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

2018-04-04 09:28卢蓉
魅力中国 2018年47期
关键词:圣经差异性

摘要:中国翻译史的源头是佛经翻译,而西方翻译史则始于圣经翻译.两者虽然在具体内容,翻译分期,对应的时代背景方面有所差异,但两者都经历了直译,意译,直意译相结合的发展过程.本文对比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以探求其异同。

关键词:佛经翻译;圣经翻译;相识性;差异性

佛经翻译在中国持续了一千多年,通过佛经翻译,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哲学,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圣经的翻译史是在公元前3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从翻译发展史来看,圣经翻译应视为西方翻译最初源头,圣经翻译理论则成为西方翻译理论逐步发展成熟的依据。

一、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的差异性

(一)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翻译活动,它的兴起源于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始于东汉恒帝末年,代表人物有安世高和支谦;发展阶段是从晋代到隋朝,代表人物有道安和鸠摩罗什;鼎盛时期是唐朝,以玄奘、不空为代表人物;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佛经翻译最开始是根据西域僧人的梵语口授,在另找一人译为汉语后加以润饰。译时多采用音译的方法,这样的译本文字朴实简单,旨在传递佛经源语面目。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又有了既精通汉语的印度高僧又熟练掌握梵语的中国高僧,内容和形式随之有所改变进步,但仍偏重于直译。东晋道安是著名的质派大师,力求直译,主张保留原文内容与形式。他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后秦高僧鸠摩罗什则主张意译,他精通佛学又晓汉语,其译文不论在语言的精美还是在内容的确切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梁陈之间有著名译者真谛,他主张采用直译法,认为翻译不可求”文”而失”信”。玄奘,是无论从译作数量还是翻译成就都无人能比的佛经翻译大家,虽然他并未明确表示自己采用的是直译还是意译,但根据其译文水准,人们普遍认为他的译文做到了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

(二)圣经翻译

圣经翻译是西方翻译史的起源。其走向经历了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的过程。据《西方翻译简史》上记载,公元前3~2世纪的《圣经·旧约》是最早的圣经译本,由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而成的,后世也叫《七十子希腊文本》。这些学者在翻译的时候追求译文标准正确,译本用词不考究,因而晦涩难懂,译得直白僵化,也不易理解。但是这个译本特别准确地还原了圣经原籍的内容,所以被其教徒视为经典的圣经译本并且在翻译史上也有着特殊的位置。

马尔库斯。图斯留。西塞羅(公元前106-43)是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翻译理论家。他主张译作应超过原作,译作高于作者。西塞罗打破了翻译只限于实践而不涉及理论的局面。特别是他提出的“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员”式翻译,即“直译”与“意译”两种基本的译法,确定了后世探讨翻译的方向。

哲罗姆(公元347-420)翻译了第一部标准拉丁语圣经。西方古代的翻译家中,圣哲罗姆的翻译方法最为系统。他认为翻译不能死扣原文,最好采用更为灵活的方法。翻译时应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圣哲罗姆认为直译和意译是互为补充的,承认自己在翻译时有时直译,有时意译。 哲罗姆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对后世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的相似性

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虽然在内容、时期、信徒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具体方面有所差异,但却有着相似的翻译理论。

(一)都以直译为主

在中国,佛经的翻译在开始的时候大都采用几近死译的方法,这点和西方圣经的翻译非常相似。在最初翻译佛经的时候,译者们不对梵语加以修改就译成汉语,不加解释,有时还会有音译,这就造成这个时期的译文很难让人理解;西方最早的圣经译作《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也采用直译的方法。

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初期之所以都是以直译为主,一是因为译者语言功底的欠缺。 当时许多主持宗教典籍翻译的人员并非专业译者出身,当他们无法找到匹配的译入语时,就会采取音译法或直接保留原文的句法结构进行直译。其次, 译者对待宗教经典怀有的虔诚态度,多数主持宗教典籍翻译的人自己不仅是博学多识的学者也是对宗教虔诚的信仰者。在他们眼里,<<圣经>>原作的每个字、每句话都蕴含“深刻教义”,翻译时如若稍有改动,就是对宗教权威的亵渎。此外,当时翻译经验的缺乏使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直译就是对原作最忠实的翻译方法。他们很难正确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直译法,什么语境中应该采用意译法。

(二)倡导意译

随后的中西译者们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和翻译经验的积累,逐渐跳出字字对译的束缚,注重意义的整体传达,并不绝对排斥意译。中国佛经翻译意译的代表人物鸠摩罗什,主张“曲从方言,趣不乘本”,即用婉转曲折的汉语翻译佛经,但不能改变原意,达到辞旨流畅,声韵俱佳的效果;而圣经翻译中多用意译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认为在翻译时遵循通俗明了的原则,采用大众能听懂语言,为的是让广泛大众读者能够知晓明白译文。中西方宗教经典翻译开始以意译为主,主要原因与翻译的目的对象有关。因为他们的翻译对象都是普通的老百姓,翻译目的是为了让教义被大众所理解,因而需要使用大众能听懂的语言,所以译文需要明晓易懂,这点直译是很难达到的。

(三)直意译结合

我国佛经大师玄奘精通梵语、汉语,又深通佛理,翻译佛经出口成章,只要记录下来便可成稿。故玄奘并不区分是忠实原文还是以意思为主,能直译时直译,能意译时意译。在玄奘这里,文质之间并无截然之分。这是翻译经验的长期累积和对两种语言知识掌握提高的结果。西方在16世纪前还存在着直译,意译之争,到17世纪后, 不再强调。英国1 6 1 1年出版的《钦定本圣经》是英国17世纪以致整个英国翻译史上最重要的译作。译文质朴肃穆庄严、保存了原文的美感与风格,声韵俱佳,体现了英国本土民族语言的风格。

三、结论

通过对比中西方两部经典宗教文献的翻译过程,发现二者都经历了从最开始的字字对应,再到为了使大众所理解而注重译文语言通俗易懂的意译,到最后的直意译相结合,依据特定情况而选择适合的直意译方法,我们可以发现看似毫无关联的佛经与圣经之间其实也存在着很多共同点。当今世界一体化的局势,使得翻译活动更是将彼此紧密连接起来,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交流的便捷,加速促进了世界翻译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骆乐.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4):57-59

作者简介:卢蓉(1971—),女,汉族,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就职于宜宾学院,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翻译。

猜你喜欢
圣经差异性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中日敬语的差异性
意拳与形意拳的差异性研究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绵羊说
来自人名的英语词汇之圣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