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刘仁轨的讽谏艺术

2018-04-16 08:59王兆贵
畅谈 2018年4期
关键词:卖炭翁司马光皇上

王兆贵

据《资治通鉴》记载,掌管百工事务的少府监裴匪舒,善于经营牟利。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裴匪舒上奏說,若将御苑中的马粪卖掉,每年可得钱二十万缗。皇上问宰相刘仁轨可否,刘仁轨回道,获利倒也丰厚,但恐后代提起你李家卖马粪来,于名声上不大好听。皇上听刘仁轨这么一说,这件事就此叫停。

修史严谨的司马光为何要将这段轶事写入《资治通鉴》呢?从三位当事人的身份与举止来看,卖马粪之说恐怕另有隐情。

“卖马粪”背后的民生问题

在唐代官制中,少府监列“九寺、五监”之一,秩级从三品。裴匪舒新官上任,急于建树政绩。在卖马粪的提案被否决这件事之后,司马光又接连记述了他建造镜殿的事。所谓镜殿,就是四壁镶嵌镜子的宫殿。裴匪舒建造的镜殿落成后,唐高宗与刘仁轨一起去参观。刘仁轨见状一惊,遂快步退了出来。皇上问他缘何慌张,刘仁轨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君王。刚才我见宫殿四壁有数位天子形象,还有比这更不吉利的事吗?皇上闻言,就下令将镜子剔去。

司马光将这两件事摆在一起,应该说是有用心的。据我分析,至少能说明三个问题:一是裴匪舒这个少府监经常出馊主意,二是刘仁轨这个宰相善于讽谏,三是李治这个皇上信任刘仁轨并从善如流。剔除宫殿装潢的镜子,说起来关乎吉凶,其实也是制止奢靡之风。那么,刘仁轨谏阻卖马粪赚钱,仅仅是为了维护皇家的声誉吗?为了充实内帑,废物利用,将马粪卖掉又有何不可呢?

隋唐养马业兴盛是实情,但那是战争年代延续下来的。战争年代,要抵抗外侮、稳定边陲、拓展疆土,没有足够数量的马匹难以制胜。和平时期养马,除了军备需要外,主要用于交通运输、情报传递,也包括出行、游猎以及娱乐表演等方面的需要。具体到皇家马厩里,各个时期马匹的数量尽管不同,但在总量上是有限度的。对于国民来说,牛羊多了是财富,养马过多,拥有量超过了正常需要,就会加重百姓负担。

“宫市”猛于虎

有人作过统计,唐高宗时期京师厩马的总数不会超过8000匹,一匹马每天排泄粪便约为10公斤,一年下来3650公斤,按唐制约合62石,8000匹马排泄粪便将近50万石。正常年景,公平市价,—石米多则能卖百文钱。—石马粪就算能值百文钱,整个京师的马粪也只能卖5万缗。那么,裴匪舒凭什么说能赚20万缗呢?这就涉及经济史中的一个概念:“宫市”。

过去,皇宫所需物品由官吏主使,随行就市,公平交易。到了唐贞元末期,改由宦官掌管,通常分派数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及其他闹市区,低价索购高价货,还勒索进奉“门户钱”“脚价钱”。名为“宫市”,实为白拿,坊间称这些人为“白望”。

最能说明宫市问题的,是白居易的诗《卖炭翁》。《卖炭翁》是文学作品,但反映的却是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白居易在这首诗的开篇,就以题注的方式长叹:“苦宫市也。”可见那时的宫市无异是猛于虎的苛政。从皇宫来的“黄衣使者白衫儿”,既然能用低价强买木炭,自然也会用高价强卖马粪。由此说来,刘仁轨谏阻御苑卖马粪,就不只是顾及皇家脸面问题,而是预见到卖马粪这件事背后有猫腻,担心那些宫廷赃官借卖马粪勒索百姓。唐高宗闻言而止,是否料到了这一层不得而知,估计也应有所察觉。(资料来源:《学习时报》)

猜你喜欢
卖炭翁司马光皇上
拔刺
卖炭翁
中唐时期底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
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
永不说假话
司马光说谎受责
司马光“警枕”夜读
皇贿
司马光砸缸之后