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之音 唱迎八方
——《丝路长歌》合唱新作品音乐会综述

2018-04-13 05:41唐泽邦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全曲引子音程

●黄 珊 唐泽邦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2018年12月1日,《丝路长歌》合唱新作品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本次音乐会是西安音乐学院重大科研基金项目(项目主持人吴延副教授)《丝路长歌》的创作实践成果,特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而举办,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任艺术顾问,韩兰魁任艺术总监,李强任指挥,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青春混声合唱团演唱。

一、创作主题

《丝路长歌》合唱组曲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和‘一带一路’音乐文化建设”为指导思想,充分吸纳了“西安-敦煌-新疆·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为创作灵感来源,精心编排了混声合唱作为最终的表演形态。作曲家们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技术手法和音响观念,来表现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的古老歌谣,使丝绸之路上传统朴素的民歌焕发出新的活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带人们体验了一次绚烂多姿的丝绸文化之旅①。精湛的创作、精心的排演与精彩的演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令现场的千余名师生与爱乐者为之动容,为之喝彩。

《丝路长歌》合唱组曲共包括九部合唱作品:《丝路追梦》(李三原词,韩兰魁曲)、《丝路敦煌》(段路晨词,任意曲)、《别君叹》(王维词,曹轩宾曲,娄云青改编)、《陕北风情——情歌》(赵季平曲)、《丝路·寻音》(金卓晟词,白超曲)、《丝路上的月光》(阿拜·库南拜词,雒鹏翔曲)、《摆歌台》(词选自青海民歌,郑飞曲)、《将进酒》(李白词,吴延曲)、《长安行》(李强、子玄编曲)。九部作品的歌词内容主要讲述了丝路上旅人们带着梦想努力前行的故事,展现了民族文化空前繁荣的盛况与丝路上所遇到的坎坷与艰辛,体现了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的交汇融合。丝绸之路上各国的文化精粹和独特的个性,也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而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丝绸之路镌刻着中华民族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不朽记忆,是华夏文明走向世界的要道。

二、作品分析

每一部合唱作品都蕴含着不同的精神内涵,体现着深刻的文化含义。

1.《丝路追梦》是典型的带有引子的单三部曲式,开始部分突出弗里吉亚调式,展现西亚地域特色,中段转入汗族宫调式,表现丝路上的大唐商队,再现时又回到弗里吉亚调式。整首作品调性明确,高点和声全新,#g的出现将乐曲推向了高潮。引子部分便将所有乐曲发展的材料展现出来,后面乐曲紧密围绕引子素材进行展开。在主题旋律的写作上,以第一小节的二度、五度作为主要动机,第二小节是第一小节的倒影,后面都是根据这两个核心音程发展而来,旋律线条以主属音作为平衡支点,先上行后下行(见谱例1)。

谱例1:

中段转入汗族宫调式,使音乐色彩突然变得明亮起来,旋律线条也是先上行后下行。整首作品的声部从简到繁,从刚开始的单声部,到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随着声部的增加,音乐也从主调手法逐步转化为复调手法。

2.《丝路敦煌》是九部合唱作品中唯一一首无伴奏混声合唱作品。它运用三种特色打击乐器,还将人身(手)也作为“打击乐器”,使整部作品色彩丰富跳跃,富有创意。在创作上提取“汉族和藏族”音乐的典型音调,采用传统与现代交叠的作曲技法,表现了丝路大背景下多元交融的敦煌文化,成为此曲的特色亮点。作品主要体现出在丝绸之路上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结构上为带有引子的三段体,引子中加入音色纯净透亮的男高音独唱,其旋律主要为小二度音程,小二度音程在西域音乐中常常出现,纯净透亮的男高音一出现便勾勒出敦煌音乐特有的音调,使听众有置景之中的代入感,其余的声部作为伴奏声部,营造出庄严、神圣的音乐色彩。A段与B段都较为短小,分别描绘启程与圣光两种情感,将听众带入敦煌的神秘中。B段中加入木鱼和磬两种打击乐器,展现出浓郁的佛教音乐色彩。C段为作品的主要段落,所占篇幅较大,主要表现喜悦、欢庆、充满活力的多民族融合的欢歌场景,音乐情绪较为欢快,使用康加鼓作为打击乐器并且加入拍手,使整段音乐节奏感十足。在C段中,还加入了藏族原生态女高音独唱,纯净开阔、原生态的女高音独唱与欢快热闹的合唱相互交叠,成为全曲的高点和亮点。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中有几处要求演奏员进行即兴发挥(见谱例2),使得作品听起来更为灵活,更具有原生态的感觉。

谱例2:

3.《别君叹》表达的是恒久不变的文化情感——离别之情,结构上属于有引子、连接段、尾声的带反复的二部曲式结构作品。使用♭B大调。引子部分展示了秦腔的独特唱腔,装饰音将陕西方言唱了出来,“感叹式下滑音”的使用具有人声模仿性,与流传下来的古人吟诵唐诗的发声状态极为类似(见谱例3),从唱腔到音色,一咏三叹,恰似一首完美的唐诗咏叹调,却又更具秦地音乐的韵致。[1]第一部分用含情脉脉的陈述的方式来诉说离别,第二部分则将第一部分升华展开,从而到达全曲的高点,同时也将离别的情绪提向高潮。整部作品的旋律都紧紧围绕陕西方言音调与吟诗的语调(吟诵调)而展开,二度、四度、五度音程为全曲的核心音程。

谱例3:

4.《陕北风情——情歌》是一首运用了变奏手法发展的作品。在乐曲的一开始便使用了四声部对比复调,这就使得音乐情绪不断地向前推进,增添了乐曲的灵活性与流畅性(见谱例4)。

谱例4:

全曲紧紧围绕陕北民歌《走西口》进行两次加花变奏,引子与尾声相互呼应。在第二次变奏时加入了原生态女声独唱,表达主人公因无法与在外奔波的丈夫团聚而牵肠挂肚却又无可奈何的柔情与烦躁,歌声凄婉,将离别情绪与人生苦情一并抒发。全曲歌词很少,大篇幅用“啊”“呕”“沙”“哦”来哼唱旋律,营造出优美、凄凉、深情的音乐情绪。

《别君叹》与《陕北风情——情歌》分别运用陕西特色剧种“秦腔”和“陕北民歌”为创作素材,共奏出丝绸之路上的离别愁绪,揭开了“移民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饱含大国时代变迁的沧桑。

5.《丝路·寻音》用思乡之情重点表现丝路上人们的坚持与不易。作品的作曲技法偏向现代风格,跳跃性的音高大量出现,曲式结构为三段体。引子中几乎出现了全曲中所运用的全部音乐材料,如大跨度音高、三连音、同音反复等。A段开始在一个回忆里,旋律音调具有诉说性,整个段落大量使用三连音与装饰音(见谱例5),而装饰音的音程关系基本都为二度、四度、五度。

谱例5:

B段描写回忆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主要使用小二度音程和同音反复,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相结合等手法,连续使用小二度的音程效果,将家人间的美好情感表达得温馨细腻。C段表现出家人与离家人内心的煎熬与对未来希望的坚持。乐曲速度加快,节奏逐渐紧凑,使用大量的同音反复与大跨度跳跃性音高,强烈表现出丝绸之路的艰难与漫长,瞬间拉伸了乐曲的张力,营造紧张感。

6.《丝路上的月光》突出表达情人之间的思念和爱情,作品取材于两首温婉动人的哈萨克族民歌(《无风的夜》、《大雁》),是带有引子、连接与尾声的二部曲式。在引子、连接和尾声中突出使用各种音色进行润色渲染,营造出波光粼粼的画面感,引子中突出使用的半音化进行为作品的重要创作材料(见谱例6)。

谱例6:

A段为第一首哈萨克族民歌《无风的夜》,e小调,用半音化的三连音进行为旋律做填充。A段与B段之间的连接大量使用了半音化的进行,并巧妙运用了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进行拼贴,从而强化月光的美好形象,将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B段为哈萨克族民歌《大雁》,a和声小调,与第一首相比更为明亮欢快,突出对情人的思念,表达爱情的美好。临近尾声部分,对全曲进行了总结,多次使用的半音化进行,拼贴两小节德彪西的《月光》,以及引子中运用衬词进行的色彩润色等元素都出现在了尾声当中,这同时也与引子形成了呼应。纵观全曲,虽然使用的音乐素材繁多,但是各素材间的结合与过渡非常自然。

7.《摆歌台》用流传于西北地区的民歌体裁“花儿”为创作素材,突出了丝绸之路上多民族融合的盛况,描绘出一幅喜悦、热闹、融洽的画卷。全曲大量使用人声进行伴奏,使用“啊”、“呜”、“啦”、“咚”、“撒”等语气词,丰富了整个作品的音响效果。跳音音型、十六分音符、切分音节奏型、二度音程、四度音程等作为全曲发展的主要材料。这些材料的使用,是使原本热闹欢快的“花儿”变得更富有趣味性。花儿音乐本身具有高亢、悠长、爽朗的地方特色,它也反应着生活、爱情、劳动等内容,在这里,作曲者用比、兴、赋的艺术手法进行即兴演出。而复调手法的使用,在这部作品中也很突出。第34小节为同音型的纵向结合,从35小节开始作曲家将模仿复调与对比复调相结合(见谱例7),第一声部与第二声部为一组、第三声部与第四声部为第二组分别运用模仿复调进行了不严格的模仿,而四声部结合在一起则形成了节奏上的对比、交错,使音乐连绵起伏,层次丰富。

谱例7:

8.《将进酒》以“长安古乐”为创作素材,气势磅礴的音响效果,将李白诗作《将进酒》中洋溢着的豪情逸兴抒发得恰到好处。结构上依然是由引子、连接部组成的三部性曲式。乐曲的特色在于打击乐的巧用,从引子部分便突出地显现,通过使用大锣、交响大鼓、中国大鼓来营造浩大的场面。引子从大锣与交响大鼓的交替进行中开始,并逐渐引出钢琴模仿民族乐器琵琶的扫弦音色,渐强渐快,展现出了宏伟壮阔、气势磅礴的黄河之水的画面。伴着中国大鼓与交响大鼓越来越密集的节奏型以及钢琴由高至低的密集和弦,将引子推向高潮,黄河之水的场面更为宏大、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更为壮阔(见谱例8)。

谱例8:

李白的诗歌《将进酒》在中段忽然将节奏转快,在作品的中段,作曲家将节奏转为活泼的、舞蹈性的,并使用排鼓、铃鼓、碰铃等特色打击乐器,营造出大唐歌舞升平的盛大场面;最后一段将主题升华再现,运用管钟,中国大鼓描绘出大唐盛世、钟鼓齐鸣的气象。

材料方面,以“长安古乐”中带有秦地特色的下行四音列为整首乐曲发展的重要音乐素材。首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e多利亚调式,第二部分运用倒影手法,转为 G大调,色彩更为明亮。从首段与中段之间的连接开始,乐曲的节奏跟随着诗歌的节奏忽然转快,伴随着急促的十六分音符乐曲流畅地进入了活泼热闹的中段。整个中段运用舞蹈性的节奏(后十六节奏型、切分节奏型最为突出)、多层声部的叠加(主、复调创作手法相结合)使整个中段有场面浩大的听觉感受。结尾处的再现段为缩减再现,只再现了首段的第二部分,通过声部色彩的变化,以及加入了打击乐器管钟,对全曲进行了总结与升华,大鼓的再次出现与引子形成首尾呼应。

9.《长安行》改编自陕西本土民谣歌手“马飞”的作品《长安县》,并与经典的关中民谣融合,以西安韵诉长安情,乡音阵阵,童谣声声。作品的开头将《长安县》与关中民谣巧妙地拼贴叠合(见谱例9),并且穿插于整首乐曲。

谱例9:

乐曲风格清新活泼,勾起了人们对于美好精神家园的期望。在欢快的气氛中为整场音乐会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想!

三、创作启示

(一)精巧取材 文化交融

组曲中许多曲目的创作素材大多都源于丝绸之路上的不同音乐文化元素:汉族和藏族音乐的典型音调、秦腔、陕北民歌、哈萨克族民歌、花儿、长安古乐、关中民谣等,有本民族的,也有异族的。当作曲家将这些典型“文化名片”的音乐元素融合起来的时候,带给听众充满新意的听觉享受。作曲家在日常的采风中,对于这些接地气的、纯天然的民族音乐元素进行积累,根据作品的需要将它们进行改编、融合,提炼它们的精华部分与特色音程、音调关系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或使其成为整首作品的核心素材,这使得作品的民族性大大增强,从而达到作品的需求与听众的听觉需要。

(二)特点音程的觉察使用

《丝路长歌》混声合唱是以“一带一路”音乐文化建设为主导思想,以“西安-敦煌-新疆·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民间音乐为创作基础而创作的,因此具有丝路沿线民族特色的二度、四度、五度音程为九部合唱曲中旋律的重要音程关系,大量二度、四度、五度音程的使用,充分突出了“丝路音乐”的音乐特色和音乐韵味。

(三)主调与复调的贯穿

《丝路长歌》的新创作品最重要的创作技法是主调与复调手法的结合。主调部分强调旋律与和声,在合唱中,突出了某一声部的重要性,使用其他声部作为主声部的配合,形成和声上的丰富和听觉上的饱满;而复调的部分则强调所有声部的平衡,各声部有各自的旋律,相互交织、补充,使音乐产生不间断的效果。主调与复调相结合,时而突出某一声部,时而所有声部“齐头并进”,是创作中乐曲发展的重要手法。

(四)打击乐器的丰富点缀

在配器方面,九部合唱作品均以钢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在一些独特的音乐情绪中加入特色打击乐器,最为突出的有:木鱼,突出了敦煌佛教音乐特色;康加鼓,是西域音乐中的重要打击乐器;中国大鼓,展现出气势磅礴的宏伟场景;碰铃是“丝路音乐”中一件非常有特色的打击乐器,只要它发出声响,脑海中便马上浮现出辽远的沙漠上淅淅走来的驼队的画面,用打击乐器的音色引导听众的想象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达到了更为突出的听觉效果。在创作过程中,打击乐器的使用是常常是整首作品的点睛之笔,在笔者看来,使用恰当的打击乐器会增强作品的立体感,因此音色是作曲家选择打击乐器的重要因素,例如在表现宏伟庞大的场面时用大鼓最为合适;在表现佛教音乐特色时则使用木鱼最为合适。而这些色彩性的打击乐器只是在音乐进行的恰当位置的短暂出现才可达到预期效果,如若通篇使用,则会造成听觉疲劳,产生不好听觉感受。在《丝路长歌》合唱音乐会这九首作品中便是在恰当的位置使用了恰当的打击乐器,为作品做相应的点缀,使作品形象丰富、画面立体。

(五)丰富多元的结构组合

九部合唱作品运用了多种曲式结构,不同作曲家运用不同的曲式结构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最终将各自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升华为共同的思想主题——丝路精神。12月7日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上演的由作曲系主任梁红旗教授担任主持人的同为西安音乐学院重大科研项目的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丝路风情》中的七首作品,也同样运用多种曲式结构相结合,每首作品都描述了不同的丝路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元的丝路画卷。

丝路音乐文化是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家用不同的音符奏出了丝路沿途的异域风情,也将丝绸之路这壮美画卷呈现在每一位听众的眼前。《丝路长歌》新作品音乐会的成功演出,将丝路音乐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丝路音乐文化正在通过这样方式不断流传、发展、丰富。作曲家将优秀的民族音乐元素巧妙的融合于音乐创作中,既是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将它们发展、升华,用新的形式表达着旧的文化,这使得传统文化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今天的“一带一路”更要发扬古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怀着开放的姿态,让世界各民族多元的精神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在实践中把“丝路精神”不断发扬、传承、影响下去。

注释:

①《丝路长歌》音乐会节目单合唱组曲项目艺术构思。

猜你喜欢
全曲引子音程
萨拉萨蒂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艺术特征分析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论钢琴调律的“调律法”等几个基本问题(上)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音乐游戏玩起来
论大、小调体系中特性音程的调式特征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