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的秘密小路

2018-04-13 03:23沈书枝
读者·校园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套书雷雨神话

沈书枝,本名石延平,1984年生。苏州大学中文系本科,南京大学古代文学硕士。著有散文集《八九十枝花》《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等。

小的时候,我和妹妹几乎没有书看。

没有课外书,能看的不过是自己的课本。语文书在新学期发下来的头两天就被翻完了,先把喜欢的古诗背一遍,再把喜欢的课文看一遍。古诗寥寥无几,实在是太少了,课本很快被翻完。姐姐们念初中,我们看完了自己的课本,就把她们的课本也拿来看。喜欢并能看懂的篇目有限,且过不了几天,姐姐们的课本也都看完了。

偏偏乡下没有别的娱乐,假如不用帮家里做事,我们放学以后的时光就是瞎玩。

在这种条件下,若想要看书,就只能趁着到亲戚家或者村子里的其他人家去玩的时候,找一找有没有喜欢的书可看。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其实很难,村子里都是种田的人家,念过书的大人实在是太少了,家里有书的就更少。我的二姨父那时是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家里难得有几本书,我们逢年过节到二姨家去玩时,总是很高兴,因为又有书可以看了。我们一到二姨家,就跑到她家的红色木头箱子里去翻,箱子里有几本破破烂烂、缺头少尾的书。我们曾在那里找到过只有第一册的《薛平贵征西》和《水浒传》,然而这些书我们都不爱看,我们喜欢看的还是《岳云》《舌战群儒》这样的小人书,百看不厌。岳云舞一双如意锤,武艺不凡,因为担心父亲的安危,日夜兼程,奔赴兵营,这样的忠孝节义、年少才俊,那时候我很喜欢。可惜翻完一本之后,就不知道他接下来还会遇到什么危险了。那时也有《中学生语数外》之类的杂志,零零落落一两本,大概是学校订的,我们找到了,就把里面关于语文的内容挑着看完。其中有学生作文和书的节选,偶尔看到诗词赏析,便默默地记在心里。

等到上初中以后,大姐在外地工作,偶尔给我们买书寄回来,但也只有很少的几本——一本《古希腊神话》、一本《古罗马神话》、一套硬壳精装的《堂吉诃德》、三册青色书皮的《平凡的世界》。俄狄浦斯王的遭遇我懂得了悲伤,特洛伊战争使我明白了残酷。我不喜欢宙斯,也不喜欢赫拉、阿波罗和雅典娜——我感觉古希腊的神祇不像我们神话里的神仙,他们像人一样自大而自私,为了究竟谁美一点这样的小事,竟然引发人间的战争。俄狄浦斯王又有什么错呢?他只是无法逃离自己自一出生时就注定的命运。等到发现《古罗马神话》只是把《古希腊神话》里的人换了个名字重讲一遍,我们就对它失去了兴趣。那时我看不大懂《堂吉诃德》,然而在他大段大段疯狂的言语中,也感到了严肃的奇异和思辨的美感。那时候我们很喜欢《平凡的世界》,大概是感觉自己家也如主角家一般贫穷,便有一种感同身受的自怜在里面。这套书后来被爸爸借给了一个村委会书记,再也没有要回来。

有一回我们去邻居家玩,在她家的楼顶上捡到一本纸页已经焦黄的短篇小说集,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扔在那里,被雨水浸湿后又被太阳晒干,胀得如同云片糕一样厚。这本书没有封面,也没有封底,我们蹲在楼顶上看了一会儿,觉得很有意思,想把它借回去看。邻居摆摆手说:“不要了!送给你们吧!”等到几年之后我念了大学,我才反应过来,那是一本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百花文学”作品集,充满那时主题先行的意识形态,然而在生硬的外壳下,仍然有一些柔软的、充满人性的东西被温柔地包裹在里面。我记得那里面有宗璞的《红豆》,其中的人物江玫,自然是选择了“正确的”“革命的”道路,然而在当时,我未尝不为那收在小小的黑丝绒盒子里的两颗珠圆的红豆而感到爱情的忧愁与怅惘。

实在没有书看的时候,爸爸抽屉里的《农村百事通》我们也拿出来看,上面写技术先进的农民怎么种菜、怎么养猪,我们也看得津津有味。高中毕业那年的暑假,我在家里等着不知何时会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有一天,村子里的小姑娘来找我玩,带来一本薄薄的《边城》。那时候学校的课本里没有沈从文的文章,我不知道他是什么人,只是打开看了一点,便被它所吸引。那个夏日的午后直到黄昏,我一直躲在楼上那间因为西晒而格外闷热的房间里,一口气把它读完了。这本小说里所写的翠翠的种种隐秘的心情,我很能理解,并与自己那时候的心情进行对照。小说里关于清丽的初夏到盛夏时南方景物的描写,则与我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极为熟悉的夏天的一切特征相符合:风吹过时蓬松作响的毛竹林,午后的雷雨,黃昏时桃花色的薄云,夏夜如银子般遍地的月光,黑夜中闪着蓝光的大萤火虫,繁密如落雨的虫声。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原来有这么美丽的小说,心里喜欢极了。故事将终时,夜里下起巨大的雷雨,翠翠在黑暗中发抖,祖父起来把一条布单搭到她身上,说:“翠翠,不要怕!”翠翠说:“我不怕!”其实她想说而未说出口的是:“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读到这里,我不知为何忽然大哭起来。虽然从小便熟悉那酝酿了大半天倾盆而落的夏日雷雨的威力,漆黑的夜里炸雷仿佛随时会将屋脊掀翻,像连小孩子的魂魄都要掳去,然而我那时的哭泣却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是近于直觉地感到一种被夏天沉闷的空气和轰隆的雷声压迫住的巨大伤悲。翻到背面的那一页,祖父果然在雷雨将息时死去了。

这本小说在我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我上大学读了中文系以后,现当代文学的老师一讲到沈从文,我就到学校图书馆里去找了他的其他书来看。我先是看了著名的《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和其他一些小说集,他那些优美的文字所包含的深切悲悯,读来使人忧愁。不久后《沈从文全集》出版,图书馆订购了前17册(文学卷),因为这套书非常贵重,所以不予外借,我们只能在样本室里翻阅。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到图书馆的样本室里坐着,一册一册地看。大学里逃课的日子,很多都在图书馆的样本室中度过了。来看这套书的同学很少,书架上整齐的两排,常常只有我拿的那一册的位置是空的。我守着书本,如同守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心里十分温柔。

渐渐看得多了之后,我也开始学着写一些小说。在那之前我偶尔写一些东西,都是当时流行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风格的爱情小说,散发着青春期旺盛的荷尔蒙气息,此后,我才开始试着把笔伸向自己从小就熟悉的乡下,将自己童年与少年时期难以忘却的故事写下来。作品自然都写得十分幼稚,从题材到语言,都有着很重的模仿的痕迹,然而这大概就是我写作的开始。因为课业的关系,那时我也读了许多其他现当代文学作品,但我最喜欢的作家,都是与沈从文同一流派的“京派”作家,周作人、废名、汪曾祺,等等。我在文学上的偏好与口味,大概在那时就已经定型。大学毕业后,有一两年时间,我在一家小公司做文员。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想去继续读书;另一方面却又做不到真正努力去准备考研。在那尤其茫然灰暗的时间里,我也曾假装给沈从文写信,内容是关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消极的情绪。那是在年轻的时候才能做出来的举动,现在的我完全不能想象自己曾有过那样充沛而无处发泄的情感。等我终于回到学校读研究生以后,有一天我想给自己起一个更容易叫的网名,便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取了“沈”这个姓,又因为自己喜欢书和植物,而取了“书枝”这个名字。用着这个网名,我算是真正开始走上了写作的道路,写出了更多的东西。几年后,我的第一本和第二本书出版了。这样的事,是18岁时在闷热的房间里第一次读沈从文的书的我永远想象不到的,这大概正是文学珍贵的机缘吧。

猜你喜欢
套书雷雨神话
僧院雷雨(一)
《了不起的故宫》
《雷雨》中的“雨声”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一套有魔力的书
“神话”再现
《十万个为什么》系列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