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高中历史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策略

2018-04-07 16:43魏少启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学科

◎魏少启

引言: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堂提问契机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潜力,满足生本课堂教育需求。基于此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性,下文中笔者将分析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途径。

一、体现历史思维,突出课堂提问的学科特点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提问环节,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学科特点,以历史学科来说,教师设计的问题就要体现历史思维,激发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使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忽视了历史学科知识理解的重要性,而是重视理论知识识记,因此现阶段的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提问契机设置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激发学生的历史知识探究积极性。如在《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课时教学中,我在提问之前首先呈现了两段材料:材料1:周公平定纣子武庚之乱后,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材料2:《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1]”然后结合上述材料我提出问题:“从上述材料中的内容,你可以看出分封制实施的目的是什么?分封制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西周分封形势图》,结合分封制产生的背景,全面了解西周分封制度的特点和实施目的。

二、创设情境,强化问题的挑战性

只有难度适中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比如在《百家争鸣》的课时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很多学校会规定大家在上学的时候统一穿校服,咱们如果穿越到战国时期,则学校的统一着装体现了哪一家的思想主张?你们觉得儒家、道家、墨家学派对于我们统一着装会有怎样的态度呢?”,上述情境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但是又结合了历史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具有趣味性也具有挑战性。

三、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和释疑,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基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观质疑和释疑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带给学生成就感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启发,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以此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生本课堂。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在设计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寻找提问契机,例如在《辉煌灿烂的文学》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赏析唐诗如初唐时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盛唐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蜀道难》等[2],引导学生体会唐诗的特点和风格,借助唐诗内容反应唐代历史、社会风貌,在分析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提出问题,“为什么诗歌会在唐朝得到繁荣发展,而不是在其它朝代呢?”,然后为了深化问题,接着问“不仅如此,同学们在诗歌鉴赏中可以发现,李白和杜甫同为唐代诗人,但是他们的作品风格却截然不同,你们可以说出原因吗?”,这两个问题都和历史知识有密切关系,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政治、经济、文化几个因素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从历史角度看待问题,养成分析问题的历史意识和视角。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以往的知识接受者成为主动学习者,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遵循提问规律,循环式设计问题

历史知识构成不是直线型的,而是体现出螺旋式特点[3],而循环式提问设计正是基于历史学科知识构成的这一特点,通过循环式提问学生可以在问题总结和归纳过程中总结出知识规律,并在新的历史问题解决中应用这些规律,能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4]。例如,在复习课《东西方先哲》的教学过程中,我就采用了循环式问题设计思路:1.结合给出的材料和教材内容总结孔子和柏拉图在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修养上所持观点的共性?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所说的“礼”和“仁”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3.列举出柏拉图所说的“理想国”各等级的品德。4.分析和概括“比较类题型”的解题思路。5.按照问题4中你概括的解题思路分析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中庸思想上的共同点。

综上,课堂提问环节对整个课时教学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以提问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内容有利于激发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提升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本研究将分析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设计有效提问的途径和方法,希望上述研究内容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学科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学科新书导览】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超学科”来啦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