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资源及其价值意蕴

2018-04-03 14:08刘宏韬赵美岚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理念发展

刘宏韬,赵美岚

(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45)

共享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是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南,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深入探究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客观依据,全面厘清共享发展理念形成的思想脉络,积极探索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必将为我们更好的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一、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客观依据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在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系列与发展相伴生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基于解决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应运而生。

(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依旧突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处于爬坡上坎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动能转换都处于大调整、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间节点的临近,迫切需要将重点放在“共享”发展上,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我们不仅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又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使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双中高”。一方面需要努力破解市场化带来的“马太效应”,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通过共享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实现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二)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现实需要

7.3%,排名在顶端10%的家庭占全国财产总量的61.9%,排名在1%的家庭占全国财产总量的34.6%[2]。由此可见,我国基尼系数依然偏高,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除此之外,在教育、就业机会、法治等领域出现的不公正现象,都严重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有鉴于此,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顺应了人民的关切,着眼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着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事业发展中全面体现社会公正。

(三)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改革开放至今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二十世纪末的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到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尽管我国在各方面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现实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共享不足和共享不到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发展要直面的的客观现实。现阶段,我国仍有五千多万贫困人口尚待脱贫,城乡发展差距尚且过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分配不均、代际公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何更加公平合理的分好经济发展的“蛋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事关社会发展稳定大局,也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目标。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契合了当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共享发展理念将全面共享、全民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作为新时代发展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追求。

共享发展理念着眼于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集中体现了共享发展的问题导向,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并不局限于经济层面,从广义上看,还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个维度。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民主政治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民生改善显著提高,为进一步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在现实发展中依然存在多方因素制约。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纵深推进,在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社会公正缺失的现象。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调查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73。该调查将家庭财产从高到低排序的数据表明,排名在50%以下的家庭的财产总量占全国财产总量的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资源

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理念的最新理论成果,共享发展理念的产生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共享”思想的有益汲取,又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还有对当代西方发展理念的批判借鉴。探寻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理论基础,可以准确把握这一新发展理念的思想资源和发展脉络。

(一)民族底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主张中就蕴含了关于“共享”的思想理念。战国末期,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财富分配不均,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对此,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社会治理学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述,即国家的安定与否不在于财富的多寡,而在于财富在各等级之间的均匀分配;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均无贫”的分配理论。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景观,更是表达了人们对于共享发展成果,追求“公”天下的美好向往。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则提出“兼相爱”的主张,讲究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爱护、等爱无差,人人都能享有公平的权利和基本的生活保障。而法家韩非子则主张“均贫富”学说,通过君主确定赋税来实现财富均衡,强调多劳多得原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共建共享在内涵上有着共通之处。

近代以来,随着维新变法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思潮。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之一的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表达了要构建一个“太平世”的理想社会,想要探索一条和平通往理想世界的改良道路。他认为中国要进入一个无有剥削、无有阶级、财富均衡、众生平等的世界,需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历史进化过程,由封建制演变到君主立宪制,最后再到共和制,一世比一世更文明、更富强,最后达到“大同”极乐世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学说,将大同理想社会的实践又向前推进了一个新阶段,他试图通过民生改革、平均地权来实现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让劳苦大众从生产资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而迈向一个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大同世界,小康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无论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大同观”、“均贫富”,还是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体现了他们追求公平正义、共享发展的美好愿景。囿于他们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注定了他们的实践必然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针对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努力实现大同理想的思想智慧,为我们今天倡导共享发展理念积蓄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资源。

(二)坚实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党的发展理论的继承发展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在其论著中直接提出过“共享”这一概念,但在他们一系列的论述中无不蕴含共享发展的观点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鲜明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想要建立一个与以往剥削阶级旧社会不同的新社会,在那样的一个联合体,必将是一个没有阶级压迫,消灭了私有制,利益共享的共产主义社会。关于分配公正的思想方面,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一个人在体力或者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得到的机会和报酬就多一些,同样,一个劳动者已经结婚,另一个则没有……在提供的劳动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基金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5]即说明马克思承认这种现实因素造成的实际不平等,为了消除这种不平等,他提出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既注重财富数量上的公平,又尊重个体先天性差异,从每个社会成员的实际出发,实现分配领域的实质公平。十月革命后,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享”发展的思想,在社会分配领域,他继承了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进一步提出“不劳动者不得食、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等具体主张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3年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决议》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共同富裕”的概念,强调只有让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实行社会主义,农民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农业改革的根本目标。随后在1955年《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实行的这么一种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创造性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7]进入新世纪,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8]他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先富起来的东部地区带动西部欠发达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胡锦涛在总结过去我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他强调要把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贯彻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并指出:“社会的发展应切实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9]

整体而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本都是建构在“人”这一根本基点之上,旨在探索通往人的幸福美好生活的完满状态之路,这一鲜明的价值取向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共同富裕、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中,萃取出“共享”这一崭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石。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在承接马列经典作家之人本思想的基础上,在回应时代发展主题的实践中而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

(三)它山之石:对西方发展观的批判借鉴

二战结束后,大批第三世界国家获得独立解放,他们迫切希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巩固新生政权,这为西方发展观念的兴起提供了有利契机。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发展观先后经历了一维客体论、多维客体论、主客相关论和主体中心论四个阶段的路径选择[10]。根据人们对四个阶段发展内涵的不同理解,分别简要表述为唯“经济增长”发展观、社会全面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发展观四种不同发展观念。

在20世纪50年代后的一维客体论中,美国经济学家刘锡斯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将经济增长直接等同于经济发展,把经济增长当作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战后国家百废俱兴,迫切需要重振工业,发展经济,在这种发展观念的指导下,一些国家经济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复苏态势。由于将发展过程片面化为经济增长的过程,导致了发展的不可持续。这种发展理念非但没有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反而引发诸如分配不公、两级分化和资源浪费等严重社会问题。第二阶段的多维客体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逐渐意识到增长和发展的区别后,西方开始探索新的发展理念,将发展的定义延伸至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等各方面,逐步形成了社会全面发展观。虽然社会全面发展观拓宽了发展的内涵维度,但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因追求综合发展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于是西方发展理念过渡到20世纪80年代的第三阶段,西方开始重新审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并逐渐意识到人类主体和环境客体是命运共同体的联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第四阶段的主体中心论指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在原有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发展的内涵,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发展不应只停留在经济层面,而是要体现人在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发展,更好满足人的物质、精神需要。

综合来看,西方发展观的演变脉络经历了从单一的强调经济增长转变为注重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发展,从肆意的征服自然转变为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从盲目地追求物质增长的发展,转变为落实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西方发展理念的演变历程极大丰富和完善了社会发展理论,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国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借鉴。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实现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着力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其中既内蕴着历史的传承,又着眼于现实的召唤。共享发展以其鲜明的实践指向,引领着新时代发展的前进方向。

(一)政治实践维度: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不仅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党的群众路线在发展观上的最新体现,为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提供有力牵引。实现共享发展,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必须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其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要不断扩大民主,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治理。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创新利益协调机制,结合时代发展特征,积极拓宽民主协商渠道,扩大人民政治参与途径,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及时化解矛盾风险,更好保障人民切身发展权益,实现共建共享。另一方面,要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政府人员自身素养与行政能力,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更好落实共享理念提供有力保证。其二,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民主监督。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完善依法行政体制,建立健全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监督渠道,真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共享发展成果落到实处。其三,加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建设。要明确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强化公职人员责任意识,加快构建现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紧制定和完善有助于民生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法律制度,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支持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民生发展成果。

(二)经济实践维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着眼于解决现阶段发展中所积累的突出问题和现实矛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有效供给不足、经济动能疲软等系列问题,要坚持以共享理念为指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跃升新台阶。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一方面,政府需要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努力调动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建设,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着力解决城乡就业、养老、医疗等领域有效供给不足、不均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另一方面,要探索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长效机制,加大社保等方面基础性制度供给力度,切实保障全体人民公平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其次,大力发展教育,提升人才供给质量。要积极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破除阻碍人才发展等体制机制,不断扩大市场有效人才供给,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本基础。最后,积极推动“双创”发展战略。要加大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企业研发补贴资金,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政策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提高就业供给水平,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后续动力,筑牢共享发展的根基。

(三)社会实践维度:着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但也存在着社会贫富差距分化和收入分配不均等不公现象,严重阻碍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与和谐的最大“瓶颈”[11]。共享发展理念为解决我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遵循。第一,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要加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专项扶贫基金,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提高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模式创新扶贫方式,因地制宜,结合地域特色兴办扶持产业,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形成扶贫长效机制。第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依法取缔非法收入,破除垄断壁垒,引进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要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加大调控力度,推动个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适时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待遇,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第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积极拓宽社会保障受益人群覆盖面,健全筹资机制,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慈善事业作用,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多支柱发展。要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加快整合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强化政策衔接,建立集中统一的社会保障职能体系。

猜你喜欢
理念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凸显理念,学也张扬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