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8-04-04 09:28尹凤梅
魅力中国 2018年47期
关键词:圆锥体圆柱体圆锥

尹凤梅

新课程把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放在首位,强调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努力构建一种情趣充盈、活泼生动、风采依依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主动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把握课堂导入的艺术性。

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前奏,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例如,在执教《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的时候,由于前些年的导入方法效果都不太明显(即把各种各样的物体和图形直接展现给同学们看),这次我变换了道具展示方法:把各种各样的物体和图形装进一个布袋中,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看到我拿了一个奇怪的布袋走进课堂都感觉非常好奇,都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在大家的好奇心催动下,有同学已经按捺不住了,问道:“老师,你布袋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啊?怎么上课还有提着布袋来上课的?”说完之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看到此种情形,我说道:“老师今天带来的是一袋很神秘的东西,现在还不能告诉你们,想知道的话大家一起上来摸摸。”话毕之后,大家纷纷上台摸着。全班同学都摸完之后,我说道:“大家刚才摸了之后,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了吗?现在先不要告诉我,把你们摸到的东西画给我看。”这样一来,各种各样的物体和图形就在同学们的笔下呈现出来了,充分展现出了大家的想象力。在学生画完之后,我把各种物体和图形都从布袋中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观察,这样做比直接进行道具展示效果要好的多,有效进行了课堂导入。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创设情境时,我在注重生动有趣的同时,更紧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思考,并对以后课程的展开起到导向作用。因此,要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积极创设与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直观、生动、富有新意的教学情境,使相对枯燥的数学知识呈现出动感和灵性,以此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

如在教“年、月、日”一节时,上课伊始我先问学生: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同学们都说:过!我又告诉学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年年都过生日的,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12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老大爷2012年有多大吗? 与学生原来判断结果大相径庭的教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好奇,自然引起一番热烈的讨论。“难道还有人在一年中不过生日?”的疑问自然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从而带着浓厚兴趣积极投身到新知识的探究中,相对静态的课堂教学在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变得动态、活化。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情感、智力、个性诸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异步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和全体的发展。

如在研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时,我发给每一位学生一个长方形,让他们自己来验证长方形的特点。孩子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学生尺量,有的折,有的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去量。很快便找到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点”,并且能说出自是如何发现的。接下来,正方形的特点,我让他们同桌进行交流和合作,因为前面已有了长方形的研究经验,学生完成这项工作就更快了。之后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应该是本堂课的难点了,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组。小组成员们很快便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分工合作,他们在热烈地交流着,想出了各种方法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在之后的汇报中,我听到了许多的奇思妙想,这时我才感到,如果让我直接来给孩子们介绍这种图形的特点效果是远远比不上现在的。这种教学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如小学六年级学完圆柱体、圆锥体的计算后,为进一步细致探究圆柱、圆锥在不等底而等高等体及不等高而等底等体的几种情况下二者的关系,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做圆柱、圆锥的学具,并设置如下习题:(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底面积是9平方厘米,求高?(2)把一個圆柱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多少倍?(3)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底面积相等且体积也相等,已知圆柱的高是4分米,圆锥的高是多少?(4)一个圆柱体与一个圆锥体高和体积分别相等,已知圆锥底面积是18平方厘米,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好奇好胜的学生会用渴求知识而又疑惑的目光审题。教师就可抓住时机给予点拔,通过学生自带的学具:圆锥、圆柱、沙子、大米、大豆等演示和动手操作,装一装、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试一试、议一议,找出二者之间的规律以及解这种题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就可以对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已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并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

总之,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就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强化教学效益观念,在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能切实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猜你喜欢
圆锥体圆柱体圆锥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埃及沙漠赫尔格达红海沿岸沙漠呼吸
人工“向日葵”材料问世
以“圆锥体”的概念解析家委会的职能
学包圆锥粽
坡角多大,圆柱体在水平面滚得最远
找出圆柱体
圆锥计算题,“展开”来思考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