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古诗文教学阅读背诵第一位、讲解分析第二位

2018-04-02 07:46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古诗文新课标教学法

受访人:程少堂,教授。我国语文界有深广影响的语文味教学流派、语文味教学法之创立者,“新生代”名师代表,粤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全国高校教材《现代教育学》参编者,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著有《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味教学法》《语文味代表课观止——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教学实录》等。

记者:以往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常有畏难情绪,此次高中新课标增加了推荐古诗文背诵的篇目,有人认为是“负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背诵到底是不是“负担”,又该如何看待这个“负担”?

程少堂:所谓负担,是指物质上精神上所承受的压力和担当的责任、费用等。无论任何工作与学习,都需要物质上精神上有所付出,也就是说都属于某种负担。即使是玩游戏,也要买游戏终端设备等,要花时间和精力,也是一种负担不是?但为何不少玩游戏的人乐此不疲甚至痴迷?因为有兴趣啊。同理,教学主体(师生),尤其是学生,如果对这些古诗文没有兴趣,就是负担;反之,就不是负担。高中新课标增加了推荐古诗文背诵的篇目,肯定是一种负担,但又不是负担。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这一负担转化为不是负担,或者将较重的负担转化为较轻的负担,这里正好体现出教师的责任心和能力的高下。

记者:从新课标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增加,您如何看待语文教学“风向标”的变化?

程少堂:中国古代的语文都是古诗文,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靠这些古诗文传承下来的。我个人觉得,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分量应该大大加重,若按黄金分割比例,应该70%以上都是古诗文,不仅增加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还要增加古诗文阅读推荐篇目。至于新课标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多,是否就是语文教学“风向标”,这个不好说。但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可以确信,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比例会逐步增多。

记者:古诗词背诵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对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程少堂:不光是背诵古诗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对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所有经典文章的背诵,都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好文章背得越多的学生,语文素养越好(这一点中国学生学英语也是这样)。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比不过古人,这当然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几千年的古代语文教育主要靠的是背誦,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一般来说讲得岂止是多了,简直是太多了!

据我了解,一般中小学语文教师喜欢教古诗文。现代文课文学生仿佛一看就懂(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懂),而古诗文学生阅读起来会有文字障碍,因此一般中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古诗文有讲头。实际上,教好古诗文与教好现代文相比较,前者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几千年积淀流传下来的古诗文经典,都是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位一体的精品,要教好它们,语文教师需要在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几个方面有较好的修养。

记者:新课标的难度有所增加,而传统文化的回归,传统文化底蕴的积累绝非一日之功。许多学生对学古诗词有畏难情绪,语文教学中如何破解这种学习压力?

程少堂:古代一个秀才往往就可以把“四书”“五经”《左传》《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从头背到尾,我们今天读书12年的高中生,背诵几十篇古诗文有多大难处呢?关键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少讲精讲少浪费时间,把背诵古诗文的任务,从课外适当转移一些到课内来。我认为,对古诗文文本的理解,并不是语文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感受理解越深。对古诗文的感受与理解,阅读、背诵是第一位的,讲解分析是第二位的。一篇古诗文,如果学生能够背诵下来,语文教师就是不讲,学生感受与理解到的信息也不会少,甚至有时比教师讲解过多感受与理解到的信息还要丰富。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过多讲解,尤其是过多不好的讲解,不如不讲。当然,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教师完全不讲也不行,关键是讲什么,如何讲。如果教师的精讲能讲出味道,讲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压力就会变小。

记者: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您会怎么做?

程少堂:我会怎么做?这个问题好。作为语文味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我有一个好办法供大家参考,就是用语文味教学法教学。语文味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大语文”教学法,其核心是“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指在语文味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从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学生特点和教师教学个性等实际出发,为实现语文味教学的基本宗旨和语文味教学的系统追求,建立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即一篇课文,要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角度和层面进行教学)和教学活动程序之结构框架(即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如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原则上要求按照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环节逐层深入地进行教学)。其中,语言教学是基点与中心点,文章教学是重点,文学教学是美点,文化教学是亮点。

语文味教学法是形美与神美兼备的教学法。其形,是“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其神,是将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师生)的生命体验揉碎,熔铸打造成新的教学生命共同体——新的教学主题。作为“大语文”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之大,理念上表现在“内容为王”(不是一般只讲究教学形式的教学法),强调既要“就语文教学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学语文”;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内容的丰富性、环节的丰富性和方法的丰富性(各种传统教学方法都可以运用进来)等方面。

“让背诵成为一种习惯,才是有滋有味的语文”

受访人:李亚洲,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安陆市涢东学校副校长,孝感市中语会理事,孝感市课改高中语文研究指导小组成员。

语文学习中不能只有高考,还应有生活,还应有诗和远方。高中段,是学生学习的大好时光,让学生多背诵、多识记一些优秀的古诗文,对其陶冶品性,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有裨益。所以,不要把背诵当成一种负担。这种所谓的负担相对于其成长的价值、对社会的贡献而言,又是何其轻,何其小。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背诵成为一种读书习惯,这样的语文才是有滋有味的语文。新课标势必会带来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但无论如何变,古诗文要想真正让学生内化,还得靠平时的日积月累。这需要加强各个学段的衔接,减轻高中教学压力。具体到高中古诗文教学,我总结如下三点:

一、分散学习,逐一击破。首先,要消除72篇(首)古诗文的陌生感。72篇(首)古诗文,绝大多数都能在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必修1-5)和选修教材(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先秦诸子选读》为主)中找到,少量在原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全六册)中也有,不存在超纲超范围补充进来。既然有缘相识,那么再相知就变得简单多了。其次,要消除“72”这个数字带给我们的恐惧感。将其分散到每个学期,每学期也只有十来篇(首)。每个学期约20周,每周一篇(首),或每两周一篇(首),假期再安排一些,完成背诵任务绝对没有问题。

二、教学为主,练习为辅。除了在课堂上教学古诗文外,有些古诗文可以以考试题或练习题的形式出现,借此来弥补教学课时的不足。

三、大胆尝试,勇于实践。提倡活动型教学,如诵读,除了传统的朝读、午读或晚读之外,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如诗歌朗诵会、古文诵读会等,以活动激励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如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PPT、微课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古诗文新课标教学法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