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溶栓再灌注性心率失常的临床研究

2018-04-10 02:59孙玲玲
关键词:急性心梗溶栓治疗心律失常

孙玲玲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梗溶栓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 以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变化情况以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出现的类型、时间、特点。结果 80例患者溶栓后有71例实现了冠脉再通,占88.75%;61例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占76.25%,发病类型以单纯室早、短暂性室速、室颤及房室传导阻滞等为主。结论 急性心梗溶栓再通后,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改善,但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较大,需要在术中持续观察患者心电图及血压变化情况,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防治。

【关键词】急性心梗;溶栓治疗;再灌注损伤;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4..01

急性心肌梗死(AMI)又称作急性心梗,近年来AMI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和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是目前抢救AMI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使患者的梗死血管早期开通,提高心肌存活率,降低心肌受损程度,有效改善左心功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溶栓再通后常常伴发心律失常(RA),同样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内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病时间在0.5~6 h之内,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龄32~75岁,平均(57.46士6.98)岁;梗死位置在前壁、前间壁、广泛前壁的患者55例,在下壁、后壁、右室的患者25例。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WHO规定的AMI相关诊断标准,并同时排除有溶栓禁忌证患者。

1.2 治疗方法

溶栓前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持续高溶量吸氧,按常规给予患者肠溶阿司匹林口服3d和静脉滴注肝素48 h治疗,然后再建立一条静脉通路以尿激酶静脉滴注以溶栓,病程在三小时内的给予100万U加100 m1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病程超过三小时给予150万U加100m1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均在0.5 h内滴完。用药完成后,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2 h内的胸痛变化以及持续的心电监护情况。同时需要在溶栓前描记18导联心电图,溶栓后描记12导联心电图,并在最初的2 h内每隔0.5 h描记一次,患者属于右室梗死的,加做了V3R~V5R;患者属于正后壁梗死的,加做了V7~V9。心肌酶的检测分别在入院时、发病8 h到24 h内的每个整点进行。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患者2 h内发生的RA即为再灌注性RA。

1.3 冠脉再通判断标准

(1)患者溶栓2 h内,胸痛症状缓解或消除;(2)患者溶栓2 h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导联下降超过50%;(3)患者溶栓治疗后,心肌酶峰值提前出现,肌酸激酶同工酶峰(CK-MB)值出现在发病14 h以内,肌酸激酶(CK)峰值出现在发病16 h以内;(4)患者溶栓2h内,出现再灌注性RA。患者满足以上两条及两条以上即为冠脉再通,但(1)和(4)组合则例外。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实施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入选的80例AMI患者溶栓后有71例实现了冠脉再通,占88.75%,平均再通时间为(51.88士16.45)min;61例出现再灌注性RA,占76.25%,其中单纯室早42例,占68.85%,短暂性室速10例,占16.40%,室颤5例,占8.20%,房室传导阻滞4例,占6.55%;溶栓6h内发生再灌注RA的患者明显多于溶栓6-12h的患者,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出现CK-MB峰值的平均时间为(9.78士1.73)h,出现CK峰值的平均时间为(10.31土1.62)h;溶栓2 h内,胸痛缓解或消失的患者62例,占77.50%,心电图ST段导联恢复正常或下降超过50%的患者70例,占87.50%。

3 讨 论

AMI溶栓再灌注性RA是指冠脉再通后,由于缺血心肌对氧的利用能力减弱,氧化不全產生大量氧自由基损伤,致使心肌细胞受损,大量钙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造成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和局部电生理紊乱,再加上再通后将先前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被迅速冲洗出去,减短了心肌组织的不应期,从而引起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等RA。RA多在胸痛缓解及ST段下移之后出现,前壁AMI多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颤或室早,下(后)壁AMI多出现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有相关研究表明,RA的发生还与心肌缺血时间的长短,缺血严重程度及范围有关,缺血时间越长、范围越大、严重程度越高,RA发生率越高。因此,要想降低RA的发生,就需要严格控制再灌注的血流速度,同时在溶栓治疗中应加强心电监护,尤其是在胸痛缓解或ST段下降时,更应提高警惕,准备随时抢救患者。当出现室早或短暂室速时,可先行观察,部分患者可自行消失;当出现室早成对或呈RONT时,给予利多卡因;当出现持续性室速或室颤时,应及时给予电击除颤;当出现心动过缓时,给予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另外,近年来也有报道指出,中药生脉注射液对AMI溶栓再灌注性RA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用药安全而有效,可以替代利多卡因,避免心脏剧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衰海英.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25(4):302-303.

本文编辑:吴宏艳

猜你喜欢
急性心梗溶栓治疗心律失常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颅内出血的溶栓治疗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
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分析
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