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探究

2018-04-04 09:28何素君
魅力中国 2018年48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初中历史培养策略

何素君

摘要:历史课程作为人文类课程,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初中历史知识学习乃至人文素养发展中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此出发,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包括夯实基础教育、注重阐幽释微、巧用历史案例、坚持爱国主义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初中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初中历史课程属性的客观需要,同样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此,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夯实基础教育,培养文化底蕴

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以文为基础。简言之,文化基础,或者说文化底蕴是学生人文精神得以生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文精神虽然名曰精神,但绝非空洞无物,相反,人文精神是在大量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具体表现则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一直以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中形而下,不重形而上的问题,即教师将课堂重心摆放在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教学上,忽略了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因此,在人文精神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逐步调整重点,越来越多地将教学资源倾斜到人文精神的培养上。但这并非意味着历史基础知识的不重要。相反,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历史课程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脱离了历史基础的人文精神是空洞的,也难以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夯实基础教育,尤其要做好重点、难点的解析与传授。

二、注重阐幽释微,发展学习思维

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除了需要以知識作为基础外,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特别是独立思考的思维,这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而独立思考的能力则是构成人的价值的主要元素。当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之所以存在低效性,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教学活动的按部就班与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着眼于是什么,更要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注重阐幽释微,将历史事件中隐而不显的内容凸显出来,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对此,最为有效的方法则是问题教学法。

以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教学为例,学生刚刚学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对秦朝充满敬仰之情,但短短二世,秦朝就在农民起义中灭亡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讲解,更要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为什么横扫六国的大秦王朝,会在陈胜吴广这样的农民军起义中而分崩瓦解。教材虽然给出了答案,但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答案,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基础知识,大胆思考。

三、巧用历史案例,培养健全品格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历史知识传授乃至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固然重要,更加重要的则是以历史课程为媒介,来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健全品格,这也是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的客观需要。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方面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道德感以及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受年龄因素的限制,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干预,很容易因此走向堕落的深渊。此时,教师要注重以历史课程来培养健全品格,塑造人文精神。对此,最为有效的手段则是历史案例。历史案例分人物案例、事件案例两大类型,人物案例即对学生品格健全有引导、启发作用的经典历史人物,比如在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司马迁作为案例,在介绍司马迁生平以及《史记》创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创作的毅力与恒心。事件案例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其中虽然有代表性人物,但更多的则是群体完成的壮举,典型的有万里长征。因此,在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艰苦状态,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红军战士为了理想信念而不远万里长途跋涉的精神与斗志,激励的学习斗志,引导学生培养坚毅的个人品格。

四、坚持爱国主义,激发人文情怀

人文精神是个体精神与群体精神的统一,爱国主义或者说爱国情感则是人文精神中的核心要素之一。爱国主义任何时期都不会过时,爱国主义教育同样是初中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初中爱国主义教育分主题教育与渗透教育两种形式,主题教师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为目标,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而渗透教育则指在课程教学或其他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的内容。历史课程教学是爱国主义渗透的重要载体,这和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课程属性有着很大的关系。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从正反两个层面开展,正面指的是以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成就,比如四大发明、唐诗宋词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反面则指以屈辱的历史来激励学生奋发图强。

以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华民族苦难史的起源,数千年历史、数亿人口的文明古国败给了远道而来,仅有数万士兵的英国,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撼,放到今天,很多学生也百思不得其解。在教育中,教师需要点明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的工业国在战争兵器与组织中的差距,也要向学生渗透落后就要挨打的价值观,砥砺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未来的发展与民族的复兴添砖加瓦,培养爱国斗志的同时,激发人文情怀。

五、结语

初中历史课程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学生的人文理念培养、人文精神塑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以人文精神的培养为重点,从培养文化底蕴、发展学习思维、培养健全品格、激发人文情怀四个角度出发,采取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曾楚清、曾素萍.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2010(06):17-19

[2]李岩.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探究[J].新课程,2016(05):43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初中历史培养策略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