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情怀

2018-04-13 09:25席芰
上海采风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王小帅情怀

席芰

最近一段时间,与电影有关的事件较多,引人瞩目。盘点一下,觉得这些“热门话题”容易引起共鸣,很多人可能“有话要说”。于是就用“电影与情怀”把它们串联起来,以飨读者。

“情怀”这个词本身就蛮有情怀,说一个人“有情怀”,那一定是夸奖他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着高于普通人的情趣情操抑或理想抱负,“小资”是情怀,“家国”也是情怀;倘若夸一部电影为“情怀之作”,那一定是在情感上与之产生了极大共鸣,并从这种共情中穿越银幕抵达了导演营建的精神家园。这当然也是对一部电影的极高褒奖。

被绑架的强国情怀

说到电影与情怀,很容易联想到近两年受市场追捧的“国产主旋律大片”,去年是《战狼2》,今年有《红海行动》。很多年来,我们一直羡慕人家好莱坞把主旋律拍得很好看,也把主旋律拍得很有情怀,明明是在推销老美的世界观、价值观,却把全世界人民唬得一愣一愣,不但欣然接受,而且津津乐道、深入人心。现在,终于有那么一些国产大片已经在摄影技术、剪辑节奏、打斗设计、特效制作、后期包装等方面堪称世界一流水平了,憋屈良久的中国观众心头忽然荡漾起一种扬眉吐气的欣快——我们终于也能把主旋律拍得好看了!

然而,同样事关爱国主义,同样有着令人目不暇接的视效奇观,很多观众还是发现,从《战狼2》到《红海行动》,立意是大有进步的,情怀是大不相同的。

有人评论说,看完《战狼2》真想自己上去过把瘾,看完《红海行动》只想世界太太平平。这是观众对这两部影片观感差异的朴素表达,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鴻的话来说,就是《战狼2》在文化价值观上仍然缺乏国际传播的共同性、共享性。如果影片能够更多地体现对个体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核,人物形象就会更加丰满,情感力量也会更加强烈。只有这样的电影,才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只有这样讲故事,中国电影才能真正把中华文化、中国价值观有效地输出给全世界。

同样是“主旋律大片”,《红海行动》没有把国旗套在胳膊上穿过交战区的爱国主义虚构,也没有把某些让人热血沸腾但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国家承诺”印上护照的国家主义幻想,更没有孤胆英雄深入敌穴手刃仇敌的英雄主义神化,它甚至没有从“弘扬国际主义精神”或者“彰显中国军人觉悟”的角度来设定影片内核,它瞄准的是“对个体生命无国别、无差异的尊重和珍惜”这个更具世界性和人类意识的主题,从而跳出了以牙还牙的简单复仇套路,淡化了民族主义与英雄主义色彩,最终恰恰起到了“反战”的效果。

今年年初,伊朗首都德黑兰遭遇数十年不遇的特大降雪,不少中国旅客因此滞留机场。他们在获得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帮助后,在机场里高喊“中国……中国……”。无独有偶,前不久在日本东京成田机场和斯里兰卡科伦坡机场也上演过类似事件。动不动就要中国大使馆出面、撑腰、站台、背书,似乎已经成为很多中国游客在外遭遇“委屈”后的习惯性首选。

而每次中国大使馆的及时出现,并最终平息了事态、解决了问题,似乎再次证明“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然而,被迫卷入三起风波中的三地大使馆,都在事后不约而同地呼吁中国游客学会理性维权,尤其是对天气等不可抗力造成的航班延误之类,应多一分理解。看得出,大使馆只是不好意思明说,同胞们,你们有时维权过度了,虽然祖国强大,但它只能向每个个体提供“必要的”帮助。

《战狼2》的热映,让许多国人看到了“背后强大的祖国”,虽然现实中中国护照背面并没有影片末尾虚构的那句“庄严承诺”,但这句话出现在此处,可以说,很多国人的民族自尊、国家自豪、时代自信……都会被瞬间引燃,护照上有没有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在心里对这句话彻底认同和深深烙印。

于是所谓“战狼式爱国主义”一度盛行,中国游客在国外机场高喊“中国”、高唱国歌的维权之举,背后不无“战狼”的影子。近代中国在世界丛林里长期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战乱年代国人的生命和尊严在自己的领土上都得不到保障,遑论在国外。新世纪中国迅速崛起,国力的强大使祖国有底气对海外同胞声言“不抛弃、不放弃”。然而,看电影的观众很容易忽视影片有着“战乱”的背景设置,在当地政府已经无法保障中国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依靠强大的祖国母亲才是必需的。而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因为天气状况造成航班延误,中国游客完全可以通过正常渠道维权,根本没必要请大使馆出面解决。

何况,类似的机场维权与爱国主义其实并无多大关联。并不是高喊“中国”、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就叫爱国。爱国首先是要为国家利益着想,人在异国,如果连当地法规都不能遵守,风土人情都不了解或不尊重,那么任何的“爱国表演”都只能是适得其反的——至少是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其行为的本质更像是用爱国主义绑架中国大使馆。

机场维权在国内也常有发生,或许没法扯上爱国主义,然而一旦发生在国外,动不动就打出“我是中国人”的大旗,并且迫使大使馆出来“增援”“摆平”“做主”,只能说,这样的“强国情怀”,或许是有关电影看多了。

不可触碰的作者情怀

前不久,青年导演胡波的遗作《大象席地而坐》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由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协会颁发的论坛单元最佳影片奖,有关胡波的离世以及这部作品台前幕后的故事又一次引发了舆论的关注。

《大象席地而坐》改编自胡波生前所著的同名短篇小说。影片以一个小城为故事背景,讲述四个被生活折磨到失去希望的人,一起把一个远在满洲里、传说中一直席地而坐的大象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的故事。

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代表着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影评人的综合评价视野。该奖项在各大电影节举办期间平行举行,比如在2016年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的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评选中,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就是当届的得主。

在颁奖现场,胡波的母亲前来领奖。她感谢国际影评人协会对儿子胡波作品的肯定,“这个时刻我们确信,胡波的电影已经真正留下来了,谢谢大家”。

早在2016年7月,胡波凭借本片的剧本入围了青海first青年影展项目创投环节,并因此得到了冬春影业制片人刘璇的青睐。之后经她牵线,导演王小帅看了剧本,并决定与胡波签约。

影片杀青时,胡波交出了一个时长4个小时的粗剪版本,作为监制的王小帅希望他把时长压缩在2个小时左右,以适应市场规律。随后胡波交出了修改版,但是,仅仅剪去了10分钟。这导致了胡波和冬春影业双方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2017年10月12日,胡波自杀,留下一部片长3小时50分钟的《大象席地而坐》。

青年导演胡波之死,让代表制片方的曾经也是优秀青年导演的中年监制王小帅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传说中新人导演与制片方从具体拍摄方案到最终成片片长等各种问题上都存在分歧,人们很容易站在弱者这边,站在死者这边,或者站在获奖者这边。而王小帅这个对胡波而言也应该可以算有知遇之恩的“伯乐”,即便曾经帮助胡波修改剧本、替胡波去顶饭局,在胡波离世后,将项目受益权转给胡波父母,并且大力促成影片参加海外电影展……即便在开拍前,胡波曾经不止一次地对身边的朋友说,自己很感激冬春影业为他提供的一切……在胡波的悲剧里也始终抹不去王小帅的名字。

媒体人杨樾感叹:“我知道小帅是个有情怀的好导演,但我没想到在这件事情上展现出如此伟大的人格。”他这里主要是指胡波死后王小帅对影片收益的处置。

不可否认,王小帅是个有情怀的导演,他之所以能看上胡波这个在学校里就多少有点另类的电影新人,也是被他的艺术才能和电影情怀所吸引。事实上,创作者之间的惺惺相惜,也让冬春的当家王小帅与刘璇在组织團队的时候,往胡波的项目上倾斜了不少资源。除了在选角上经历了一些风波之外,其他人员的配置,胡波都相当满意。

胡波曾在微博里说:“这一年,出了两本书,拍了一部艺术片,总共拿了两万的版权稿费,电影一分钱没有,女朋友也跑了。”很多人把穷困潦倒当做胡波自杀的注脚,但据《大象席地而坐》的摄像师(也是胡波大学同窗)范超回忆,胡波生活上松松垮垮,没有太多要求,但对于自己的作品,绝对容不得半点干涉。而这份超乎常人的执拗,也是悲剧发生的导火索。

在胡波的设想中,《大象席地而坐》的每一场戏都应该由一个单机位的长镜头完成。出品方却觉得这个做法太过冒险,对人员调度及走位要求都太苛刻,需要一遍一遍地排练,拍摄的周期也不可能允许剧组再从第二个角度进行拍摄,公司建议他采用两个机位,更为保险。单机位长镜头的使用,是胡波对自己电影的美学坚持,他拒绝了出品方的建议,并觉得对方不信任自己的能力。

而关于影片的最大矛盾,是在25天的拍摄完成之后,影片进入了后期制作。胡波四个小时的剪辑版遭到了出品方的抗拒,在后者看来,如此长度是反市场、反观众的,他们建议胡波把影片的长度缩减到两个小时之内,否则就将剥夺他的署名权。也许是恫吓,也许是通牒,但这对胡波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要求。“从毕业到影片拍摄完成,胡波这么些年就只在做这一件事情,他对其他事情都可以淡然处置,唯独电影的坎,他过不去。恰恰在这个节骨眼,有人说如果你不妥协,我就要剥夺你的署名,这个打击对他来说,是巨大的。”范超说。

说到底,一个执拗于心中的艺术,一个坚持于市场的规律。其中的是非曲直,旁人很难说清。胡波有着不可触碰的作者情怀,他的天才和执著,让他无暇顾及艺术之外的社会现实,无法接受自己的作品被以市场之名删改甚至完全夺走。

或许你可以问,难道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冬春必须为胡波的“任性”埋单吗?

或许只能这么说,如果有人愿意为胡波这样的人心平气和心甘情愿地埋单,愿意呵护他纵容他,那么这一定是个更加淡定、宽容、多元和美好的社会。

无法忘却的时代情怀

一部《芳华》让很多中老年观众穿越回久违的“青葱岁月”,当人们沉浸在曾经熟悉的年代、熟悉的旋律、熟悉的故事中追忆似水年华时,却传来了该片出品方之一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被裁撤的消息。据报道,它将与原总政歌舞团、总政歌剧团、总政话剧团、总政军乐团合并,更名为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电影电视制作部,由副军编制单位降为正师编制单位。

年前热映的《芳华》让“文工团”成为热搜词,尤其是“文工团”被解散一幕,十分煽情。没想到,如今《芳华》下映不久,八一厂在军改大潮中,与片中“文工团”的命运何其相似。曾经辉煌的老牌电影厂,如今即将退出历史舞台,难免令人唏嘘。理解是一回事,怀念又是一回事。

八一电影制片厂对于很多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应该有很多别样情怀,因为很多熟悉的电影都紧随那个熟悉的厂标——每当电影片头出现闪闪的五角星,就感觉一部具有历史神圣感的大片即将开始,也有种“八一厂出品,必属经典”的意思。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八一电影制片厂主要出品战争题材电影,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耳熟能详的《地雷战》《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战上海》《林海雪原》等,到八十年代《风雨下钟山》《巍巍昆仑》《四渡赤水》《大决战》系列等,都是让人记忆深刻的经典之作。

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发展,主旋律市场渐渐缩小,八一制片厂也开始慢慢尝试着改变,《归心似箭》《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虎年奇案》《中国霸王花》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面对新的形势,八一厂调整创作思路,确定了从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向现实题材为主的转换,同时借鉴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作模式,探索中国军事电影的新思路,摄制完成了《冲出亚马逊》《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情暖万家》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故事影片。

其实除了国内军事题材影片外,八一电影制片厂还有译制部门,翻译过很多经典的国外电影,比如说大家熟悉的《指环王》系列以及《断箭》《西点揭秘》《沉默的羔羊》等。有这么丰厚的压箱经典,可以说很少有中国人没有看过八一厂的作品。

如今,这些恢弘的历史即将成为过去,虽说裁员令人感慨万千,但时代大潮滚滚,改制、合并、重组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循环往复,然而无论是电影人、电影作品,还是制片机构,只要不忘初心,情怀依旧,哪怕改弦更张,或许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而已。

猜你喜欢
王小帅情怀
证据
证据
寻找好嗓子
证据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细节放大镜情怀尽收的少女“领”袖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
初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