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关人

2018-04-02 09:06陈平崔艳红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34期
关键词:自然环境阅读作用

陈平 崔艳红

(本文为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项目“小学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而“场景”中“自然环境”尤其重要,可以说,掌握了自然环境描写在语文阅读中的作用,就等于拿了一把解读文本的钥匙。对于提升语文阅读的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为学生今后阅读能力的提升都会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阅读;自然环境;作用

小学语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细化其中的“场景”一词,即作品中的场面描写和环境描写。而环境描写又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茅盾曾经说过:“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在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是如此之重要。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那么,什么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指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装饰器皿等。下面我将就小学语文阅读中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自然环境描写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文章中简短的自然环境描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看似无关紧要,却无不包涵着作者独特的“匠心”。这些自然环境描写往往通过渲染一种气氛,暗示了人物命运。比如在《最后的姿势》中“天空阴沉沉的”。看似随笔而来地交待了一下当时的天气状况,却让每一个读者都仿佛在心上压了一块大石头,产生这样的想法:后面将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人物将会遭受什么样的不幸?果然,不出所料,5·12大地震的发生;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他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阴沉沉的天空是不是也在为他而悲泣呢?苏教版的编者好像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的命运的重要作用,在随后又安排了一篇很类似的文章《船长》。“薄雾笼罩着大海。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薄雾”“阴森森”都为两船相撞做出了必要的渲染,也为船长哈尔威的命运作了不好的暗示,在文章的最后,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维克多·雨果又一次巧妙地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为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在面对死亡时,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力”而致敬。此时,阴森的环境好像是作者专门为人物而唱的悲歌,哀伤的氛围充满字里行间,也唱响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

一般说来,平和、静谧、生机盎然的景物往往渲染一种轻松、喜悦、祥和的气氛,通常暗示人物命运将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而狂暴、躁动、死气沉沉的景物往往渲染一种紧张、局促、压抑的气氛,通常暗示人物的命运将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二、自然环境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某种心情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品味这话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所以《钱学森》回国的途中才会有“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的句子,体现了钱学森在历经波折和磨难之后,终于踏上了回归祖国的路途,以及展望归国之后,将要大展拳脚,为祖国人民服务的激动和喜悦之情。相对的,《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人们对于邓小平的离世,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以至于在撒骨灰的时候“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大海也呜咽哭泣,表现了人们悲伤的心情。可见,大千世界,茫茫萬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必然为人物的心情做出了巧妙的注解。

三、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衬托了人物形象

马克思: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反映在阅读中作者也可以巧妙地借助环境描写来反衬人物形象。《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为了表现扫路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着力描写了天游峰的“高”和“险”。“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而老人是“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怎能不让人对扫路人油然而生敬慕之情?在此处,自然环境的描写功不可没。

四、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品质相映生辉

景美人更美,使人和景组成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无限的美感。《三顾茅庐》是人杰地灵,你看那南阳卧龙岗是“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如此的美景和诸葛亮的才高八斗、神机妙算相映生辉,怎不令人啧啧称赞。而《安塞腰鼓》更是人景合一,那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黄土高原的厚重,高粱的朴实,孕育了人的豪放、强健。在自然环境中,人物的品质得到了彰显,同时也让景色更加美丽,二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虽然刘禹锡曾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一段景物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共存的,分析的方法肯定也是灵活多变的。但是在小学阶段,笔者认为,景为情生,为人服务,已达到了写景的目的,在阅读中掌握了这些,无疑是找到了一把解读文本,探寻主人公特点的金钥匙,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

猜你喜欢
自然环境阅读作用
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探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