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求学报国浪潮

2018-04-09 17:05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18年1期
关键词:清政府留学生

王海珍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出国留学从涓涓细流,到洪波巨浪,曾经跌宕起伏,几起几落,折射出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足迹。

清政府官派留学幼童

1847年,当容闳随着美国传教士赴美留学的时候,中华帝国闭关自守的国门刚刚被西方列强的炮火轰开,那时国人对海外世界因茫然无知而充满恐惧,出国留学更属史无前例。而容闳在外国传教士的资助下,毅然赴美求学,最后毕业于耶鲁大学,成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容闳回国后的最大心愿,就是要使更多的中国年轻人像他一样出国留学,将西方的学术文化,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若干年后,在他的多方努力下,终于促成清政府同意选派官费留学生。

1872年至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大员的主持下,清政府设立了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先后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他们中间又有50多人在中学毕业后得以进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继续深造。他们中出现了今天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官,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

洋务运动中为了引进西方技术,培养人才,以创办船政实业,清政府于光绪三年(1877年)至二十三年(1897年)派出4批学生赴欧留学。4批学生由船政局和水师学堂派出,留学的国家有英、法、德。学生是成年人,思想成熟,任务明确,学习刻苦,成效显著。其中一半成了北洋舰队的军官。有名的有林泰曾(鎮远号管带)、刘步蟾(定远号管带)。

当时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只让他们学习一些制船造炮之类的技术工艺,回国后也只把他们当作一般的技术工匠使用,那时的留学生处于边缘位置。

废科举后的留学热

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在全国推行一系列“新政”。其中之一是废科举,兴学校,奖励出国留学。在政府的倡导下,青年学子纷纷买舟出国。一时间,中华大地迅速掀起一股出国留学的热潮。留学生也时来运转。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留学国主要是日本。因“路近,费省,文同”,留日学生占出国留学人数的90%以上。这个时期,留学专业多集中于政治、法律等学科。留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极强,许多人积极参加了反清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们又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分子。

但这一代留学生的专业造诣有限,不少人刚刚步出私塾书院之门,便踏上了出洋渡海之舟,出国后大多只接触到粗浅的初等教育,真正进入外国大学学习的极少。

20世纪初期,中国大多数士民对本国的制度和文化已开始丧失信心,对西方文化由自卑而衍生景仰之心。这种景仰很快转化为崇尚留洋归来的学子。当时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留学是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捷径,留学生是未来中国的救星。只要翻开那时的报刊书籍,这样的言论触目可见:“留学生者,20世纪最美之词也,新世界之主人翁也,强国之原素也。”“他日立中国强固之根基,建中国伟大之事业,以光辉于20世纪之历史者,必我留学生也。”这是近代中国人最崇洋的时期,也是留学生地位最崇高的时期。

五四运动后的留学潮

1919年3月17日,我国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人员由上海乘坐日本邮轮启程赴法国,学习新思想、新知识,研究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古老中国迎来20世纪留学热潮,开启了中国走向世界、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和技术的新纪元。

1919、1920两年间,在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的推动下,我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达到高潮,先后共有20批来自18个省的1700多名学生抵达法国学习。

浩浩荡荡的留法勤工俭学队伍中,大批栋梁人才成长起来,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领导人中很多是在法国负笈求学的,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陈毅、聂荣臻等人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严济慈、童第周、巴金、徐悲鸿、钱三强、肖三、冼星海等著名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也都随此潮在法国学习和工作过。

五四以后的一代留学生堪称是真正学贯中西、兼容古今的一代。在留学地域上,这一时期留学日本者虽仍很多,而留美、留欧者亦复不少;在留学专业上,比前两代留学生有较大拓展,不再集中和偏重于某一方面。在知识结构上,这一代留学生一方面秉承了丰厚深广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同时又前往西方文化的中心地欧美或中介地日本亲身“沐浴”,与前两代出洋学子相比,他们的“西学”程度要深,而与以后几代留学生相比,他们的“国学”根基要厚。他们在蒙童时代受过严格的私塾书院教育,出国之后,又系统正规地接受了现代“西学”的训练。故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五四以后的一代留学生担当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角色。

到上世纪30年代,中国留学教育已进入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随着国内新式教育的逐步发展,出国留学生的专业水准也有了明显提高。出国留学生多数能直接入读国外大学高年级或考入研究院学习,而且大多学有专攻,获得国外硕士、博士学位者颇不乏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归国后都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军人物。

改革开放后重新开启的留学热

一百多年来中国的留学教育,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时期:1847至1900年为发轫和起步期,留学人数总计不过200余人。1901至1937年为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期,出国留学生总数大约有15万。1937至1977年是中国留学教育的低谷期。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东西方冷战和“文革”都发生在这个时期。这个时期,出国留学人数总计不过数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人留学区域局限于苏联,兼及东欧等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留学交流完全中断。留学专业重工轻文,主要学习冶金、采矿、地质、电气、建筑、水利、农业和交通等专业。另外,这个时期自费留学中断,留学生全部由国家统一派遣、管理和分配。留学生自己不能自由选择留学国家和留学专业。选派留学生时,更注重其政治出身和政治素质。

其后“文革”十年,中国留学教育几乎完全中绝。直至1978年邓小平同志对出国留学作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指示,中国的留学教育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比于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留学热潮,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的留学热潮有其独特的历史特点:人数最多,范围遍及全世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赴海外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加和国外有意吸纳中国留学生,留学人员对留学国别的选择呈多元化的选择趋向。此外,改革开放后出去的人多于回国的。

进入2l世纪,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在中国出国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另一个人潮开始涌现,这就是“海归潮”。据《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2017年海外留学生回国人数首次超过当年新出国留学生总数。

留学路径是国家发展的缩影,从清政府派遣幼童到21世纪出国大潮以及随即而来的“海归潮”,无一不是如此。

猜你喜欢
清政府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华侨政策的变化研究
勤奋的民族
勤奋的民族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
浅析清政府从“以蒙治藏”到“以藏治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