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审美价值研究

2018-04-07 17:27祝尚珍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阅读者汉语言

◎祝尚珍

前言: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受到人的主观作用,所形成了创造和创新的概念,而这一概念使得文学本身拥有了“美”的价值,进而感染阅读者。在文学理论当中,文学审美论是主要的文艺理论,文学作品所拥有的审美价值,摆脱了文学作品创作者个人的特征,而更加注重创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交互。因此文学审美价值自然会随着阅读者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受到阅读者的影响,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也体现在不同的地方。

一、汉语言环境中文学审美价值的形成和特点

1.汉语言环境中文学审美价值的形成 我国文学理论领域关于文学审美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不同的时期受到不同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影响,在文学审美的主要方向和审美情趣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也导致了文学阅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倾向的不同。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文学领域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开始出现了文学审美的雏形。而在理论研究领域则表现为文学认识论到文学审美轮的转变;而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文学阅读者对于文学作品阅读的眼界也逐渐开阔,文学审美价值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展,除了对传统文学作品的继承之外,对于一些新时期、富有独特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在文学领域内,也开始得到了广泛的接收;而在新世纪以后,文学审美价值逐渐完善,且开始出现泛化。当前阶段作为整个文学审美价值变化的第三个阶段,自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环境、经济条件、文学阅读认知水平的共同影响,形成了极具特点的文学审美价值观念[1]。而受到这一观念,文学阅读者在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时,尤其是在进行非汉语言母语作品阅读时,对于文学作品内部的内涵的把握,对于文学作品创作的思想和认知,也拥有了不同的领悟能力。

2.汉语言文化环境中文学审美价值的特点 随着文学审美的不断发展,文学审美也经历了理论审美、美学审美等独具特色的阶段[2]。现阶段作为文学审美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受到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影响,文学审美的倾向和受众也开始发生了转变,文学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部分人的视野之中,而逐渐转向更为广泛的大众群体,这也使得文学审美价值开始有了大众审美的趣味。笔者认为,大众化的文学审美价值作为当前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化环境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审美倾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特点。

首先,大众化的文学审美具有审美取向的泛化规律。作为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时代的产物,文学阅读所形成的审美活动开始逐渐脱离了传统文学阅读的狭窄范围,开始走进到更广阔的大众生活之中。因此文学审美的生活化和日常化成为了文学艺术价值的一种体现。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客体,与其他诸如建筑、绘画、音乐等客体一样,具有了同样的艺术气息和艺术高度。大众在进行审美时更倾向于通过日常生活解读,进行艺术鉴赏;其次,文学审美的主体——文学作品的阅读者开始调整,这种调整事实上是文学阅读范围扩大化和泛化的产物,由于大众对于文学价值接受能力和接受水平的不同,导致更倾向于大众的消费文学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这种“快餐式”的文学价值引领在国内最早形成于网络新媒体文学力量的发轫时期,随之而来的是更为广阔的通俗文学的阅读和休闲文学作品的消费。人们对于文学价值的判定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是否具有休闲娱乐功能之上,而其文学性和思想性则不再作为文学价值的“第一义”予以显现;其三,受到大众阅读的影响,大众的审美需求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泛化过程,这种审美需求对于审美对象的要求开始表现出来,作为娱乐性的审美价值追寻,文学作品一经不再作为唯一的审美追求展现在大众面前,大众在进行审美作品选择时,更倾向于多样性的艺术类型,例如流行音乐、影视作品等,这些艺术门类同样以契合大众阅读需求的精神面貌展现其泛化的审美价值。而文学作品在大众中的审美引导却逐渐式微。在2008年开展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当中显示,最受欢迎的图书作者中,著名的武侠小说作者和言情小说作者金庸、古龙以及琼瑶三人入选,此外如韩寒、郭敬明等“80后”文学作者也跻身前十行列,这表明文学阅读的大众化所形成的功利性阅读已经成为文学审美价值的主流,而审美文化中的“精英审美”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文学审美泛化时代外语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分析

1.作品跨语言翻译的审美价值 对于汉语言文化环境,外国文学作品的创作为外语创作,其文学作品所拥有的审美价值往往离不开跨语种和跨语境下的翻译过程,因此一般认为,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将首先体现在翻译活动之中。研究专家指出,外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一般需要结合汉语言这一母语语言环境和文化习惯作为准则进行译文的创作优化,因此翻译作品直接具备了母语文化环境当中的审美“内因子”,这也使得外国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拥有了文学的审美价值。

(1)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学主体审美价值。首先,翻译作品当中,翻译作者以及翻译作品的阅读者将分别作为外国文学作品的直接审美主体和间接审美主体出现。而受到审美价值变迁的影响,审美情趣和审美倾向的形成,除了依靠审美主体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环境之外,也受到了自身习惯、所受教育和千人遗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时,阅读主体会直接地进行无意识地思考,并且产生一种不自觉的自由发挥状态[3]。而受到审美主体自身阅读经验和阅读素养的共同影响,阅读主体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越高,其所能够形成的审美感觉则也会越发强烈。例如在当前大众化的消费文学审美当中,青少年作为审美主体,更希望通过译文阅读的方式对诸如《哈利波特》这类外国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而对于欧洲经典的文学作品,如《基督山伯爵》则难以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2)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学客体审美价值。其次,在外国文学作品当中,经过翻译的文学作品将具有审美客体这一概念,在这一概念中,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客体,其具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美感。其中形式美主要是指文学作品在原语言与翻译语言之间所形成的形式结构特征的美学,例如在外国文学作品中,诗歌创作就希望通过诗歌章句之间的组合构成一种建筑美,这种美感是文学作品当中的一种物质的、外在的美感,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翻译人员同样需要遵循原作当中的这一形式,进行审美翻译;而内容美则集中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内涵方面,无论何种语言环境下的何种文字,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文学作品通过文字进行传递的一定是文学作者所需要表达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含义,这些含义往往需要依靠文字这一载体进行传达,文学阅读者在进行阅读时需要透过文字内容对文学创作的内在情感进行窥探,从而获得文学阅读的美的体验,而这种由内而外的、藉由文字进行传递和表达的,则是文学作品所应当具有的内容美。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翻译人员除了要能够对文字内容进行翻译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到文字所传达的意义跟价值,从而利用翻译语言将这种价值传递出来——即文学审美价值的跨语种传递。

(3)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学。除了以上两个方面以外,文学作品还具有语言美。不同的语言所进行美的传递的方式是存在较大差别的,在一些欧美国家的文学创作中,受到所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差异影响,文学作品在进行文字表达时,往往会以一种与一般习惯相违背的方式进行文字表现,而文字自身的美感和审美情趣往往集中在这种异乎寻常的表达方式之中[4]。笔者认为,外国文学作品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实际上是一种再度创作的过程,翻译人员应当明确外国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美学特点。语言美首先是语言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传神性,尤其表现在传记类文学当中。传记类文学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在进行内容结构设计和语言选用时,尤其需要注重真实。例如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家罗曼·罗兰,就是通过客观真实的文字表达风格来传递作品中传主不同寻常的特点;文学作品的语言美还体现在文字创作具有的清晰度。逻辑清晰、条例明确是文字表达具有美学价值的基础,文学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必须通过明确的文字前后衔接,来表现各个部分的内容关联,这种关联同时也体现出了作者在思维方面的缜密。对于外国文学翻译来说,翻译工作应当充分认识到语言美的几个方面特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运用,使新的语言能够更加传神地表现出原语言的美学特质。

2.跨文化环境的外国文学作品审美特质 除了文字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需要依靠跨语种的翻译来完成传递和审美之外,外语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风土人情,与汉语言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也表现出异质特点,而这一特点也为文学审美所具有的差异化提供了土壤。在当前阶段,大众化的文学审美价值中,对于差异性的追求更加显著,因此外语文学作品中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样作为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一个方面表现出来。

(1)人物形象塑造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在外语文学创作当中,文学作品所把握的基本脉络大部分为通过故事情节进行人物塑造,在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时,阅读者通过对人物特征和人物性格的把握,能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内涵。从这一角度来看,可以了解到外语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所承载的文学创作任务[5]。例如在文学名著《红与黑》当中,作者通过笔下于连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逐渐拉开了在他周围所发生的社会黑暗故事的序幕,运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揭示了黑暗社会环境下环境对于主人公折射的巨大阴影。文学阅读者在进行作品阅读时,能够直观、生动地感知到文学人物于连所处的社会环境,并切身了解到在面对社会环境变化时于连所做出的选择。这种文学作品在审美过程中所形成的认同感会带给阅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于连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仍然具有着积极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深深的感染者人们。而作者在进行精神内涵阐述时,则通过与社会当中的所存在的卑鄙现象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于连的精神价值。例如在作品当中,于连与法莱娜夫人的相处过程中,就同时包含有真实的爱、虚伪的爱等多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让阅读者感受到其所做出的社会报复和对贵族阶级的报复都显得理所当然。这样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与人文环境的反思,相较于汉语言环境中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差异化的魅力,从而具有了特殊的审美价值。

(2)剧情塑造所蕴含的审美价值。除了人物塑造之外,外国文学中的情节塑造也是独具魅力的环节,部分热衷于奇特构造和奇思妙想的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常常会通过出其不意的情节设定,构造文学作品的魅力。例如著名短篇小说作者欧亨利所创作的《麦琪的礼物》这篇作品,就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剧情翻转,引人入胜。在作品当中,作者塑造了一对生活并不富裕的夫妻,因为对彼此的爱而为对方选购礼物的故事。而在故事的结尾,作者通过出人意料的处理方式,运用曲折离奇的思维建构了彼此购买的礼物的错位,又通过这种礼物的表现,凸显出主人公高尚的爱,令读者感动。在这种文学作品创作当中可以看到,作者所表达的情绪通过结构处理和文学技巧,实现了审美能力的提升,最终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作品自身不一样的魅力。从美学角度来看,文学创作事实上是通过环境和情绪,来达到与读者阅读之间的共情。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作为汉语言文化环境的广阔土壤,在社会思潮和文学理论的影响下,文学阅读当中的文学审美价值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化。在变化当中,大众审美逐渐成为文学审美的主导,并形成了相对独特的审美情趣。大众审美在进行外语文学作品阅读审美时,往往需要通过翻译创作和文学内涵两个方面发掘文学作品魅力,因此在这一时期,外语文学审美价值的表现具有大众化的特点。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阅读者汉语言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阅读者的春天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阅读者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