而电化学内容的学习恰恰可以为学生提供这个解决问题的空间),在问题的驱动之下,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存在问题.在解题动机之下,笔者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个演示实验:将一张pH试纸用NaCl溶液浸透,然后从一节干电池两端引出两根导线(其中串联一只小灯泡),并将导线与试纸接触,让学生观察现象.应当说这个实验现象还是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因为学生从来都没有想到会在试纸上出现两个不同颜色的同心圆,而且颜色居然还不同.其后,笔者提出问题:请从化学反应的角度对刚才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问题的提出,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已经从实验现象的观察转向了化学知识的运用,实际上也就是进入了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应试的需要自不必强调,而应试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体现在学生对化学语言的组织上,因为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不同于计算中的分析、列式与求解,而是基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去对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作出猜想,然后用化学的学科语言去描述这一猜想.这一描述成功了,就意味着学生对电解质溶液在直流电电场的作用之下,溶液中生成的阴阳离子以及与电源两极相连的两电极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而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充电”概念去思考充电过程中电池内部发生的反应.这实际上又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由于现象真实、逻辑正确,因而推理得出的认识,完全可以支撑学生对电解、电解池的概念的建构.

这也表明,新高考背景下,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立足于化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对化学学科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是一个重要的取向.

二、基于高考需要的化学实验作用有效发挥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一直被强调,在新高考模式背景下,不少同行认为“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知识学习始终的,所以在进行高考复习时,必须重视对相关实验知识的讲解与应用”.笔者以为这样的判断具有一定的道理,在高考复习中适当重现或创新一些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回顾原来的知识建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原有知识的认识;而创新实验(更多的是基于曾经的高考原题中的实验素材进行创新)则有利于为学生强化知识建构提供变式,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复习中,考虑到学生对该反应过程中的氧化剂、还原剂的认识,以及对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的掌握可能有一些模糊,笔者在教学中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努力为学生去创设一个实验思路(笔者一直认为,化学实验不是教师给学生做实验,而让学生被动地观察实验现象,而应当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一定的猜想,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预期).这个实验设计是这样的:首先,基于生活中常见的还原剂的应用(如食品盒中常常放置的还原剂等),让学生思考其作用是什么?其次,待学生对氧化剂及还原剂有了些许印象之后,再提出新的问题: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KMnO4是否具有氧化性?KI又是否具有还原性?实际上学生此时的设计实验的思路与新授课时是不同的,因为其有相关的认识作为基础,因而这儿的复习重心是让学生对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而这也是设计实验的目的.

研究表明,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学生可以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以及实验设计的思路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认识,从而起到了促进学生将化学实验现象与原理紧密结合并生成迁移能力的作用,而这种迁移能力,正是新高考所强调的.

三、瞄准化学高考需要的教学资源拓展利用

当前的化学高考,对资源拓展利用比较重视,在教学中、复习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资源拓展利用的空间.

比如在“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丰富化学史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化学发展史上曾经哪些人对元素周期律作出过什么样的贡献,这种用历史知识串联起不同学习环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站在历史角度建构化学知识.而学生在此过程中就会产生兴趣,他们会对化学家如何思考的兴趣,可以驱动他们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度探究,于是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就可以超越“表”的层面,真正指向“周期律”的认识,这种认识将是根深蒂固的,是可以促进学生在其它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加以应用的.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要结合新高考模式需要,真正立足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这样才能满足考试评价与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

猜你喜欢
还原剂应试现象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氨还原剂喷枪中保护气旋流喷射作用的研究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氧化剂与还原剂”知识解读
熟悉优先原理 迅速准确解题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