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18-04-04 09:28高庆群
读写算 2018年25期

高庆群

摘 要 变厌学为乐学,增强学习自信心,适时引导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关键词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实践;引导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5-0049-01

一、调动情感因素,变厌学为乐学

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最好动力。差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爱做小动作。教师改动辄发火训斥为动之以情,晓之有理。例如:我班学生张宗辉经常被其他同学欺侮,我总是告诫全班同学不要欺负他。慢慢地,他的学习成绩很快就上来了。期末考试成绩进入班上中等成绩了。我除了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尽量形象化和具体化。在课间十分钟,在中午休息时间,在早上上学时间,在放学时间。我尽量在学生中间和同学亲切交流。在放学以后,利用班级微信群,QQ群与学生,家长沟通。很快取得良好效果。在教学中给学习弱势群体创造一个尊重,信任,热情关怀的学习气氛,使他们渐渐那解教师对其的情与爱?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增强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留给思考余地,增强学习自信心

日前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由于一些老师偏解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一提出问题或教师出示思考题后,就立即组织学生讨论,不是同桌讨论就是小组合作,气氛显得异常热烈。有些思维教捷的同学很快便要举手欲答,而绝大部分反应慢的同学还未来得及深思,脑中就灌满了别人的意见,久而久之,再遇难题时,他们便会附和于人。只听别人分析讲解或干脆不加思索,养成懒惰习惯,以致思维缓顿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不怕学习内容上不完。培养学生充分讨论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磨刀不误砍柴工。留给学生时间相互切磋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在数学课堂里每堂课都会抽很多同学答问和提问。然后再相机组织他们讨论。这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到答案,或达到容案的“边缘”,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乐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三、适时引导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在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怎样引导学生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而不可忽视的一环。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包括教学方法开放、学习方法开放、解题开放、课型开放等。例如,解题的开放包括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课型的开放可以包括基础课、拓展课、研究课,也可以是讨论课、自学辅导课、解题训练课等,但不管是什么课或采取什么方法,都应该突出以提出问题、发展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与师生合作交流,重视数学学习与知识建构,充分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和态度。比如785除以37,估商时应把37看作什么了?(40),試商1,得余数41,比37大明吗?(大)所以应调整准确商为2。进行变式训练时,被除数右依次改要为758,857,578,587,除数可以变为73,这样可列出除法算式12个。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严谨的计算能力,又克服了计算的枯燥乏味。

四、加强学法指导,掌握学习方法

古人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现代学生的数学素质,不仅要求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会学的能力。怎样指导学生的学习呢?

(一)指导学生领会例题编排意图,掌握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教学基本上都有相应的例题,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掌握自学例题的方法。如教材中很多例题的教学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层逐步呈现解题过程,且留有不少需由学生填写内容的空格,要让学生根据解题思路自己去思考填写:有的例题旁附有虚,实色线框,要让学生明白线框的意图:有的例题有“想”的内容,要让学生知道这是思考过程:有的法则、概念、结语等用色字表示,要让学生清楚这是重点内容:有的例题中的示意图和操作程序是为突破难点安排的,要让学生懂得根据图示顺序去分析,推想,从而掌握数学学习的思考过程。

(二)指导学生运用渗透、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数学教材的编排。前后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都是运用旧知迁移过来的。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训练学生养成利用渗透迁移规律学习新知的习惯。如:“圆性的表面积计算”,可要求学生根据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组合推导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如学过“通分”和”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之后,可要求学生尝试计算:1/2+1/5 或1/2-1/5计算题。学生则能主动利用旧知,变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进行计算。

五、重视实践操作,引导自主探索

前苏联教省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着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更能促使学生于快乐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课前可让学生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课上让学生把其中一张沿着任意一条高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测量、比较,并讨论:

1.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剪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

3.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亲身实践中探索得出:

S平行四边形=底×高。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检验,优化课堂教学是一条“捷径”,也是教学教改中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