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面

2018-04-03 05:10■文/李
山西教育·幼教 2018年2期
关键词:蔬菜汁面食洋洋

■文/李 娟

面食是山西传统的特色美食,流传已久。近来发现我班孩子比较喜欢面点,对面粉变出各种面食的变化过程非常感兴趣,于是就有了“好玩的面”这一主题活动。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也便于我们的观察和指导,面粉变面团的过程多以区域活动的形式开展。此次活动我们分为三个阶段,分层次投放材料。这个活动主要是根据孩子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感兴趣的、有强烈好奇心的内容而制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亲身感受水和面粉混合时所发生的变化,体验玩面团的乐趣。活动内容既贴近生活又充满乐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周末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作业,回到家以后观察一下哪些食物是用面粉做出来的。周一来园后,几个孩子迫不及待地跑到我跟前,乐乐第一个说:“老师,我们吃的面条是用面粉做出来的,我看到妈妈用面粉和水搅拌在一起变成了面团,然后用擀面杖一擀就变成了面条。”琪琪说:“老师,我们吃的包子也是用面粉做出来的。”孩子对面粉有感性的认识和探索的兴趣。有的孩子就提出:“我们也想玩一玩。”经过讨论,大家知道了有些食物是由面粉做成的,但是对面粉怎样变成面团,孩子还不清楚,很想试一试。

●主题活动一:好玩的面粉

材料投放:

面粉若干、水、筷子、小碗、小勺、一次性桌布等。

活动实录:

第一次和面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很兴奋,他们模仿家长的模样,先取了一些面粉,接着就开始用小勺往面粉里加水。洋洋第一个尝试,他小心翼翼地取了一小勺水放入面粉里,接着用筷子进行搅拌,可是怎样也变不成面团。这时,佳佳说:“洋洋,你放的水太少了,再多放一些吧!”洋洋赞同地点点头,开始了第二次尝试。这一次,他放开了许多,连着舀了好几勺水,结果,面粉变成了面汤。旁边的娜娜看到后说:“洋洋,你这是在做面糊糊吗?”洋洋很气馁,并没有搭话。娜娜接着说:“你的水放多了,你再多加一些面粉就好了。”洋洋虽然很沮丧,但是并没有放弃尝试。这一次,他在加入面粉时,选择了多放几次,但每次放的量很少,而且,他每放一次就试着搅拌一下。这下他终于将水和面团和在了一起,脸上露出了喜悦的表情。

观察与分析:

1.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动手操作,在放入水和面粉的比例上把握不好,但孩子们的兴趣不减,能进行多次尝试,最终解决困难。

2.操作中有的孩子手上沾满了面粉,有的把面粉变成了面汤,孩子对面粉和水的投入比例很迷茫,在第一次尝试后,大部分孩子都发现了面粉加水后很黏的特性。

3.卫生状况堪忧,孩子专注地进行操作,在取放面粉和水时,会撒落到桌子上一部分。

4.他们做的面团都是小小的,而且面盆里还会剩下一些面粉。

调整与推进:

1.在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怎样让面粉变成面团?做好后的面团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孩子们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如“加水要适量”“放面和水时可以先少放一点,然后不够再加”“面团可以做成面条”“面团可以变成饺子皮”等等。孩子们因为话题的深入,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2.组织孩子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和面,孩子了解到了很多和面的技能(如捏、压、揉、打)等,每一次经验积累,都会让他们有所提升,也为孩子们后续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3.关于桌面卫生状况,孩子们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如“在舀面粉时可以把小碗拿近一些,这样就不会撒到外面”“可以用小手接着点这样就有了两重保障措施”等。

4.可以投放大一些的塑料盆,让孩子们可以将面团和大一些,并提出“看看谁的面盆最干净”,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

●主题活动二:面团大变身

材料投放:

面粉、水、筷子、梳子、豆子、红枣、擀面杖、塑料小刀、各种动物模具等。

活动实录:

活动开始了。凯凯第一个和好了面团。他拿了一个小狗模具,把面团压到模具里,然后倒过来一扣,面掉不下来,他使劲一磕,有一部分掉下来,还有一部分粘在了模具上。我提示他:“是不是面团太软了?”他立刻把面团抠下来放到盆里又加了一些面粉,和了几下再压到模具里,这次他成功做出了小狗的面团,接着又陆续做了小鸡、小猫等。静静是第二个和好面团的。只见她在面团上揪了两小块面团分成均匀的两份,并搓成长条压扁,把它们分别粘在大面团上,然后她又取了两粒红豆安在了面团的前面,最后她取了一把梳子,用梳齿的那一边压了四下,一只可爱的小兔子立刻呈现在了大家面前。有几个孩子过来围观,并称赞她做的小兔子好可爱。我问她:“静静,你在哪里学到的本领!”她说:“是妈妈在家里教给我的,还会做小猪。”其他孩子也纷纷效仿。我适时引导孩子们可以做不一样的动物和造型,最后可以在班里开一个面塑展览会。

观察与分析:

1.投放的材料是孩子动手制作的动力,作为教师我们要通过观察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2.孩子之间的学习是相互的,在活动中我并没有过多的介入,而是通过榜样的力量,让他们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提升。

调整与推进:

1.这一次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孩子们讨论:你们把面团变成了什么?用了哪些材料?孩子们说:“我的面团变成了一张饼。”“我的面团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兔子。”“我用豆子装饰小动物的眼睛。”“我用梳子的梳齿按压出了小动物的脚。”……

2.组织孩子们再次玩面团,他们又玩出了许多新的花样,如把面团搓成长条,几根扭在一起变成了麻花,把长条的面顺着一个方向往里卷变成了乌龟壳等。

3.虽然孩子们的面团作品已不仅仅满足于做小动物或是其它的造型,有的孩子提出了造型色彩的问题。我开始思考下一次面团活动内容,孩子的提议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路。

●主题活动三:彩色面食

材料投放:

面粉、三种蔬菜汁、筷子、豆子、红枣、擀面杖、塑料小刀、各种模具等。

活动实录:

我介绍了今天活动增加的新材料,当我宣布活动开始时,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了。有几个孩子很好奇蔬菜汁用到了哪些蔬菜,他们边操作边议论:“红色的是西红柿汁,绿色的是菠菜汁,我觉得绿色的是芹菜汁。”在一片讨论声中,楠楠做好了一个红色面团,可是要做什么呢?她开始犯愁了。“做一个草莓吧!你红色的面团可以做果实,再用一块绿色的面团做草莓的叶子。”旁边的妞妞支招道。楠楠点点头表示赞同。楠楠做好草莓之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她左看右看,想起来草莓上面有一些黑色的斑点,用什么替代呢?她拿了几粒黑色的豆子在上面装饰,然后摇摇头说:“不像,有点大。”妞妞说:“可以用黑芝麻。”楠楠赶紧跑过来求助我:“老师,我需要一些黑芝麻。”这就让我犯难了。活动进行过程中,孩子的需求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对于孩子的需求,我及时做出回应,告诉孩子她的建议非常好,会在下一次活动中提供芝麻,并告诉她可以先拿筷子扎一些小洞洞做出更立体的效果,及时化解了游戏中的突发情况。

观察与分析:

1.活动中的氛围,让孩子自主产生了讨论、交流,不仅是语言的提升,更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甚至渗透了各个方面的发展。

2.材料的提供不仅仅起着装饰的作用,同时还起到表征的作用,如豆子可以做眼睛、红枣碎做小动物的嘴巴等等,完全可以让孩子大胆想象。

3.孩子在活动中要做什么,或需要哪些材料,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孩子进行讨论,做好计划,避免过程中缺乏材料的情况出现。

4.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反映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活动中孩子的操作是不定性的,当孩子提出的问题超出我们能力范围时,应及时给予他们回应,并随机应变。

调整与推进:

1.这一次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孩子们讨论:你们用面团做了哪些?用了哪些材料?是什么颜色的?

2.组织孩子们再次活动,三种颜色的蔬菜汁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创作需要,鼓励他们在生活中找各种颜色的蔬菜汁。

3.当孩子的作品呈现出来时,我们开始思考怎样展示的问题,我征求孩子们的建议,把面食送到厨房蒸熟,进行了小小的展评分享会,一是介绍分享自己的作品,二是品尝自己制作的面食。

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对面粉和水混合后的变化有了深刻地认识。他们十分喜爱这次活动,在活动中很认真也很投入,观察仔细,操作认真,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此次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了解了我们的传统特色美食,更使他们在“做中学”“学中玩”,充分体验了学习和探索的乐趣。

猜你喜欢
蔬菜汁面食洋洋
彩色蔬菜面的制作工艺及其品质分析
Do You Know?
三种蔬菜抗氧化活性的比较分析及稳定性研究
芹菜、胡萝卜、青椒复合蔬菜汁添加量对乳化肠食用品质的影响
洋洋兔 编绘
把“愤怒小鸟”做进早餐里
一鸣惊人
阅读理解题精练与解析
八里河畔,面食飘香
竭泽而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