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游学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018-04-03 12:47杨建平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游学思想大学生

杨建平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对此,大家都称2017年为研学施行元年.《意见》出台后,国内部分学者聚焦中小学游学,开展了一些理论研究,对中小学游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笔者发现,目前学术界关于大学生游学的研究文章还比较少,且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出国留学、出国研修、出国交换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如何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游学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只有零星涉及.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处在学习者到建设者的过渡跨越阶段,最需要接触社会,最需要通过游学形成优秀的品德和素质.基于此,笔者拟通过梳理中华传统游学历史发展脉络和过程,从中总结出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游学文化作用的路径,从而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1 中华优秀传统游学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发展历史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作用积累形成和流传下来的,至今仍生生不息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活着”的古代文化.[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指今天中国仍然“活着”的古代近代文化中先进的、优秀的、精华的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游学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个体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到另外一个自然和社会都陌生的全新的环境中游览和学习的一种文化.游学,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单纯的学习,而是指在游中学、在学中游.它是把游与学的内容紧密融合,通过旅游接触社会,开展实践,学习知识,交流交往,丰富阅历,增长见识,体验人生,增强体质,锤炼意志,提高能力,增强爱国爱民情怀的一种文化传统.同时,游学也是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有形式,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建设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我国最早的游学可以上溯至夏商周.[2]9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百家争鸣,人员流动不受限制,所以游学活动逐渐兴盛.[3]16-17苏秦推“连横”,张仪搞“合纵”,商鞅入秦变法,都属游学的范畴.孔子、孟子、苟子周游列国讲学教书,培养学生是现代游学的始源.

秦王朝建立后焚书坑儒,统一思想,游学活动几乎中断史载.

西汉、东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照理应对游学产生不利影响,但是由于游学吻合了国家重视经学传授对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作用,加之游学确实有助于博闻强识,修养道德,畅通仕途,所以西汉的游学情况与常理相反,就如吕思勉所说,当时的“好游之风反甚于以前”.[5]18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们为了躲避战乱,逃避现实,崇尚寄情山水、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玄游”、“仙游”和老庄“逍遥游”.为找到精神慰藉和精神解脱的途径,推崇“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尊僧、尊寺”、“西域取经”、“神不灭”的佛游.[3]18-20

隋唐300多年,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财富.此间的游学,无论是隋朝的帝王游,还是唐代的士游佛游,他们都把国家治理、竞争入仕、传播佛学融入到亲近自然、纵情山水的游学之中.[2]92

两宋时期,江山不统,外忧不断,家仇国耻致使这一时期的游学更多体现出重理见性、忧国忧民的特点.[3]22

蒙古族统治的元代结束了国家长期的南北分裂,虽然科举制度长期废驰,但国家对思想教育的管控政策宽松,外出游学成为加强文化交流、文人出仕做官的极好机会,加之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游学得到了国家有限的支持,所以导致当时游学之风一度盛行.[3]24-25

明清两代,政权高度集权专制,反对人口流动,游学重点由以前侈谈理性转向实证求知,主张经世致用.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顾炎武是其突出代表.鸦片战争之后,国门被列强洞开,于是产生了出洋游学.

2 中华传统优秀游学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所以,当代大学生能否具有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实现“中国梦”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的高校“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执行者.”[4]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还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吸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5]中华优秀传统游学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2.1 它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就个人层面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放在第一位的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游学文化的作用尤显必要.人们常说, “最美的课堂在路上”,学生的成长要在活动中.从古至今的游学,他要求首先要游,然后才是学,通过旅游游览,可以让我们领略祖国的壮美河山,名胜古迹,巧夺天工的园林建筑,店堂寺庙,从而油然而生爱国之情.北魏郦道元的《三峡》、唐朝柳宗元的《小石谭记》、北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明朝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清朝姚鼐的《登泰山记》等古文经典,对祖国山川的美好景致如数家珍、溢美之情表现得酣畅淋漓.描写祖国山河的美妙诗句:如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白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诗句,无不发自历代游学之士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些脍炙人口的绝美诗句,说明游学确实能够有效的增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今天,在校大学生游学不仅可以纵览壮美河山、人文古迹,还能参观了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无数一流工程、一流建设、一流科技成果,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深海潜水、天宫飞船、大型飞机等,更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2 它是大学生接触实践、增长才识的有效途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游学四方不仅可以饱览祖国的自然风光,而且还可以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天文历史,民间习俗,物产气候,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接触实际,躬身实践,悉心体验民情、社情,可以拜师学习,广泛涉历,从生活中、从游历中找到创造创作灵感,获得知识,所以从古至今,人们均十分重视游学.“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出真知”等,仍是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史记·春申君列传》就讲“游学博闻”,孔子曾说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5]5“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说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通过游学增长见识,实现抱负,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千百年来,通过游学让许多仁人志士成就了伟业.孔子亲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饱读诗书,成就出满腹经纶的七十二圣贤.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5]16寻幽探古、考察风俗、采集传说,成就了千古名著《史记》,徐霞客遍游名山大川探寻地质奥秘,成就了地理全书《徐霞客游记》.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放弃高官,游学归来,专事传授,成就了朱熹理学.东汉时期,诸葛亮游学襄阳、陇南等地10年之久,先后师从邓玖、司马徽、庞德公等完成知识储备,具备了雄才大略,对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作用举足轻重.近代陶行知倡导修学旅行,并促成新安小学一路旅行修学,一路宣传抗日,成为闻名于世的“新旅典型”.总之,游学可以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加强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让学生接触实际,增长知识,成就事业.

2.3 它是大学生锤炼意志、提升素质的有效举措

周游学习不光有美丽景色的享受,更有长途跋涉的劳累和追求学问的艰辛.宋代杨时,游学河南,登门求教程颐,程颐正在睡觉,他们就站立门外,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门外大雪已经深过一尺,天寒地冻,可见其真诚虚心,这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朱熹求教李侗,两次远程前往,其中一次为表诚意,弃用车马步行数百里.伟人毛泽东读书时,经常不避风雨,徒步旅行.赴法勤工俭学的学子们,经济拮据,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们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始终未改.古代游学很多人交通不便,条件较差,没有车马代驾,只能长途步行.这种情况下,游学确实有助于学子们强健体魄,锻炼意志,陶治情操,提升素质.[6]53那么是不是现在交通发达了,这方面的作用就无法体现呢?否,现代游学仍需车马劳顿,而且中间可能遇到道路堵塞、车辆事故、自然灾害、急事重病等各种情况,更能锻炼考验游学者们的意志和品质.

2.4 它是大学生修养品德、完美人格的重要举措

游学的主要方式一般不外乎游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拜师求学、讲学交流,但无论哪一种方式的游学都会对游学者修养品德、完美人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游学自然景观,遍游名山大川、饱览壮美山河,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可以博大我们包容大器的胸怀,修养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真诚纯洁、朴实自然的品德.游学人文景观,寻踪建筑寺庙,探究神秘深邃,不仅可以让我们惊叹高超技艺、巧夺天工,而且可以净化人们的思想、涤荡人们的心灵,修养我们淡泊名利、公道正派、清廉洁净、弃恶从善、厚德载物的品格.讲学交流,拜师求学,则可以帮助人们塑造谦逊好学、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尊敬师长、乐善好施、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爱憎分明、礼貌待人、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为师为范、严于律已、砥砺奋进等良好品德.汉魏时期北海朱虚(临朐旧称)人邴原不但喜好喝酒,而且有日饮不醉的海量.但从他开始游学的那一天起,他就滴酒不沾,时间接近九年之长,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就在于邴原生怕因自己的贪怀,耽误了游学.慎独慎微坚守情操、严于律已,最终成就了品德高洁、声名远播的邴原学派,被世人誉为“国之重宝”,被曹操征召为“丞相征事”,这就是有名的“邴学戒酒”的典故.今天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利用假期游学,不仅可以像历史上的游学之士一样修养高尚品德,而且可以使他们克服养尊处优、少于交流、缺乏合作、特立独行等不足,通过游学促使他们主动融入集体、融入社会,锤炼形成团结协作、互学互帮、真诚包容、勤劳俭朴、积极向上的完美人格和品质.

2.5 它是大学生开阔视野、交流合作的成功之道

中国古代,人们交流交往渠道单一、方式落后,不像现在有电视、电话、报纸、网络、微信、微博、QQ等多种渠道.游学是古代知识分子交流交往、结识人脉、推介自身、宣传个人、探讨学问、互通有无、兼收并蓄的和主要方式.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里讲父母在不远游,不是不能游,而是讲最好不要走得太远,不要走得太远也不是说绝对不能远游,而是要求游必有方,意思是说远游一定要告诉父母游学方向和行程安排、归期情况,[3]5-6因为孔圣人知道,游学是知识分子、广大学子求知深造、交往交流的唯一途径,而且孔子也从游学交流中获益匪浅.据载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赠言:“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孔子吸收发展融为儒家礼学.汉高祖刘邦通过游历学习,增长见识,结交了英才,成就了大汉帝业.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游学由国内走向国外,推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不仅学习古今,而且学习中外,通过游学加强国际交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钱学森留学掌握的科技,奠定了我国两弹一星基础,鲁迅学习治国“药方”,周恩来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造就了大批英才.[7]毛泽东同志更是不避风雨,徒步城乡,游学调查,培养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和毅力,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领袖.新时期游学出现多种形式,如工学结合、夏令营、交换生、海外留学等,通过新时期游学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学子的交流研讨、互相学习和创新创造.不仅对开阔青年大学生的眼界、增进交流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且,通过游学的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枯燥和无趣,避免了强制性灌输的教育方式,使得大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直观、真实,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心灵的震撼力,大学生所接收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深刻.

3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游学文化作用的策略

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游学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对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有裨益.[8]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好作用呢?概括起来应从三个方面着力.

3.1 高度重视,统筹部署

高等院校应从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广泛动员,宣传学习,让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游学文化抓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其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新的培养机制,在以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不断提升.各高校均应成立党政主要领导牵头的游学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党委宣传部牵头,学工部、教务处、团委、学生会参加的大学生游学实践指导中心,全面负责学生的游学组织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就包括统筹部署、制定计划、培训指导、过程管理、考核总结.在抓好大学生游学工作中,还应与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工学结合、勤工俭学、夏令营、冬令营、交换生等传统活动相融洽,把就近游学与远途游学、统一组织与自发分散有机结合,逐渐形成全校统筹、上下联动、长短结合、统分结合的游学工作生动局面,使大学生游学形成共识、形成氛围、形成惯例、形成风气,收到实效.

3.2 建章制,激励支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背景下,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创新.[9]既然游学工作历史如此深厚,作用如此巨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等学校理应从制度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激励,制定出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游学文化,加强大学生游学宣传教育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可对宣传教育的目的、形式、内容、组织领导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形式上可创新举措自由发挥,但同时也要作刚性规定,比如入学教育、班团活动、思政教学、选修课等都必须把游学教育纳入范围.制定出台《关于在大学生游学工作中开展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的通知》,该通知可要求大学生开展游学实践活动要力戒奢华,就近就便,勤俭节约,不增加家庭负担,不养成奢侈习惯.可由政府部门统筹制定出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游学文化,激励支持大学生游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可从政策、资金、税收、客运票价、住宿费用、景区门票等方面对大学生游学工作给予优惠倾斜甚至减免,比如游学补助,意见可规定凡在籍在读大学生均可获得固定的游学经费支持,凭票报销,不游不报.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游学应作刚性要求,游学计学分,不游学扣学分,通过系列制度既能确保大学生游学活动得到支持激励,又能确保整个活动规范有序开展.

3.3 督查评比,确保落实

中华优秀传统游学文化能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收到实效,关键在于大学生游学工作能否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加强对大学生游学工作的督查督导和评比总结至关重要.抓好督查评比,一是应成立督评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来专事此项工作.二是要明确督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督评机构的任务就是要对大学生游学工作的计划安排、培训指导、过程管理、考核总结情况全程跟踪督查、全程考核.对人数较集中的游学活动要全履盖督查,对人数少的单独分散游学活动要进行抽样督查.通过督查发现问题,发现典型,推广经验.三是推动高校游学工作健康开展、有效开展的同时,各高校每年均应组织一次总结表彰,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大学生游学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游学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去美国“插班”游学
我家的游学故事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