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体验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实践策略研究
——以东北师范大学“红色体验”为例

2018-04-14 04:38
关键词:红色育人政治

马 晓 燕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学习党史、国史提高到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多次在党的重要会议上强调,要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要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化对党史、国史的学习研究。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120诞生于革命年代的红色文化资源,内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文化样态。它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对大学生进行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教育的重要教材,“是集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历史资源为一体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2]29探究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其实践策略,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党史和国史的认识,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定位

红色文化资源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立场、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基本确定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物质载体。”[3]236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在当代仍然发挥着重要的资政育人价值。当前,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导向功能、爱国情感激发功能、社会思潮引领功能、公民道德教化功能和创业精神强化功能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发挥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广大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其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发挥是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和接班人,其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的政治理念、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将党和国家的先进政治理念、优秀的思想精神传递给大学生,有利于在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三个层面塑造大学生的政治品格,使大学生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政治价值观、政权架构的一种政治心理和政治情感的认同与支持。”[4]44

其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彰显着一种文化独立品格和文化主体精神。”[5]98“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6]21红色文化资源秉承着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社会主义文化气质,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以红色文化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下,中国才能够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因而,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有助于克服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卑心理,促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价值,进而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其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发挥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受西方消极文化思潮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中产生了迷茫和困惑。大学生价值取向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展现了党和人民群众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引擎和精神动力。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习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和利益观,要正确调整个人与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关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另一方面,英雄人物、英雄事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的教材。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中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向榜样人物学习的动力,促使大学生不断锤炼符合社会期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基本原则

诞生和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理论与实践、物质和精神、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体。为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东北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和着力打造了一系列“红色体验”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红色经典,感悟红色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坚持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在活动内容上坚持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二是在活动过程中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三是在活动方式上坚持社会体验与社会调查相结合。

(一)活动内容中坚持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红色文化资源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内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先进的时代精神,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文化样态。革命传统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领导人民创造的文化形式,而时代精神则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领导人民形成的文化样态。这两方面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都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来教书育人,就是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革命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坚持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要继承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基本内核”,包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敬业奉献、艰苦奋斗等精神;另一方面又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红色文化资源以新的时代内涵。东北师范大学“红色体验”活动始终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在继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超越。“红色体验”教育实践活动在内容上既安排学生接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革命精神教育,也给予学生“改革创新、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教育,这就把历史和现实、传承与创新、集体与个人兼顾起来。

(二)活动过程上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集中体现,又是贯穿“红色体验”教育实践活动的一条红线。既需要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形态做出全面透彻的了解,包括红色文化资源的产生、历史发展、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又需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通过参观、体验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形态来增加大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学习的热情。

东北师范大学“红色体验”活动始终紧紧抓住理论和实践这两个维度,既安排理论学习、研讨交流、报告讲座,使学生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框架,同时在体验考察活动中又安排参观访问、社会访谈,进一步夯实前期的理论认识,以达到理论引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理论和实践互相促进的目的。目前,围绕红色文化资源,东北师范大学推出体验式教育、音像式教育、参观式教育、主题活动教育以及网络教育等多元教育方式,开展了红色旅游、参观红色博物馆、观红色影片、红色党团活动、红色文体活动等多种具体的教育形式。

(三)活动方式上坚持社会体验与问题调研相结合

“以问题为导向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所必备的研究方法与范式。”[7]3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发挥要以问题为导向,将社会体验与问题调研相结合。要善于把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采用体验、调研等方式深化受教育者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解,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学效果。

东北师范大学“红色体验”活动以问题为导向,从增强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出发,根据自学自讲环节每位团员的表现来分派不同的社会调查任务,让队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充分了解社会和民生状况并撰写调研报告。让每个学生都带着问题参与实践体验,而不是走马观花的观光旅游,从而保证了团队的每位成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防止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出现“走过场”“随大流”等现象。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实现的实践体验模式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实现的实践体验模式属于方法论范畴,意指以实现学习和接受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的红色理论、红色精神与红色文化为主旨的实践教育活动和社会体验活动。“红色体验”活动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契机。体验活动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形势、不同任务,综合运用双向选择、自学自讲、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四个环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双向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相互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符合受教育者接受的心理规律。一方面,教育者的施教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另一方面,教育者施教又不能仅仅是被动地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还应当主动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即主动调节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使其接受教育,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8]55。因而,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关注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调动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要尊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选择权,使其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东北师范大学为保障“红色体验”实践教育活动的每一位参与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每期活动酝酿阶段,学校先开展相关主题的征文活动或演讲比赛,从参赛选手和获奖团队中遴选“红色体验”实践团的预备队。而成为实践团预备队的学生还有一次自主选择的机会,只有对当次社会实践教育内容感兴趣的同学才会最终成为实践团的正式成员。双向选择环节不仅充分尊重了学生接受教育的选择权,而且也可以有效提高教育对象对于教育内容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使得“红色体验”实践教育活动能够真正地达到调动学生感受、领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自学自讲

“红色体验”实践团组建完毕后,学校组织团员开展自学自讲活动。自学自讲活动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体间性关系。在自学自讲环节,实践团成员自行搜集当次社会实践教育相关素材和活动资料,并在团队内部分享,共同学习。教育者指导实践团成员正确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素材和活动资料进行自我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和实践团成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相互之间建立了民主平等、互学互助的新型关系。

自学自讲环节经过大概两周的自学之后,学校组织实践团成员召开自学自讲报告会。每一位成员将自学期间的学习体会和个人感悟做内部汇报交流。通过自学自讲环节,一方面敦促实践团成员认真学习教育内容,引导其逐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认识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规律;另一方面,促使实践团成员进一步明确社会实践任务,为下一步实地开展“红色体验”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增强实践团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学校还会根据自学自讲环节各位团员的表现来分派不同任务,保证实践团各位成员在体验式实践教育过程中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实践体验

实践体验环节就是要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组织过程中,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红色文化资源实践体验活动。在实践体验活动中,教育者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性、情景式、体验式的教育活动,将红色文化资源广博的思想内容与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寓教于行。

东北师范大学将实践体验基地选在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学校在认真组织学员学习考察地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活动开始时制定的目标计划,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员走出校园、走进红色历史遗迹进行实地考察,在重走历史、探寻遗迹的过程中,感受“干革命、打江山”与“搞建设、坐江山”的巨大变化,从中获得客观、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学校派驻考察体验团的指导教师负责组织、指导学员参加实际考察体验活动,督促学员做好考察体验记录。

(四)反思总结

反思总结环节将实践体验与大学生自主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内化结合起来,在每次实践体验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大学生讨论、总结、汇报,巩固实践体验成果。

东北师范大学“红色体验”教育实践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返校后的总结汇报。体验小组在返程途中火车或汽车上就召开学习反思会议,总结此次行程的经验教训,分享收获成果,对前期各个实践环节做回顾式的反思,着重要求分享个人感受,注重说明真情实感,体现实践活动的主旨和意义,对此次实践活动做以宏观的回顾和交流;在返校后,在学校组织召开的关于实践活动的主题总结汇报会议上,实践团成员向全校学生传递“红色体验”教育实践中的收获和体会,总结成果,反思教训,提炼经验。

四、基于实践体验的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成效

自2009年以来,“走进西柏坡”“重走抗联路”“寻访铁人精神”“体验焦裕禄精神”等“红色体验”教育实践系列活动已经成为东北师范大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东北师范大学“红色体验”教育实践活动注重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多年工作成效显著,获评教育部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入选教育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案例”,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极大地推动了高校的人才培养。

一方面,“红色体验”教育实践活动丰富了教育内容,拓宽了教育方法,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教育对象的带有价值引导性的思想政治信息。”[9]173东北师范大学“红色体验”活动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注重对红色文化资源中隐性思想政治信息的挖掘与吸收,形成了大量以实物资料、口述资料为主体的一手材料,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含量,拓展了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此外,东北师范大学将实践探索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为红色文化资源教育设计了很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体验环节,学生们住进窑洞体验革命先烈的艰苦生活,攀上油田钻井平台感受铁人精神的无所畏惧,拿起粗瓷大碗品尝乡村教师的清贫,穿梭密林小路回忆东北抗联的勇猛。这些真实可感的体验活动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接受”的固化模式,将红色经典从传统说教式、灌输式的单一形式中解放出来,拓宽了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模式。

另一方面,“红色体验”教育实践系列活动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极大地促进了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要对大学生进行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使广大大学生能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东北师范大学“红色体验”从细节着手,创新活动环节、细化教育内容,改变了以往学校主导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度不高、教育效果打折扣等不足,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问题调研与活动体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基于实践体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使受教育者在自觉参与中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每一期“红色体验”教育实践活动后都会形成总结报告会,每一名实践团成员的个性总结和感性表达都会给学生带来一次精神的震撼与灵魂的触动。真情实感的汇报交流都会让学生深受启发和教育,而围绕社会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的城乡发展均衡、教育资源分配、党群关系、国家政策落实等民生民情,也使同学们开阔了视野,坚定了服务奉献国家建设,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与此同时,“红色体验”真实可感的活动环节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了大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中树立健康人格,在实践中求得创新与发展,坚定理想信念、勇担青春使命,早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 考 文 献]

[1] 张新华.从习近平的党史观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十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

[2] 王炳林,张泰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201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何其鑫,向国华,余雪源.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3(10).

[4] 周宿峰.红色文化基本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5] 马静.浅议大学红色文化育人及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6] 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

[7] 冯刚.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8]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

[9]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红色在哪里?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