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种猴头菇菌丝生长特性比较*

2018-04-10 10:36郝丽峰韩鹏远张锁峰李云霞柴美清
中国食用菌 2018年2期
关键词:母种猴头菇原种

郝丽峰,李 青,韩鹏远,赵 毅,张锁峰,李云霞,柴美清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31)

猴头菇 [Hericium erinaceus(Rull ex F.)Pers],又名猴头菌、猴头蘑、猴头、刺猬菌、菜花菌等[1-2],属于真菌门(Eumycophyta) 担子菌亚门 (Basidiomycotina) 猴头菌科 (Hericiaceae) 猴头菌属(Hericium),因其外形似小猴子的头而得名,是1种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3-4]。长期以来,猴头菇与熊掌、海参、鱼翅齐名,共同被列为我国的四大名菜,而且我国自古就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的描述[5-6]。它不仅外形美观,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具有抗癌、抗肿瘤、降血糖、保肝护胃、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多种功效[7-8],是1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多糖和维生素的优良保健食品[9-10]。

我国猴头菇人工栽培于1959年始于浙江常山,到了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福建古田、浙江常山以及黑龙江牡丹江等地[11-12]。我国猴头菇主要采用传统的栽培模式,在自然条件下出菇,但是这种栽培方式受自然气候和季节性等因素限制,且机械化程度低、栽培密度低、耗工多,不能实现周年化生产,无法满足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13-14]。近几年,杏鲍菇、金针菇、海鲜菇等食用菌的工厂化栽培发展迅速,技术逐渐成熟,规模日益扩大,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用菌保健作用认识的提高,猴头菇必将成为具有开发价值的珍稀食用菌之一,且猴头菇工厂化栽培也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15]。因此,筛选优良菌种是猴头菇工厂化栽培的首要研究内容。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试验于2017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研究中心实验室内进行。

1.2 试验材料

1.2.1供试菌种

供试猴头菇菌种编号、名称和来源地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猴头菇菌种Tab.1 The strains of Hericium erinaceus

1.2.2培养基配方

母种培养基配方(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10 g、蛋白胨4 g、硫酸镁1 g、磷酸二氢钾2 g、琼脂粉20 g,去离子水1000 mL,pH自然。

原种培养基配方:麦粒。

1.3 试验过程

母种的培养:每个品种接10支试管,放入25℃的恒温箱中培养,观察并记录每个菌株母种菌丝的颜色、长势、满管时间、疏密度、平均生长速率等情况。

原种的培养:在母种培养的基础上,每个菌种接10瓶原种,放在25℃恒温培养室培养,观察记录每个菌种长满菌种瓶的时间和菌丝形态。

1.4 试验方法

1.4.1菌丝长势评分标准

菌丝长势评分标准为:5分:菌丝长势浓密,均匀;4分:菌丝长势浓密,较均匀;3分:菌丝长势较浓密,较均匀;2分:菌丝长势较稀疏,较均匀;1分:菌丝长势稀疏,不均匀。

1.4.2菌丝生长指数

菌丝生长指数(I)公式为:

式中:N表示菌丝长势评分;V表示菌丝生长速率(cm·d-1)。

1.5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Mintab15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系统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猴头菇菌种的菌丝生长情况

猴头菇菌丝生长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猴头菇菌种,其母种和原种的菌丝生长情况各不相同。从颜色来看,母种菌丝均为白色,原种菌丝则分为浓白、白、灰白3种。从菌丝密度和均匀度来看,母种11号和17号,原种8号、13号、15号和18号菌丝生长最好,菌丝浓密、均匀,长势评分最高,为5分;其次是母种1号、6号、7号、13号、14号、16号和原种1号、7号、11号、17号,菌丝浓密、较均匀,长势评分为4分;而母种4号、12号和原种3号、6号、10号菌丝生长较差,菌丝稀疏、不均匀、长势评分只有1分;其他几种母种和原种菌丝生长情况则一般,菌丝较浓密、较均匀。

综合母种和原种的菌丝生长情况可以看出,11号、13号和17号菌种的母种和原种菌丝生长较好,长势评分也较高,均达到了4分以上,而3号、4号、12号菌种的母种和原种菌丝生长较差,长势评分也较差,只有1分~2分,1号、7号、14号、16号、2号、5号、9号菌种的母种和原种菌丝生长情况相当。但是,并非所有菌种的母种和原种菌种菌丝生长情况都是相对应的,如6号和10号菌种的母种菌丝生长情况比原种好,而8号、15号、18号菌种则表现为原种菌丝生长情况好于母种。

表2 不同猴头菇菌种菌丝生长情况Tab.2 Mycelia growth of different strains of Hericium erinaceus

2.2 不同猴头菇菌种的菌丝生长速率情况

不同猴头菇菌种菌丝生长速率情况见表3。

如表3所示,不同猴头菇菌种,其母种菌丝基本均在3 d内萌发(除13号是5 d,18号是4 d),而原种菌丝萌发天数在4 d~8 d。不同菌种其母种和原种菌丝生长速率表现也不尽相同,母种13号、17号和原种17号的菌丝生长速率较快,分别为0.90 cm·d-1、0.88 cm·d-1和 0.79 cm·d-1,极显著高于其他菌种;而母种2号、3号、10号、12号和原种3号、6号、10号的菌丝生长速率较慢,母种和原种菌丝生长速率分别为 0.43 cm·d-1和 0.32 cm·d-1~0.37 cm·d-1,是菌丝生长速率最快菌种的一半左右。

综合母种和原种的菌丝生长速率来看,13号和17号菌种的母种、原种菌丝生长速率较快,而3号和10号菌种的母种、原种菌丝生长速率较慢,15号和18号菌种的母种和原种菌丝生长速率相当。但是,并非所有菌种的母种、原种菌丝生长速率都是同步的,如6号和11号菌种的母种菌丝生长速率比原种快,而2号和8号菌种的原种菌丝生长速率比母种快。

综合表2、表3可以看出,菌丝生长速率最快的是13号和17号菌种,其菌丝长势也是最好的,菌丝生长速率最慢的为母种12号、原种10号,其菌丝长势也是最差的。但是并非所有菌种的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长势都是一致的,如母种4号的菌丝生长速率较快,达到了0.50 cm·d-1,但是长势评分却只有1分。

2.3 不同猴头菇菌种菌丝生长指数情况

不同猴头菇菌种的菌丝生长指数情况见图1。

如图1所示,18个猴头菇菌种的母种、原种菌丝生长指数[16-17]各不相同,表现为母种17号和原种13号生长指数最大,分别为4.42和3.44,其次为母种11号、13号和原种17号、18号、8号,均在3.00以上,再次为母种14号、15号、7号、18号、6号、1号、16号和原种15号、1号、7号,均在2.00~3.00之间,母种5号、8号、10号、2号、9号和原种11号、14号、16号、5号、2号、4号均在1.00~2.00之间,母种3号、4号和原种9号、12号、6号、3号均在0~1.00之间,而母种12号和原种10号的菌丝生长指数最小,分别只有0.43和0.32。

表3 不同猴头菇菌种菌丝生长速率Tab.3 Mycelium growth rate of different strains of Hericium erinaceus

图1 不同猴头菇菌种菌丝生长指数情况Fig.1 Mycelium growth index of different strains of Hericium erinaceus

3 结论

通过对18个猴头菇菌种菌丝生长情况的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13号(猴头1) 和17号(雪梅猴头)这两个菌种的猴头菇母种和原种的菌丝生长较好,其菌丝浓密、均匀,长势评分较高,平均生长速率较快,母种达到0.90 cm·d-1,原种达到0.79 cm·d-1,极显著高于其他菌种,菌丝生长指数也较大,母种、原种的生长指数分别达到了4.42和3.44。因此,从菌丝生长特性方面考虑,13号(猴头1)和17号(雪梅猴头)可考虑作为猴头菇栽培时的优良菌种。

4 讨论

菌丝生长特性的强弱可以作为衡量猴头菇菌种是否为优良菌种的指标,在实际生产中,菌丝洁白浓密、生长速率快、生长势强的菌种也会优先考虑作为生产用种[18-19]。本研究中,通过对不同来源的18个猴头菇菌种进行菌丝生长特性观察和分析,结果发现,13号(猴头1)和17号(雪梅猴头) 这两个菌种的猴头菇母种和原种的菌丝生长表现较好,可以考虑作为工厂化优良菌种。

衡量菌种的好坏,不能仅从菌丝生长特性方面考虑,而应该根据出菇期长短、产量高低、生物学效率高低、商品性状好坏等各方面综合考虑[20-21]。因此,筛选优良菌种还需要进一步对该18个猴头菇菌种进行栽培出菇,研究其产量、生物学效率及商品性状等,从而为猴头菇的工厂化栽培提供一定的依据。

有研究表明,菌丝生长速率的快慢和菌丝生长势的强弱间无直接关系[22]。在本试验中,菌丝生长速率最快的为13号和17号菌种,其菌丝长势也是最好的,菌丝生长速率最慢的为母种12号、原种10号菌种,其菌丝长势最差。但是并非所有的菌种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长势都是一致的,如母种4号菌丝生长速率较快,达到了0.50 cm·d-1,但是长势评分却只有1分。

目前,我国食用菌尚未建立菌种登记制度,菌种管理比较落后,菌种市场也比较混乱,对菌种的命名、引种等还没有规范化,导致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利于食用菌品种间遗传多样性的客观揭示[23-24]。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学可靠、简单快速的菌种鉴定体系,从而在技术上解决菌种混乱的状况。本试验中,虽然18个猴头菇菌种来源不同,菌种名称也各不相同,但是某些菌丝生长特性却相同,这些菌种是否为同一个菌种,或者是否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通过拮抗试验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黄年来,林志彬.中国食药用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2]高颖,李田春,徐晓宇.不同培养基对猴头菌丝体生长量及多糖含量的影响[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18(4):22-23,26.

[3]谭佳媛,王栩俊,王星丽,等.猴头菇的养生保健价值[J].食药用菌,2015,23(3):188-193.

[4]王磊,宿红艳,滕长英,等.中国猴头菇栽培菌株的系统进行研究[J].食品科学,2009,30(23):270-273.

[5]段旭彤,姜明,孙畅,等.猴头菇的药用价值及其食用价值[J].科技信息,2013(16):64,67.

[6]常明昌.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王晓玉,蒋秋燕,凌沛学,等.猴头菌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0,31(1):70.

[8]洪金良.猴头菇长袋层架式栽培技术[J].食药用菌,2012,20 (5):305-306.

[9]高玉芳.猴头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瓜果蔬菜,2014,18:23-25.

[10]张立臣.猴头菇栽培技术[J].人参研究,2006(4):38-39.

[11]于海龙,杨焱,吕贝贝,等.工厂化生产条件下猴头菌株品比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2):145-149.

[12]王波,鲜明耀,王蓓,等.猴头菇菌株鉴定、选育及栽培[J].西南农业学报,1998(4):90-95.

[13]李玉,尚晓冬,宋春艳,等.猴头菇工厂化栽培技术[J].食药用菌,2017,25(3):156-158.

[14]刘雪琼,张军,奚惠民,等.猴头菇工厂化栽培菌株品比试验[J].食用菌,2016(2):34-35.

[15]吴清山.猴头菇高效栽培关键技术[J].北方园艺,2014(18):161-163.

[16]徐鸿雁,杜双田,孟胜楠,等.不同碳氮源对红汁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10):125-130.

[17]江微,杜双田,常昕,等.不同碳源及氮源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 (5):203-207.

[18]谢宝贵,郭丽琼,王家升,等.19个草菇菌株的品比试验[J].食用菌,1996(5):6-7.

[19]张利菁,刘绍雄,罗孝坤,等.26个金针菇栽培品种比较试验[J].中国食用菌,2015,34(2):39-43,51.

[20]花春英,周萍.十个猴头菇菌株比较试验[J].食用菌,1997,19 (3):10.

[21]胡建伟,龚明福,贾岩峰.猴头菌优良菌株筛选研究初探[J].食用菌学报,2002,9(4):44-46.

[22]杨成香.金针菇优良菌株的筛选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23]赵同心,赵洪新,王升厚.3种不同来源侧耳品种亲缘关系差异化分析[J].微生物学杂志,2016,36(2):62-66.

[24]刘蕾,宁丽,郭立忠,等.12个真姬菇菌株拮抗试验及部分同工酶分析[J].食用菌,2008(1):12-14.

猜你喜欢
母种猴头菇原种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7532B”母种不同系统性状比较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不同保育单位“781”“7532”母种性状比较分析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羊肚菌菌种比较试验
猴头菇的历史文化溯源与食疗文化*
猴年吃点猴头菇
猴头菇的古今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