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怀与责任担当
——《惊蛰之后》的访谈

2018-04-03 03:11程华李育善
商洛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支书老百姓散文

程华,李育善

《惊蛰之后》是李育善的第三部散文集,作者以近乎实录的方式,呈现工作和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多了一份社会忧患和责任意识。在这部作品集中,作者抛弃散文的“盆景”制作,也不愿营造散文的“后花园”,而是走到老百姓的生活中,认认真真思考,扎扎实实写作,是直面时代、心系百姓,有生活质感的作品。

一、从火热生活中获取创作素材

程华(以下简称程):李老师,你的第一部散文集《李育善散文集》[1]多写亲情和友情,感情真挚[2];第二部《山里的事》[3]的突出之处在为山乡里的人物素描,也反映出农民心态和农村社会的发展[4]。《惊蛰之后》[5]是你的第三本散文集,在这本书中,你记叙“个人生活之事”少了,“工作之事”多了,客观写实多了,主观抒情少了,这是生活经历和阅历的原因,还是你对散文写作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李育善(以下简称李):这本集子侧重于工作经历,工作中接触的社会面比较广,不论是从我们的业务工作,还是从扶贫工作,能更多了解老百姓真实的生活状况,也能体现出自己作为公务人员对百姓生活的感悟。这里面的题材,一方面写食与药,写怎么要让老百姓饮食用药安全,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感到了执法过程中纠结的东西,要严格执法,也要对弱势群体有悲悯之心,到现实执法中,确实很纠结。

程:《食与药》中写到一个离婚女人生活条件不好,你在执法过程中,看到她的生活现状,在执法的同时,也给予她相应的物质资助。

李:这是不由自主的感觉,不是非得表现一下,是很自然的感情流露。扶贫这块,也都是真实经历。贫困户挨家挨户地过,心情很沉重。党中央的扶贫政策是高明的,如何落地生根?是我们这些公务人员做的事。怎样让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一点一滴地帮助他们,和他们交心,来想办法脱贫。我扶贫的这个村子在柞水皂河村,那个地方是山地,湿度大,可以种木耳,也可以养猪、养鸡、种香菇。我和贫苦户坐到一块商量如何脱贫?主意拿定之后,想办法怎么样把这事情做起来?像过日子一样,比如钱从哪来?在信用社贷款,谁来担保?具体的帮扶过程如何?我就想把这些过程记下来,这是很真实的过程。

程:这个皂河村的故事,就是真实的中国农村的故事。贫困户是一个怎样的情况,你们是如何从资金上、方法上帮扶,你写得很细,越是这样细致,越能看出中国农村的扶贫面貌。

李: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故事。这几年,我对生活的感悟太多了,这几年的散文,很少发主观的感情。个人情感的东西往往在记录真实生活的文字后面,你看到的都是生活过程,重在写生活过程怎么样,把你看到的做到的写出来,把工作和生活的具体过程呈现出来,这里面包含着情怀。

二、皂河村的扶贫:小故事、大主题

程:说到扶贫,你的《惊蛰之后》《过了霜降》《在皂河村过重阳》《担保支书》《到村上去》,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你2016年扶贫工作的完整呈现。你是怎样理解扶贫工作?想通过这些文章表达什么?呼吁什么?纯粹只是实录吗?有没有哪些人哪些事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一种非写不可的欲望?

李:印象深刻的是皂河村的匡丕华,二十多年前,他在矿上打工,落下矽肺病,等于判了死缓。和一般人不一样,让他到镇上当保安,他不去,属于那种小钱看不上,大钱也挣不了的人,住的房子是石板房,我个人给他资助了5000块钱先盖房,住的安全了,再谈如何脱贫?去年的三、四月份,地还是空的,他有点现代头脑,前年种重楼(一种药材),网上买的种子,种子撒到地里一苗都没出,今年怎么办?我通过扶贫渠道,因为我们监管药品行业,联系天士力公司,给他买了丹参种子,今年我看长得不错,到明年就有收入,我让企业上门来收。像这类的人,怎样真正帮扶,一是不能只给钱,二是要让他们自己有造血功能,帮扶他们开通致富渠道,下来还要自己好好经营。通过这个帮扶行为,他还是很感激你的,给我拿点鸡蛋,那是他的一片感恩之心,我还是给他留了200块钱,我的意思是等他真正富起来了,小康了,那时大家都高兴。

程:说到帮扶,就像你说的要有造血功能,要帮助扶志,其实,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里也强调扶贫重在扶志。这个事例你在作品里也有说明,令人印象深刻。你的作品里还写到一些人从外面回来,成立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扶贫,关于农村合作社你写得比较详细,你在《惊蛰之后》里写了7个合作社,这里面是不是有你对农村未来的思考在里面?

李:农民工这个事,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必然要返乡,农民的根还在农村;城镇到一定阶段,速度会慢下来,基础设施上不会再发展。我去台北考察,从台北到台南,几乎看不到塔吊,这说明台湾的城市化建设慢了下来,在城市化建设中已经没有大的建设动作。从这个角度看,内地的城市化建设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逐渐缓慢下来。从政府这个角度看,政府也提倡返乡创业。合作社是农村致富的思路,通过村中能人,把贫苦户组织起来,达到致富目的。

程:合作社与企业的股份有点像,出政策的出政策,出资金的出资金,出劳力的出劳力。

李:他们办合作社,我们帮扶单位给资金奖励,我们包资金、包渠道,能人包智慧、包技术,贫苦户包劳力。比如皂河村有一个陈晓虎带动贫苦户种香菇,通过三种办法,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合作社或以入股分红的方式,或以吸收劳动力的方式,或以产品外包的方式带动贫苦户脱贫致富。

程:柳青《创业史》中的能人,比如互助组组长梁生宝,把中农、贫农和富农团结在一块,共同致富,平均分配。时代不同了,在合作社这个农村经济增长点上,你写出帮扶脱贫的一个新方向。尤其是你的《担保支书》中写到的担保支书,具有新时期村干部的特点。

李:村一级的干部,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更多的有责任和担当的意识在里面。担保支书要考虑每家每户,比如,有一家人死了之后,他自己贴钱安排后事。责任和担当是农村干部的职责,我当过基层干部,这点体会尤其深刻。另外,当基层干部具有担当意识,肯为老百姓办实事,也是能够打动百姓人心的。对基层干部的认识,要从一点一滴认识。很多人认为,基层干部很大片都是坏人,存在很多问题。李继高老师对我说文学的本质在于批判,要发现社会中的问题,然后从这些问题中发现矛盾,起到警示和批判的目的。就我在基层工作的经验来看,我看到的正能量的东西还是多。还有一个就是,中国政权的底座在乡村和农村,这么大的底座都坏了,大厦不就倒了?对农村干部,我个人来说,一大半都是好人。再一个,担保支书有自己的私心,咱们将心比心,他也要过日子,他现在的支书不是梁生宝时期的支书,现代的村级干部,在我致富的同时,我要考虑群众,他们是致富的先觉者。

程:我们村就是这样,现代人的理念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村长,是要给百姓修桥修路拉项目,这也是基层干部的使命所决定的。

李:担保支书代表新现象,为老百姓奉献,和以前的支书不一样,他是当下的人物,是精准扶贫最重要的动力。除此之外,还有一层意思,这个社会,一定要是一个诚信的社会,担保支书用他的诚信带动一村人的诚信,诚信太重要了。没有诚信和道德的社会,不可想象。他拍着腔子说我来担保,这就是诚信。

程:说到诚信,还有一个关于扶贫的重要问题,农村里还是有人不讲诚信,比如,担保支书就要给那些贷款跑掉的人垫付利息。匡丕华上当受骗买了假药材,却不知到哪里申诉。你的作品里还提到,老百姓如何用合同和法律保障自己的利益?

李:说到老百姓的法律意识,这是新的问题。需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帮扶的过程,是一点一点的过程。这些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帮扶,也要帮观念转变帮文化宣传。

三、在关注当下生活中注入忧患情怀

程:你的散文有生活实感,时代气息浓厚,尤其是《食与药》《惊蛰之后》等关注转型期老百姓的生活,比如关注老百姓的食药安全问题,以及精准扶贫等国家均衡发展等问题,是用散文讲述当下的中国故事,让我想起了陕西文学的传统。建国初期的散文作家李若冰、魏钢焰等作家也是扎根生活,将生活作为创作的大学校,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实感。谈谈你对散文与时代和生活关系的理解。

李:我感觉,散文还是要写当下,写社会转型期城市和乡村表象之后的东西。比如在城镇化实施的过程中,山里人不愿意下来,因为住到镇子上后,什么都要掏钱,老一辈还愿意在老家。中央的政策是“要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如何兑现?这些现象,是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作家就要透过现象,提出问题,关注转型深层次的东西,有些矛盾,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不是还有一点暗礁,暗礁带来的不协调的东西怎么解决,我想这里面就有了一些忧国忧民的情怀在里面。

程:文章写到一定程度,就是忧国忧民。

李:关注这些现实问题,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在想办法时,就有了更加具体的方法、方式以及思考,就要触及什么是本质性的、矛盾性的东西,要把这些本质的矛盾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程:秦地作家强调作品的史传特征,史是事实,传是记录,把真实的事实记录下来,是一种文学传统,也能体现作品的风格,从司马迁的《史记》,现当代的杜鹏程、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一脉相承。你在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李:我就是实实在在生活,踏踏实实记录。在看法和生活现象之间,看法随着时间终会发生变化,但生活的事实(现象)总归是事实,是不会变的。我把事实写出来,看法和观念的东西就在事实和现象后面,有一些东西读者能读出来的。在我具体的生活后面,有我的情怀和情感在里面。

四、关于“以实写虚”的散文观念

程:说到这里,就说到大散文的话题了,贾平凹老师说到“以实写虚”,写作如何达到形而上,只有在大量写实的基础上才能将理解和思考体现出来。

李:贾老师所说的我达不到,也学不好。

程:你和贾老师不一样,贾老师到西安之后,也提倡写作要混沌、苍茫,他倡导“大散文”写作观念,就是努力从性灵里走到生活中,你写的那些恰是贴近生活的经历和经验,是把生活进入到散文里去的文字,有生活实感在里面。

李:文学不管到哪个时代,都是要讲老百姓的故事。谢有顺说过,生活永远要比想象精彩,生活比编织出来的故事更富有情节。说到这里,我最近做一个功课,搜集关于丹江船运的历史资料。丹江,对陕西最大的历史贡献是水运。明朝年间,关中大旱,几万担大米通过水运到龙驹寨,再到关中。撰写丹江上的历史故事,我基本上每个礼拜会抽一天专门去走去看去写,有信心写好。

程:这就是“大散文”,你有丰富的阅历,这是你写作的资本。

李:我是如实地写,就像《惊蛰之后》,我在皂河村驻村扶贫,一周走了十几户,是实实在在去生活去思考,然后每天晚上将白天的经历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不加雕饰,后来这些日记基本上没有改动,全是生活细节。《食与药》也是工作经历,这些文章里有“实事求是”的东西在里面。

程:柳青曾经就说过,文学写作不仅需要想象,也需要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文学的实事求是就是深入生活,在扎根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在扎根生活中形成文学观念,也在扎根生活中塑造经典形象。或许恰是真的生活在呈现,你的散文与生活不“隔”,语言也如话家常,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吧。

李:就像工作一样,写作也是把人当人看,把事当事看。在写作过程中,和他们一样生活着,不站在他们旁边说话,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之中,采取的是“平视”的方式,无论什么人,在交流的过程中,把他当做和你一样的人看待。

程:这是写作立场和态度上的平等,一般人很难做到。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要写我们之外的人的生活,总觉得是在讲“他们”,很难将他们看成和我们一样,所以,在视角上,总有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你的“平视”的讲述方式和平等的写作视角,与您的农村生活经历有没有关系?

李:打破“看与被看”的方式,最好不要以讲故事的方式或领导讲话的方式进入文本,就是自然而然地将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其实,“平视”最主要的是作者要对写作对象熟悉。我自小在农村长大,在乡镇工作多年,说的是老百姓的话,干的是老百姓的事,能很自然地进入到百姓的生活中去。我也能了解和理解他们的生活难题,能像家庭成员和亲戚一样,真诚面对他们,和他们话家常,文字自然就是家常话。

程:李老师实心对人。对待贫困户,和他们交心,面对弱势群体,寄予理解和尊重,从不居高临下,总是平等视之,这就是做人的良知和品性。这种良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也就是文学的良心。谢谢李老师,让我从您的文章中学到作文之法,也学到作人之道。

[1]李育善.李育善散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2]程华.张扬散文的文学精神建构诗意存在的家园——兼对李育善散文创作的文学性批评[J].商洛学院学报,2007(3):18-21.

[3]李育善.山里的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4]程华.寻找散文写作的位置——简论李育善新著《山里的事》[J].商洛学院学报,2012,26(3):15-19.

[5]李育善.惊蛰之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支书老百姓散文
好支书
兴旺一个村,需要几茬人?——三任支书一条道,一棒接着一棒跑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④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老百姓的话
沈腾香:让“难坑”变“富谷”的好支书
老百姓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