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乌蒙山区迤那镇精准脱贫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4-02 08:58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9期
关键词:攻坚精准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十分重视精准脱贫的问题,乌蒙山区的脱贫开发现状也备受关注,我国贫困地区的脱贫不应仅仅局限于粗放式的脱贫,而更应该着眼于精准脱贫,让更多的贫困人民从精准扶贫中不断脱贫致富。在我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农村的精准脱贫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代的中国农村的精准脱贫不再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巩固温饱成果,达到吃好穿好的成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精准脱贫这个词逐渐在中国陆地上蔓延,并逐渐成为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乌蒙山区迤那镇贫困现状

迤那镇处于贵州省西北高寒山区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北部,自然环境恶劣,是贵州省的第二类贫困乡镇,管辖着3个党工委、15个村(社区)、95个村民组,国土面积205.36亩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万亩,这里长期定居着汉、布依、仡佬、回等8个民族,总人口9598户41012人。2009年末人均年收入仅有2583元,人均占有粮食485公斤,全镇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土豆等,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苹果、核桃等为主。经济发展滞后一直是阻碍迤那镇发展的屏障,在党中央、国务院、贵州省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和省、市、县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迤那镇集全镇之力、全民之智,奋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争取早日摆脱贫困,摘下贫困的帽子,拔掉“穷根”。贫困发生率从2009年的25.8%下降到9.7%,贫困人口从2009年的2413户8447人减少到1248户3993人,贫困村从2009年的13个减少到7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9年的2583元增加到7255元,2015年底预计可达到8200元。

乌蒙山区是国家新一轮开发扶贫攻坚战主要阵地且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地区,更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毗邻地区的38个县(市、区),其中四川省13个县,贵州省10个县(市、区)、云南省15个县(市、区),是集红色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偏远山区、贫困落后地区于一体,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少数民族聚集多的连片特困山区;国土总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2015年末,总人口2200多万,城镇人口650万人,城镇化率29.5%;乡村人口155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21.86%,苗族人口逾106万之多,是全国新一轮脱贫攻坚的六大片区之一。

近几年来,乌蒙山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脱贫工作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脱贫政策脱贫模式也不断发生变化,脱贫模式由粗放脱扶贫向精准脱贫转变;脱贫思想由“要我脱贫”逐渐向“我要脱贫”转变;脱贫方式由脱贫信息精准到脱贫措施精准转变。

二、乌蒙山区迤那镇精准脱贫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迤那镇精准脱贫政策实施的成效

近几年来,迤那镇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坚持开发式、参与式、精准式脱贫方针,深入贯彻学习并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县脱贫开发工作决策部署,实事求是、因地施策,逐村逐户制定脱贫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全镇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贫困村快速减少,贫困人口大幅递减,精准脱贫初现成效。

1、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2015年迤那镇生产总值达4.95亿元,比2009年增长425.18%。2015年底,财政收入达2480万元,比2009年增长257.86%;固定资产投资高达7.34亿元,比2009年增长1985.23%;存款余额达1.82亿元,比2009年增长465.22%;贷款余额达1.02亿元,比2009年增长316.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750元,比2009年增长316.6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55元,比2009年增长180.87%。根据区域土壤、气候等特征,着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呈现2.5万亩优质烤烟、2万亩经果林、4.1万亩优质马铃薯、2.1万亩高产玉米、1.1万亩党参和2.52万头大牲畜存栏、3.26万头生猪出栏的良性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六个行动”为抓手,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沟通协调和监督检查三个工作机制,认真贯彻执行项目建设领导负责制,领导干部包保制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切实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人马、一个方案、一抓到底。近年来,共争取投入3亿多元资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15个,基本实现了通村路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电网升级改造“三个全覆盖”。

3、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以天然林保护为突破点,结合经果林种植、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种植草木和养殖牲畜、荒漠化治理、保持水土等项目工程,全面实施“封、造、管、抚、育”五项措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截至2015年底,全镇实施封山育林2.54万亩、荒山造林5100亩,种植经果林2.2万亩、牧草1.2万亩,实施水保工程1.2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5200亩,森林覆盖率由2014年的39.2%提高到2015年的42.2%,有效解决了石漠化加速现象。

4、干部群众精神动力明显增强

经过长期的脱贫攻坚战略,“要我脱贫”逐渐向“我要脱贫”的转变成为群众脱贫的主流思想;“要我为群众做事”向“我要群众做事”的转变成为干部做事的主流思想;各领导干部群众在践行“贵州精神”、“威宁精神”的实践中发扬“急争抢、敢拼闯”的拼搏精神,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时代氛围。

(二)迤那镇精准脱贫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脱贫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资金供给不足是影响精准脱贫政策顺利实施的重要屏障,2014年,迤那镇在推行精准脱贫过程中采取每户贫困户扶持5000元养殖能繁母牛,2015年推出每年贴息贷款1万元,但还有几个村的脱贫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这严重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很多农民反映贴息贷款的脱贫资金较少,他们只能做一些小规模的种养殖,不能从根本上摘下贫困的帽子。资金没有用到刀刃上,完全就是一种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这样再多的脱贫资金对他们来说都是无济于事。

2、新旧思想观念相互抗衡

由于缺乏文化知识素养,很多人都没走出大山去接受新思想的洗礼,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扎根迤那镇,一时难以改变。好多人抱有一种“等、靠、要”的思想,一心指望着脱贫资金来养活自己,不会利用国家精准脱贫政策来努力让自己真正的实现脱贫。对于新的脱贫方式的“袭来”持一种抵制和怀疑的态度,不愿意去接受,也不愿意去改变。也许是他们穷怕了,对这种新思想的冲击还需要一段的时间去适应。农村的精准脱贫不再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巩固温饱成果,达到吃好穿好的成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3、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不足

迤那镇在2009年以前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小城镇,教育和经济的落后,导致很多农民教育水平较低,30岁以上的基本都是初中文凭以下,在技术方面自然也比较欠缺,他们只会一些传统的耕作方式或种养殖方法,而国家很多精准脱贫项目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做支撑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深入调研中,我发现很多的精准脱贫项目能很好的让农民脱贫,拔掉穷根,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培训团队,培训效果不佳,导致很多农民对于新的脱贫项目持怀疑的态度,这严重影响了脱贫效果,也就不能及时让农民脱贫,全面奔向小康。

4、群众监督不力

在深入调研中,我发现有很多的“人情味”的脱贫,关系户、人情户现象依然很严重,然而群众对此现象却采取不闻不问,置之不理的态度,这就给基层政府官员提供了更多放纵的机会。久而久之,很多的脱贫资金和项目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户手中,而是由政府官员直接拍板决定,根本没有民主参与可言。民众监督意识的淡薄助长了政府官员的肆意妄为,导致了“脱真贫,真脱贫”的理念落空。

三、乌蒙山区迤那镇完善精准脱贫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迤那镇脱贫资金力度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是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并且需要把握好精准脱贫取得的成效。在工作中,从贵州省省政府到威宁县县政府,再到迤那镇政府,都要坚持加大资金脱持力度,整合各方资源,把各项脱贫资金用到刀刃上,迤那镇政府以宣传栏或宣传手册的方式公开各项脱贫资金,晒出脱贫资金清单,让群众知晓,各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集中力量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还要严格按照“瞄准重点、精准制导、定点清除”的指导思想,注重提高精准脱贫资金和项目的效益,提高脱贫工作实际成效。特别要坚持各项优惠政策并举,“锦上添花”少一点,“雪中送炭”多一点,彻底解决并力保贫困群众贴身利益得以落实。加大精准脱贫工作的考核力度,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逐渐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精神生活质量。

1、教育脱贫是迤那镇精准脱贫政策实施的重要环节

对教育的脱贫是党和国家全面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举措。迤那镇各相关部门要不断建立健全教育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信息精准管理体系,遵循定点、定向的原则,对贫困地区的孩子,逐步构建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脱贫体系,有针对、有计划的开展家庭式教育脱贫工作计划,解决贫困农户家庭子女上学难,上学贵、辍学率高等的问题,对贫困家庭的孩子脱贫和扶志相结合,定点帮扶干部应多和他们交流思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他们拉近距离,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献计献策。

2、加大迤那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迤那镇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长期制约了当地农民脱贫的积极性,在脱贫过程中可能很多人虽已脱贫致富,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精神文化却一直处于“缺氧”状态,所以在精准脱贫过程中既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创新资金运营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并规范脱贫开发互助资金管理制度,综合利用国家各项好政策的积极引领作用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靠近。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资源,优先解决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电力质量低下、信息不对称等突出问题。

(二)加大信息宣传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养

由于信息宣传力度不够,导致迤那镇很多村干部只知道有精准脱贫这个政策,却不知道精准脱贫的涵盖范围和具体实施办法。因此,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势在必行,只有让各级村干部深刻理解精准脱贫的概念,定点脱贫工作人员定期组织召开村干部会议,制定关于精准脱贫的宣传手册,宣传精准脱贫相关政策,涵盖范围,具体做法,提高信息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应该做好扶贫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的宣传工作,引领社会各界人士以多样化方式参与到脱贫工作中来,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干部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自信心,这样才能顺利开展工作,切实了解决农户需求,尽早实现脱贫致富。各党员干部做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养,只有首先摆脱了农民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各个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三)创新迤那镇脱贫方式,改变传统的脱贫模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发展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加强对农民技术的指导和运用,让每项扶贫资金和项目都能落到实处,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尽早实现脱贫致富。建立健全脱贫对象识别机制,做好建档工作,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脱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针对不同的贫困程度实施不同的脱贫方式,不能采用“一刀切”采用千篇一律的脱贫方式,这样不仅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且也不能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彻底拔掉“穷根”。

(四)加强对迤那镇政府官员的监督力度

建立健全民众监督机制,加强对迤那镇政府官员在精准脱贫过程中的监督力度,让“亲情户,关系户”在精准脱贫过程中彻底消失,公平、公正的脱贫,做民众满意的政府。实行阳光脱贫,让更多的农民在精准脱贫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健全民主参与机制,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评选中来,鼓励民众多提意见,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

四、结语

精准脱贫是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内容之一。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各级政府的共同奋斗目标,也是迤那镇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的精神动力。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初期,迤那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下的脱贫,精准脱贫政策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对象要精准,措施要精准,达到脱真贫,真脱贫的效果。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开展脱贫工作的主体必须充分认识精准脱贫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在脱贫工作的实践中同人民群众一起攻坚克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2]我国边远山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对策研究[J].刘吉春.经营管理者.2017(28)

[3]少数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着力点[J].程惠英.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10)

[4]“四场硬仗”决胜脱贫攻坚[J].冉阿建.当代贵州.2017(37)

[5]“四个覆盖”打赢脱贫攻坚战[J].方裕谦.当代贵州.2017(32)

[6]基于主体视角推进全面脱贫攻坚行动的对策探讨[J].龚晨.中国发展.2016(03)

[7]以党建创新助推脱贫攻坚的地方探索[J].王礼鹏.国家治理.2016(43)

[8]铜仁市脱贫攻坚的实践及思考[J].瞿应明.当代农村财经.2016(08)

[9]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J].胡静林.行政管理改革.2016(08)

[10]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攻坚精准
精准扶贫连着我和你
画好脱贫攻坚图 决战脱贫奔小康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贯彻精准扶贫要求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